第(1/3)頁
年底的京師,顯得很太平。
張周升為兵部尚書之後,大臣也隻是在最初不適應,覺得張周的出現壞了官場論資排輩講資曆的體製。
但隨著張周升尚書後,對於朝中多數事的不管不問,也讓大臣覺得,張周的攻擊性好像也沒那麼強,就算張周能乾擾的方麵再多,也仍舊是在兵部、都督府的那一畝三分地,張周好像還沒有直接去跟他們挑起什麼太激烈的衝突。
正月初九。
這天朱祐樘於內廷召見了內閣三人,並沒有見張周。
年後的第一次召見,朱祐樘跟內閣三人提到了要在內閣增加一人的事情,也隻是處於商議階段,是想聽取劉健三人的意見。
旁邊立著李榮,如今的李榮彆看隻是司禮監秉筆太監,但因提督東廠,加上他在宮裡的資曆極高,以至於他隱約已成為皇帝身邊最受信任的太監。
“……陛下之意,是想替三位閣老分擔一些壓力,具體用誰,也看三位閣老以及翰苑之臣的推舉,陛下都會酌情考量。”
李榮來說這話,會從中折轉一層,顯得更婉轉一些。
劉健三人之前就感覺到,皇帝想把王鏊推進內閣,就算不是王鏊,也可能是程敏政。
皇帝說是要跟他們商議,也隻是把話說漂亮一點。
劉健道:“陛下,老臣已年老,難以勝任閣部內的差事,還請陛下準允老臣可以回鄉頤養天年。”
遇事就請辭,這不但是內閣三人的習慣,朝中大臣也基本都是這樣。
大明到中葉,官員尤其是當到正卿、侍郎以上級彆的,就算是致仕一般也都是請辭,犯錯之後也少有直接追究問罪的,一直到嘉靖年間,君臣的這種“和睦”一直都能保持。
大臣遇到被人參劾,就上奏請辭,已經形成了慣例,為的是不讓皇帝為難,既像是在試探皇帝的用意,也是在給自己找個台階下。
朱祐樘道:“外麵有些不太好的傳聞,說是朕隻想任用近佞,尤其還提到朕用秉寬的事,朕也不知那些人究竟是何意圖,連宗藩都在跟著起哄。朕一早就說過,誰有能力,朕就用誰,秉寬的功勳,應該是有目共睹的吧?”
劉健道:“老臣並非有意針對於誰,隻是老臣年老體邁……”
朱祐樘擺擺手道:“請辭的話不必說了,若是劉閣老真的抱恙在身,難以承擔朝事,朕會準許你回鄉,並會多加賞賜,感謝你對朝堂做的這麼多事。但如今不是言退之時,閣臣增加一人,朕不會聽取除了爾等和翰苑之外任何人的意見……你們把心收回去,隻管表明立場。看是否需要增加,或是增加於誰,朕都會采納的。”
……
……
內閣三人本還以為有彆的什麼大事,結果內廷召見,隻說了個要增加閣臣人員的事。
而且皇帝還顯得很在乎他們,沒有強求之意。
三人回到內閣值房後,謝遷坐在火爐旁,用鐵鉗夾了一塊新式的蜂窩煤進入到鐵爐裡,笑道:“這東西還真是挺管用,怎麼燒都不會滅!真暖和。”
劉健道:“有什麼,直說。”
謝遷笑而不語。
李東陽則好似是替謝遷補充一般道:“陛下說會聽翰苑之臣的意見,可是張秉寬也是翰苑之臣。”
一句話,好像就把問題最關鍵的一點給點出來了。
張周如今還是翰林院侍讀學士,如果皇帝提出找人入閣,不以王鏊和程敏政的話,那就很可能是想讓張周“身兼數職”,反正之前張周已經兼任了翰林學士的職位,把翰林學士變成“大學士”,好像也沒改變太多。
上聽處也是入值,內閣也是入值,哪值不是值呢?
劉健思慮良久後感慨道:“陛下對張秉寬,會如此偏頗嗎?”
言外之意,我們都在防王鏊,防程敏政,也防止彆人看到張周崛起,往張周陣營裡靠攏。
現在你居然認為,皇帝是想讓張周入閣?
那陛下還展現出那麼兼聽的一麵乾嘛?直接明言不挺好?
謝遷在火爐之前搓了搓手道:“我想賓之的意思是,陛下會在選誰的問題上,聽聽張秉寬的意見,並不一定是讓張秉寬入閣吧?”
“嗯。”李東陽點頭。
第(1/3)頁
第(2/3)頁
劉健也沒明確說就是讓張周入閣,說皇帝偏頗,也可以說是皇帝對張周的意見采信過多了。
謝遷又道:“張秉寬讖言說陝西地方上將會有地動發生,說得好像還挺嚴重,都已經過去八九天了,卻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
李東陽道:“若是陝西地方發生,或是需要兩三日整理災情之事,才會詳細奏報,估摸再有個兩三天就會傳來。此事陛下並未大肆張揚,卻不知地方上應對如何,一來二去的,隻怕會令民間之人對張秉寬的推崇愈甚。”
謝遷笑道:“也是啊,現在還都是確有其事,若他將來真要借災異之題發揮,來個無中生有,誰又能質疑呢?不是說龍虎山的張氏要入京?怎還沒消息?”
“快了吧。”
劉健坐下來,在他的案桌上,還有很多的奏疏等著擬定票擬。
卻是他好像也無法沉下心去,他道:“賓之,這兩日你有閒暇,去翰苑中走走,將陛下有意提舉人入閣之事表明,讓翰苑中先自行商討入閣人選。我們三人便不多加意見,一切都隨主流意見,他們推舉於誰,我們便如何跟陛下上奏,如此最好。”
皇帝說聽我們的意見。
我們也不發表意見,我們隻是傳達陛下您的意思,讓翰林院體係的人自行去商討,看誰比較“德高望重”。
謝遷道:“不怕聽到我們不想聽的人選?”
劉健歎道:“隻怕此等人選,恰是陛下所望,那便不如任由翰林院眾屬官之意,若勢不由人,何必去強迫呢?”
我們都已經把一切交給“民意”了,如果翰林院就是要推舉我們不想聽到的人,就說明皇帝和張周的目的已經達到,他們對我們的自留地,也就是翰林院體係的滲透,已到了選不出一個我們所中意人選的地步。
那還勉強什麼?
就好像要躺平了,等待政敵猛烈的炮火一樣。
李東陽道:“料想還不至於如此,我自有主見。”
……
……
張周最近倒是很輕省。
年後這段時間,雖然兵部的事情挺忙的,但熊翀和熊繡二人處置得當,上聽處目前也隻負責邊關軍務上的事情,臨時增加的兩名入值上聽處成員,一個是戶部左侍郎王瓊,一個是保國公朱暉,二人也無須經常出入於宮門,跟張周一樣,都把上聽處的差事當兼職了。
王瓊入值上聽處,是皇帝提出來的,而朱暉則是由都督府那邊“推選”出來的,本來是張懋入值,但張懋以前沒事就喜歡倚老賣老,彆說是皇帝,連眾臣僚看他都有點不順眼,所以都督府那邊不記名的推舉,最後是朱暉更勝一籌。
而從推舉朱暉入上聽處這件事上,也開了個“不記名投票”的先河。
大概的意思是,有資格推舉的人,無須讓他人知道你推舉的是誰,最後計票時也無須公布每個人的得票數,由皇帝作為裁判,也算是最大程度保證了公平。
張懋本以為自己再懈怠,彆人還是會把他當成第一武勳,結果一次勳臣之間的推選,他都能落選,他自然心有不忿。
在家裡悶悶不樂好幾天,過年之後很多人到他府上去拜訪,都被他拒之門外。
“父親,兒過了上元節,就會進研武堂進修,您對兒可還有何囑托?”
張銳最近已經像是個沒有病的人,攻馬騎射恢複性訓練做得很好,這次研武堂招生,他是最早一批報名的。
除了張銳,還有張銳的兒子張侖一起。
父子倆要一起進研武堂進修。
張懋怒氣衝衝道:“再這麼下去,我張氏一門的威勢全都沒了,你們是奔著學真本事將來建功立業去的,還是為了拉幫結派去的?”
張銳道:“兒不太明白父親之意。”
張懋惱火道:“若是你也歸附了張秉寬,那我們張氏一門,可就徹底完了!”
一句話把張老頭的真實心境被暴露出來。
他現在是把張周當成敵人了……已經不再像當初張周剛崛起時,還想利用自己的聲望和人脈,去收攏張周,甚至可以跟張周平等相處,甚至通過扣押蔣德鐘等手段,逼張周跟他合作。
“父親,要不兒不去了?”張銳請示。
“不去,結果會更好嗎?”張懋坐在那,就好像是在生悶氣,“是要怪我張氏無人?還是怪張秉寬這小子崛起太快?為父這是嫉賢妒能嗎?如今連京營中的將士,都與為父離心離德……入值個上聽處,幾時輪到保國公家的了?”
第(2/3)頁
第(3/3)頁
張銳這才明白。
父親這麼自怨自艾,原來還是因為上聽處的差事被朱暉給搶了。
從張銳的角度來看,或許張懋以前覺得,就算有個張秉寬,至少在都督府內,論德高望重,還是他張懋居首……結果這次就被現實打臉。
好像都督府上下,都趁機把之前對英國公的不滿,一次表達出來了。
張銳道:“若父親有意為朝廷效命,當跟陛下主動提出,可毛遂自薦。”
“為父沒那臉。”張懋道,“事已至此,研武堂你繼續去。你可要記得,若是不能學成歸來,那英國公的門麵怕都保不住了!有什麼衝鋒陷陣的事,你可一定不能推諉……”
張銳一聽,父親您這麼慫,居然鼓勵你兒子當炮灰?
張懋道:“為父也沒旁的辦法了,等你從研武堂修習之後,為父在陛下麵前,幫你謀個邊鎮的軍職,讓你有機會曆練!但就怕張秉寬這小子從中作梗……”
“父親,蔡國公應該不至於會如此。”張銳對張周還是挺信任的。
“信你爹我的,還是信外人?”張懋也惱了。
我說張秉寬是壞人,你還把他當好人不成?胳膊肘往外拐?
張銳隻能低下頭。
“他娘的。”張懋也沒了隱忍,直接罵起來,“張秉寬是個什麼東西!就算他不讓你有機會建功立業,老子也讓你跟著王伯安去打仗……彆的不行,老子在朝這麼多年,替兒子謀求個衝殺在前的先鋒官職位,還不行了?陛下能不給此等麵子?”
張銳這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父親,為了英國公府的門麵,居然要讓他去衝鋒陷陣,甚至是去送死。
張銳也在琢磨。
父親,您這是遭遇到什麼重大打擊?我不是你親生兒子不成?整這麼多……你是要整死我啊!
……
……
李東陽去翰林院了。
他就去見一個人,是剛被皇帝晉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的王華。
王華晉升,全因兒子王守仁在西北的功績……很多人是這麼想這麼說的,雖然話很難聽,但王華也不在意,就好像當初他對王守仁的教誨一樣……走自己的路,讓彆人說去吧。
“陛下要調一人入閣,德輝你覺得何人有此資曆?”李東陽直言不諱。
你給我舉薦個人出來。
王華心中打鼓。
他很清楚,在翰林院體係中,論資曆比他王華高的有的是,先不說王鏊、焦芳、李傑這些人,就說後起之秀中,楊廷和跟梁儲,之前都得到了內閣這三位的欣賞,畢竟之前一次翰林學士出缺時,劉健他們可是先推舉的楊廷和跟梁儲。
如果再加上張元禎、張周這些,王華很清楚,自己在翰林院沒入閣的人中,論地位都接近第十名……
選一個人入閣,輪得到我?
再推一步說,你李東陽求人選,至於來問我?
王華道:“王濟之近一年多,於東宮為主講,經筵日講時為領班,以他的才能,入閣輔弼朝務之事,料想是最合適不過的。”
既然我王某人知道你醉翁之意不在酒,那我就推舉個在我看來,最合適的人選。
反正我也不怕被人報複。
而他所推薦的王鏊……明顯就是之前劉健他們所提過的,不中聽的人選。
李東陽笑道:“德輝為何要妄自菲薄呢?令郎如今入朝沒多久,就已總製宣大軍務,若是你入閣,能父子內外相助,可謂朝中一段佳話。所以……你比任何人都合適入閣!”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