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正文卷第八百四十九章汝勿慮也於禁是泰山郡出身,投靠曹操的時候,是帶著自己的部曲去的,這也是東漢末年,地主豪強良家子投靠諸侯,能夠得到重用的前提。
這些部曲,便是地主豪強的家奴,其用戶的奴婢世世代代為奴,作為豪強的私兵存在,當然,豪強也要給供給其武器裝備,乃至家人賴以謀生的錢糧,說白了,這些人便是將身家性命交托給豪強地主的附庸奴隸。
雖然代代為奴很殘酷,但這些人投身過去的背景,幾乎都是在活不下去的災荒年景被迫賣身的,反正再差也比死了強。
並且家奴也不是沒有翻身的可能,為主家立下大功,便有可能得到賞識,脫去奴籍,而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從軍。
戰場上的機會是最多的,隻要隨著主家建功立業,不僅能脫去奴籍,更有可能飛黃騰達,直接跨過平民百姓的階級,通過戰功獲得土地等封賞,邁入良家子乃至地主,甚至士族的階級行列,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種情況並不是孤例,自兩漢以來,有茫茫眾多的人如此成功過,其中最為耀眼的例子便是衛青。
雖然固然有其親戚的原因,但不得不承認,若沒有戰場上的豐功偉績,衛青最多不過是個執金吾的普通侍衛罷了。
當然,上戰場也是有風險的,死亡率極高,但沒有這條路,大族奴仆幾乎世代永無翻身的可能,所以對於這幾乎是唯一的階級躍升渠道,奴仆們甘於鋌而走險的不是少數。
當然,作為主家私兵的待遇,也比尋常奴仆要好了不知道多少,畢竟他們是主家最信得過的一批人,在主家陷入危險的時候,要用生死護衛主家,畢竟家奴的家眷都在主家治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為了回報他們的忠心,主家也儘可能用最好的條件回報其和家人,這種花費並不是少數,所以也隻有大族地主能養的起。
這也是為什麼主家武將皆想封侯的原因,封侯之後,便有了封地,有了封地便意味著能養更多的私兵,更有可能進一步建功立業,得到更多的侯位和封地。
所以私兵的多少和強大,直接決定了武將在諸侯手下的地位和官職,像於禁所在的家族,舉族之力供給出數百乃至近千私兵給於禁一人,也是家族的一種押寶行為。
而相應的,於禁也要回報家族的投資和期待,兩者命運休戚相關,這便是東漢末年的部曲製,雖然有不少弊端,但不得不承認,就是這樣一個個家族在背後支持著台前的武將,才能讓諸侯能聚斂起一支有能力打天下的隊伍來。
這其中最典型的,一是曹操依托的曹氏夏侯氏,以血脈為聯係,結成的緊密聯盟。
二就是江東,江東的兵士,幾乎絕大部分都是各個大族的部曲,周瑜程普,董襲黃蓋,莫不是如此。
而作為江東領頭人的孫家,便是因為其擁有最大數量的部曲,才被推到了台前。
孫家不僅有大量從袁術處取得的部曲兵士,其親族吳家,也是江東大族,以豫州太守吳景等人為首的吳家,勢力其實並不遜於孫家多少,當初兩家聯姻,吳夫人嫁給孫堅,吳家也是在強強聯合的考慮。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統領江東的孫家,其實更加近似於盟主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孫策用極端手段拚命打壓其他當地大族,便是防備其動搖自己薄弱的執政根基。
當然,孫策的手段太不上台麵,於是他被暗殺而死,雖然明麵上曹操嫌疑最大,但誰知道氣候沒有其他江東家族的影子呢?
這也是為什麼孫權上台之後,明裡收買,實則打壓江東士族,他不想重蹈孫策的覆轍,於是開始雙管齊下,手段儘出,將一眾家族玩弄於鼓掌之上。
平心而論,如果拋去孫權那拉胯的外戰能力,其在風雨飄搖中接掌江東,花了幾十年時間將幾乎所有有可能威脅自己的力量一一鏟除殆儘,這種政治手腕在三國時期來說,能比他強的不超過三個。
江東士族尚未體會到孫權的手段,但如今的於禁,卻是深深感到了自己在和曹操漸行漸遠。
他在泰山郡的家族,在兗州徐州的數次戰亂之中勢力越發薄弱,很多部曲的家人也受到了不小的波及,導致部曲也是人心惶惶,但偏偏於禁什麼都做不了,爭奪地盤這種事情,哪有他一個外姓站出來置喙的份,隻會被人猜疑。
而且於禁承擔的,幾乎都是攻城先登的臟活累活,兵士死傷率極高,雖然於禁給部曲我的待遇很好,兵甲俱全,但搏殺到激烈處都是全員上陣,誰能說一定能活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於禁的部曲很難得到補充,人數逐漸減少,近來這幾場大戰,尤其是和被袁譚包圍這一場,部曲死傷慘重,這讓於禁極為心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