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正文卷第八百零五章反複無常昌豨,一名昌霸,泰山郡人,泰山群寇之一,後世投降曹操,拜東海太守,反複無常,屢次叛亂,終為曹操所殺。
《後出師表》: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後世昌豨此人很有意思,最初在徐州彭城國作亂,逼得彭城王避難兗州,後歸昌豨歸降呂布,呂布被曹操擊敗,昌豨投降向曹操,又於建安五年隨劉備反叛曹操,曹操派劉岱王忠擊之不克,曹操遂親自擊敗昌豨,令其歸降。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後,昌豨再叛曹操,被張遼夏侯淵包圍後,被張遼勸降,之後曹操奪取冀州,昌豨再叛,於禁夏侯淵征討之,昌豨和於禁本是舊識,於是投降,但被於禁私自斬殺,就此殞命。
縱觀其人一生經曆,可以看到此人歸降過呂布,劉備,袁紹,曹操,但偏偏不服曹操,數次反叛,雖然原因未知,但堪稱投降後又反叛曹操的人中,最為死硬的那一批。
投降曹操後複叛的不少,作為摯友反叛的,陳宮張邈是其中翹楚,能叛好幾次的,昌豨和並州刺史高乾是典型,其實算來來,曹操對他們並不薄,甚至可以說甚是優待,但偏偏他們就是不領情,堪稱死了也要反。
對袁熙來說,自然有可以利用之處,招降臧霸還頗費了些功夫,但相對來說昌豨就容易的多,畢竟其和劉備袁紹早就私下有過來往,所以袁熙派張勳去送信給他的時候,昌豨很痛快便答應了,順利的讓袁熙都不敢置信。
諸葛亮猜測曹操應該是在某些事情上把昌豨得罪狠了,畢竟二屠徐州可不止屠的是徐州,接壤的泰山郡也頗受了不少荼毒,當初同是泰山郡出身的於禁打城時都出現了動搖,更何況他人。
在袁熙看來,於禁處於一個很難解開的尷尬處境,漢時對於舉主忠心的傳統,讓他無法背叛曹操,偏偏曹操讓其帶領兵士攻伐家鄉的城池的軍令不得不從,於禁內心一定極為糾結。
於禁出身於當地地主,鄉土情節極重,故掙紮矛盾,在這點上,他顯然不如東阿出身的程昱來的決斷。
不過泰山郡出身的諸賊,因此和曹操結下深仇大恨倒是真的,袁熙在招降了昌豨和臧霸後,對諸葛亮笑著開玩笑說,如今的自己,更像張角了。
諸葛亮想了想,對袁熙告誡道:“天下雖反,民心思漢。”
袁熙一怔,疑惑道:“我不明白,還請先生指教。”
“如果黃巾軍絕大部分可都是普通百姓,如果民心思漢,他們何至於揭竿而起?”
諸葛亮微微一笑,“其實我最初並沒有完全想清楚,直到最近才漸漸想通了一些。”
“我所謂民心思漢,是指他們心目中漢朝的模樣。”
“如果國家大亂,天子無道,奸佞當朝,民不聊生,他們思的漢,還是眼前的漢嗎?”
袁熙靈光一閃,出聲道:“我明白了。”
“先生的意思,是民眾思的是強漢!”
“如果天下太平,國家強大,生活富足,安居樂業,自然是百姓心中理想的大漢。”
“但如果民眾食不果腹,活都活不下去的時候,他們會認為天子已經失道,其已經無法代表漢了!”
諸葛亮讚許地點了點頭,“沒錯,使君確實想明白了。”
袁熙歎道:“民眾還真是現實啊。”
“就像求神拜佛一樣,神佛要是不管用,自然就沒有香火,最後被掃進斷壁殘垣。”
諸葛亮微笑,“使君這話,倒是直白,天子之責,便是庇護民眾,如果反過來讓天下百姓無法活下去,卻還安逸享樂,便被視作為失道。”
袁熙又問:“若是因外敵入侵導致的天下大亂呢?”
“兵災之下,百姓也活不下去,他們會不會認為這是天子失道所致?”
諸葛亮歎道:“使君好問題。”
“我小時候打架,即使被圍毆,便知道痛擊那個最先出手招惹我的,儘量不去打勸架的,更不會去打幫我的。”
“外族入侵也是這樣,百姓自然最為仇恨那些外來的強盜,此時即使他們和村長平日有嫌隙,但村長若帶領他們抵禦外敵,他們也會暫時放下以前的齟齬。”
袁熙頓時笑出聲來,“軍師還打架?”
“你這身份,還有人敢惹你?”
諸葛亮苦笑道:“小孩子懂什麼身份地位,還不是誰力氣大聽誰的。”
他隨即歎道:“其實爭奪天下,很多時候也是這樣,隻不過隻有最後的贏家,才有資格發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