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正文卷第二百九十九章關鍵勢力<>最新網址:>郭嘉見袁熙一臉鄙視地己,笑道:“嘉隻是提醒公子留意而已,免得將來遇到此人,不分青紅皂白砍了,那便可惜了。”
他隨即好奇道:“嘉有一事不明白,嘉雖然頗為賞識劉曄,但其在冀州名聲不顯,怎麼看公子的模樣,似乎非常讚同,難道公子和其相見過?”
袁熙聽了,乾笑道:“我說自己會觀星,先生信嗎?”
郭嘉一副你騙誰的樣子,“那公子說說,嘉壽數幾何?”
袁熙噎住。
郭嘉見了,大笑一聲,轉身離開。
薊城鐵匠鋪裡,一件件新的兵器打造出來,送到兵士們的手中。
而軍營之中,趙雲田豫正帶領兵士們演練新的陣法。
這是袁熙由戚繼光鴛鴦陣的想法演化而成,考慮兵種越多,需要訓練配合的難度也會級數上升,最後袁熙和趙雲等人商議後,將兵種精簡成為三種,一隊五人。
最前麵的兩名刀盾兵,一手持盾牌或者鉤鑲,一手持環首刀。
盾牌就不說了,是防備劈砍和弓箭的重要防護手段,而鉤鑲則是鉤盾組成的複合兵器,專門用來對付戟戈等帶勾刺的長兵器。
其上下有鉤,中間是後有把手的鐵盾,表麵有尖刺,兼具防,鉤,推三種功能,和環首刀是絕配。
遇敵時可用其勾住敵人的長兵器,對付戟戈這種有小枝的武器有奇效,極其克製用長戟的騎步兵。
彼時遠比長槍流行,因為其不僅具備捅刺功能,還能借助長度優勢,用兵器橫枝勾住敵人身體或兵器,極難對付。
最早的出現,就是為了針對長戟這種武器的,他能反勾敵人戟戈,利用發力點近的優點,讓敵人武器無法抽回去,隻能被迫撒手。
鉤鑲出現之後,戟戈迅速消失在戰場上,以至於完全被槍矛代替,而戟戈消失後,鉤鑲也沒了用武之地,也隨即消失,被被盾牌完全取代。
所以戰場的兵器並沒有高下之分,隻有互相克製,互相配合,因時製宜,通過一場場戰爭的淘汰,留存了最為符合的武器而已。
袁熙之所以訓練互相配合的兵種,就是為了在黑山的複雜環境下,找到效率最高,損失最小的殺敵辦法。
刀盾兵的後麵,則是兩名長槍兵,不同於一般長槍不到半尺的槍頭,袁熙的這種長槍兵,鐵槍頭達到了將兩尺,這種不計成本的武器,則顯出袁熙占下幽州幾個鐵礦的好處了。
這種長槍本來隻有騎兵衝刺才會用,如今配給步兵,不僅殺傷力大大增強,同時長槍前端有較長的鐵製部位,也不容易被敵人砍斷。
長槍兵後麵補位的人,則是弩兵。
其配備單手用的小型弩,上箭極快,在眾人背後負責偷襲,同時配備一柄環首刀。
這個位置要求極高,不僅要居中策應,混戰中弓弩還不能誤傷自己人,要求有極高的戰場意識,一般都是五人之中的伍長擔任。
冀州強弓大弩非常有名,當日麴義先登戰勝白馬義從,用的就是強弩,如今袁熙仿製的是射程幾十步的小弩,還是相當容易的。
讓袁熙可惜的是,他現在沒有製造連弩之法,不然多配備兩名弩兵,一個照麵就能讓不配備甲胄的敵人吃個大虧。
趙雲指揮場上兵士們分組對抗,對田豫說道:“這幾日兵士們已經越發配合精熟,再訓練些時日,便能適應山地混戰了。”
田豫出聲道:“這些兵士之間配合的進步程度,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多。”
“以前練兵半載,兵士仍然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比比皆是,如今這進度,讓人簡直不敢置信。”
趙雲聽了,深有同感,“公子果然說的沒錯,開了民智,做什麼都是事半功倍。”
他們都看出來了,之所以兵士進步超乎預期,便是袁熙要求,每天必須抽出一個時辰,用來識字,討論戰術,以及交流眾人的家庭近況。
一開始從伍長什長,再到兵士都很不理解,兵士就是用來打仗的,學這些勞什子的東西做什麼?
結果一個月過去,很多之前懵懵懂懂的兵士,慢慢能夠理解在命令的用意,主動開始配合了。
而且通過交流親人及自己的想法,眾人發現互相之間,感情變得更好了,也能夠互相理解他人的苦衷了,知道大家活的都不容易。
到了後麵,趙雲田豫驚訝的發現,士兵之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越來越高,對於隊友的失誤,不經命令,也能主動及時補位,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田豫歎道:“我一開始覺得公子年紀輕輕,其成就多半是仰仗父輩,如今發現大錯特錯。”
“這些看似離經叛道的想法,實在是掌握練兵之精髓,真是讓人不可小視啊。”
“不過我唯一不太明白的是,為什麼公子在安營紮寨一事上,對於帳內整潔如此在乎。”
彼時兵士紮營,都是拿出麻布支起固定,再拿一捆稻草往地上一鋪,然後蓋上衣服隨便躺倒就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