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嚴綱率著以昔日天威軍為核心的突騎團破陣時,側近的李輔也帶著千餘騎繞過,直插敵之高乾軍團。彼時,高乾之軍團正奉中軍命令,回調中路戰場,所以隊伍難免散亂。本來這事並沒有多大的麻煩,因為淳於瓊之所以調動高乾軍團就是因為此部處在劉勳的後麵,其部正好為他們擋住了視野。但偏偏此番調度卻被對麵觀陣的於禁看到了,他為何急令田俊帶兵出擊,就是因為他看到劉勳軍團後方揚起了煙塵,再佐以旗幟方向,就可知袁軍必然是在戰前調動部隊。而之後的戰事也果如於禁所料,當田俊騎軍兵團輕而易舉就擊潰了劉勳部後,在他們的後方,高乾軍團和逢紀的兩個軍就這樣直接暴露了出來。隻是嚴綱因為太突前了,視野非常狹窄,還沒看到隔壁混亂的高乾軍團,就帶著所部直直撞上了嚴整的逢紀部。但落在嚴綱後麵的李輔可不會如此,他一下子就看見正以縱隊行軍準備撤出戰場的高乾軍團,大喜過望。這種行軍姿態遇到他們這些突騎,那就是待宰的羔羊呀。於是就沒什麼好說的了,衝上去,殺!對麵的高乾軍團也有精乾武勇的軍將,在看見冒出來的敵軍突騎後,也試圖讓後軍回擊。但這支奉命阻擊的營頭,甚至沒能列好陣,就被李輔的騎軍團給衝得七零八落。當時的李輔完全發揮了騎軍的優勢,他率著千餘突騎如同飛舞的蝴蝶,在高乾軍團那邊反複穿插。他們先是擊潰了高乾軍團的右翼,並在潰兵的掩護下,大肆砍殺,一路就殺到了高乾的中軍。高乾作為袁紹的親族,又是陳留地方上的二千石望族,是非常有實力的,而這直接就反應在他的中軍上。在袁氏的任何一個軍團中,中軍都是各軍主的直屬,都是戰力和裝備最強的一批。而一些有實力的軍主,也會拿自己的家財來補給中軍,多少有點大明之家丁的味道。但如果說哪個中軍的披甲率是最高的話,那除了袁紹直屬的上五軍,那就高乾的中軍了。其中軍人數在千人上下,幾乎都是來自於陳留,不是高氏的部曲就是姻親的部曲,再加上高氏為亂世多有準備,其家延攬了很多兗州的大豪,再加上這些人各個披堅執銳,是當之無愧的一股精兵。但可惜,這些陳留兵雖然經驗豐富、鬥具齊備,但可惜卻從來沒有麵對過泰山軍的半甲突騎。在泰山軍的野戰序列中,是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輕騎的,即便是負責傳令的令騎也是皮甲,而一般的突陣騎士幾乎全身都是鐵甲。這種程度的披甲在一些不講究的地方,都可以稱得上是重甲騎軍了。此刻,隨著雷霆般的鐵蹄聲炸響,精良的鐵甲反射著大日的光芒,如同旋風一般的泰山軍突騎,踩著鮮血和殘肢,撞入了高乾的中軍。“穩住!”“給我站著!”“不準退!”……到處都是類似這樣的呼喊,但隨著泰山軍如同洪水一般湧入,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弱。整個中軍都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崩潰和奔逃。李輔和一眾突騎們早就刺斷了馬槊,這會抽出明亮的環首刀,左劈右砍,鮮血和殘肢被帶著在空中飛舞。無數環首刀在空中閃爍,如同一條條光帶在高乾軍中肆虐。當這些泰山騎旋風般的卷入陣內後,已經沒有任何語言可以再去描述這樣的場麵了。每每突騎疾馳而過,留下的都是一地的屍首和跪伏的降卒。很快,李輔他們就殺穿了中軍,看見敵軍大纛所在。在那裡,一杆兩丈高的大纛正立在那,因為沒有風,旗幟整個都慫拉著,毫無生氣。然後十六七披甲武士互相依偎著,仇恨又恐懼的看著李輔他們。這些人就是留守大纛的扈兵了。李輔往那看的第一眼,就發現對麵並沒有任何大將打扮的軍將,他悶哼了一句,對那些武士問道:“執賊首出降,所有人免死。”但對麵七嘴八舌的罵了過來,李輔心中一歎,果然裡麵並沒有高乾的存在。如果是平日,李輔一定會招降這群勇士,但這會因錯漏了大魚的他本就惱怒,看到這些扈兵還在抵抗,當即就下令殺死這些扈兵。他們中的扈將被砍了三刀,倒在了大纛前,另外一個扈兵試圖撿起軍旗,但被泰山軍的一名騎將給砍斷了手臂,奪下了旗幟。於是,李輔接過部下奪下的大纛,正要大聲高呼,忽然就聽得西南方,大地震動,雷霆滾滾。正要撕下大纛旗麵的他,臉一下子就發白了,因為這是大規模騎軍在奔跑的動靜。於是,他扭頭往西南方看。……太武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午時四刻,戰場西側的坡後。無論是處在指揮位的於禁還是田俊,乃至一線的嚴綱、李輔、韓當,他們都看不到的是,在他們西南麵的坡後,一支規模眾多的袁軍突騎正高速向他們移動。組成這支騎軍力量的是袁紹的赤心隊,江淮騎從、汝南各家的部曲騎,人數大概在兩千騎左右。和眾多外人以為中原缺馬的認識不同,實際上,在汝南卻有著中原之地少有的牧場。要想大規模的牧養戰馬,就必須滿足以下幾個要素。那就是環境要清涼、乾燥,但又要具備大量的淡水,還需要能方便的提供食鹽。而汝南到廬江所在的淮水兩岸恰恰滿足了以上這些苛刻條件。首先是,從淮水以南到大彆山的地區,這裡雖然沒辦法與塞外和漠北相比,但卻要比南方其他地方要乾燥許多,尤其是山林密布,可以為馬匹提供難得的避暑之地。然後是水這一塊。很多人外人以為養馬隻需要草場就行,但實際上養馬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需要充沛的水資源。因為馬匹即便是在不運動的情況下,一日也需要飲水三十升,而劇烈運動時,用水量更要多一半。而在汝南至廬江之間,其淮水南側多是從大彆山發源下來的支流,這些河流短促流急,水量豐富,自古就有“山水”之稱。而在淮水北側的支流坡平灣多,水流緩慢,自古就有“坡水”之稱。這兩處地方就蘊含了巨量的水資源可供應戰馬。而最後一點,就是要給馬吃鹽。這一點在漠北這些地方是很容易解決的,因為這裡多是內陸河,因為不通大海,這些河多鹽鹵,所以戰馬在喝水的過程中就補充了鹽分。而南方幾乎大部分河流都是通達江河的,所以就隻能人工補充鹽分。而汝南所處的淮水邊,正是下遊鹽場轉運的必經之地,能很方便的為馬匹供應鹽水。和漠北比,這樣的養馬方式自然是代價高昂,但卻也是南方為數不多養馬的手段了。也正因為汝南有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一直苦缺戰馬的袁紹,將淮水兩岸的曠野大澤專門留下,用來蓄養戰馬。數年下來,苦費經營,兩淮草場得馬萬匹,其中大半都被用到了這一仗上。其實,袁紹並不知道,在他的後世,中唐以後,蔡州兵能稱雄中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片牧場。此前,袁紹在戰前就將麾下各營的突騎集中到了西側的坡後。許攸這些幕僚並不是酒囊飯袋,他們很清楚,一旦本軍在左翼采取從側翼包圍的戰術時,對麵的泰山軍肯定是不會坐以待斃的。如此,可見的,泰山軍肯定是要集中突騎力量主攻己方左翼的。所以為了迎擊泰山軍的突騎,袁紹才將軍中大部分的騎軍力量集中在了那裡。隻有騎軍才能消滅騎軍,這是戰場的至理名言。甚至,為了調度這股從不同軍序歸攏來的騎軍力量,袁紹還專門將郭誕提拔為了騎大將。郭誕是潁川郭氏的俊秀,在袁軍眾多軍將中是能文能武的典型,再加上其人長袖善舞,非常善於調和各家,正適合統此突騎。而郭誕也的確名不虛傳,自開戰以來一直按兵不動,甚至當敵軍忽然從北麵密林中衝出時,他也按耐住了麾下各騎將焦躁的心。當時在後坡,密密麻麻的戰馬橫躺側臥,他們的主人時不時張望著前方,期望看到郭誕下達的出擊令。但郭誕實在是過分冷靜了,無論麾下如何請令,他都不為所動,眼睛死死的看著戰場。他在等一個時機!三刻後,時機果然到了,可能是本軍的戰力實在拉胯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本軍側翼就垮掉了兩個軍。甚至的隻有逢紀那個軍還在苦苦支撐。但在大敗的同時,戰機也隨之出現。原先齊整的泰山軍突騎隨著不斷分兵,隻有不到千騎的規模停留在戰場外圍。而郭誕在看到那麵高聳著的大纛,上寫“大泰驃騎將軍田俊”,終於確定戰機出現了。為了保持機密行軍,郭誕沒有選擇吹號角出兵,而是讓扈兵們一個個騎到後方各營去傳達出擊令。很快,各營陸續傳來歡笑聲,隨後是此起彼伏的“上馬”聲,騎士們夾著馬槊,清點好箭矢、武具,就在各自騎將的率領下,向著郭誕這裡彙聚。前方戰場的形勢已經很危急了,這個時候,高乾那邊的軍團已經潰散大半,眼見著那麵大纛都保不住了。但就是這種情況,郭誕卻依然好整以暇的排布著軍隊,他將全軍四個騎軍部分成了四十個橫隊,每隊五十騎,就好像一塊長條一樣,布置在坡後。隨著郭誕最後一聲高吼,隨後其人將馬槊一指,側邊的兩千騎就如同潮水一樣瀉了下去。袁軍騎隊的行止是非常有章法的,先是前進命令下達,緊接著,號角手們就開始吹奏“慢步”的號令。在東北方的戰場上,到處都是呼喊和廝殺聲,袁軍這支精銳騎軍就是在這樣的序曲中出現在了所有人的眼前。行動軍,號角聲越發急促,這是在傳達從漫步到快步的加速命令。密密麻麻的騎軍團中,郭誕的兒子,也是郭圖的侄子,郭燾也置身其內,他騎著高頭大馬,頭上的兜鍪翎羽隨著身體上下起伏。他正要對身邊的一個高大騎從說什麼,但忽然,耳邊的號角聲陡然一停,隨後全軍大吹號角不止。而郭燾再不顧說話,猛然放下馬槊,接著和所有中基層的騎吏們一樣,滿臉漲紅,大聲高吼:“衝鋒!衝鋒!”本就高速奔行的騎隊越來越快,麾下戰馬已經四蹄淩空,向著猶在猶豫的泰山軍突騎發起最後的衝鋒。“轟隆”“轟隆”這是雷霆在咆哮,這是暴風在呼吼,從來沒有展現過威能的袁氏騎軍在這一刻張開了銳爪,直撲泰山軍。在他們衝鋒的道路上,還有不少泰山軍突騎停留在那裡,他們都是李輔的部下。本來他們可以對這些袁軍騎士進行反擊,但要命的是,這波突騎也在向南追趕潰兵,所以他們也就把整個腰腹露在了袁軍的衝鋒線下。而眾所周知,騎軍最怕的就是被側擊,一旦被敵軍攔腰衝擊,騎軍的表現甚至還不如步兵。於是,片刻後,這支數十人的泰山軍騎隊就這樣消失在了袁軍的洪流下。真的是一點水花都沒有濺出。負責衝鋒在第一線的袁軍騎將郭燾滿臉是血,剛剛的戰鬥中,他自己就搠死了兩個泰山軍騎士。他肚子裡早就有一團火了,之前他在坡上的時候就看見那些泰山軍突騎肆意屠殺著本軍的袍澤們。雖然世家子弟的他和這些人並不是一個層次的人,但在那一刻,他依舊有一種仇恨感。所以,本被他父親留在中斷的他,在衝鋒的過程中,自己就奔到了最一線,為的就是要手刃那些泰山軍。而現在複仇的時刻到了,在他的前方,那裡就是泰山軍突騎大將的纛旗所在,隻要擊潰了這股騎軍,泰山軍必然大傷元氣,勝利必然會向己方傾斜。於是,郭燾死死的盯著前方的大纛。可,盯著盯著,這大纛怎麼越來越遠呢?不好!那些泰山軍突騎竟然毫無榮譽感的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