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吃飯問題
第七十章吃飯問題
一戰的失敗對於德國人而言,可謂痛徹心扉。這些來中國的德官,走的都不是正常途徑,他們在德國國防軍中沒編製。這幾十個人,就是德軍未來新戰術的種子,身上背負的是德國下一次戰爭勝利的希望。
“敬禮,尊敬的元帥閣下。”古德裡安很標準的一個軍禮,其他德官也陸續上來。
“辛苦了!各位!”方劍雄很正式的回禮,然後圍著坦克轉圈,仔細的打量。
方劍雄對新式坦克的重視程度,決定了坦克設計和生產的更新換代。陸軍不富裕,有限的經費注定隻能采取小規模的裝備,警衛第二師就是一個試驗田的性質。關鍵還是一個技術積累的問題,在坦克技術積累的問題上,德國人比中國人有更高的熱情。從設計到生產,再到投入部隊裝備試用這個過程,德國人都很上心。
眼前的這款新式坦克,毫無疑問是跨時代的產物。柴油動力,扭杆式懸掛,這兩大基本特性,可以說決定了未來國防軍坦克的基本發展路線。原版的克裡斯蒂懸掛在方劍雄看來沒有什麼發展前途,提前給改成扭杆懸掛。老毛子的東西談不上好,但是在中國現在的工業加工水平來說還是基本能做到。
“該車全重34噸,公路最大時速可達45公裡,經過三千公裡的長途測試,性能很是很穩定。故障率有點高,而且乘坐不是很舒服。75加農炮的火力在可以橫掃當今世界上的任何一種坦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柴油發動機300小時必須進行大修,應該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就是坦克的戰術問題,我認為坦克用於今天這種地形的攻堅戰不合適。”古德裡安在邊上滔滔不絕,推銷他的閃電戰概念。同時也很精準的指出了坦克的不足之處。
方劍雄對於古德裡安說的話,基本上一個字沒聽進去,但還是一副很認真聽的樣子。發動機壽命的問題,現在的技術水平根本解決不了。必須要等材料技術、加工技術、設計水平上來了。才有可能提高。現在先湊合,把未來發展的方向定下來就行了。歐亞集團每年投入巨大的資金用於發動機的研發,已經有新的設計和更好的產品即將推出,不過這些方劍雄是不會跟德國人說的。讓德國人看到t34設計理念,就已經是很痛心的事情了。當然,為了將來德國人能在歐洲折騰的更狠一點,幫德國人開這點程度的外掛。還是值得的。
很多東西彆說是德國人了,就算是國防軍的總參謀長。都不知道。這些技術屬於絕對的機密,歐亞集團的發動機研究中心,集中了數百名從歐洲挖來的各國技術人員。為了保密,坦克在合肥拖拉機廠生產,研究中心則設在蕪湖。
至於什麼新戰術,方劍雄當做沒聽到,蕪湖陸軍大學和保定陸軍大學,私下裡秘密的在研究如何大規模使用坦克的戰術,並且在河南信陽有一支全部由軍校生組成的實驗坦克師。這也是絕對的軍事機密,隻有國防軍的四大巨頭才有機會接觸全方麵的資料。
一邊點頭,一邊保持微笑,方劍雄很滿意德國人的敬業精神。德國人的研究成果,毫無疑問是必須被共享的。方委員長正在和一群德官們親切的交流的時候,腳步匆匆的陳果夫,打斷了這次交流
“扶帥。江西急電。”陳果夫低聲彙報,方劍雄不動聲色的抱歉一聲道:“各位,有事先走一步。”一般情況下,陳果夫是不會在這種場合破壞氣氛的,肯定是出了急事。
走到車邊上的時候方劍雄才接過電報,看罷電報時手一抖。電報直接沒拿住,飄搖著落在地上。緊跟在邊上的夏享撿起電報,看的時候下意識讀了出來:“雜交水稻畝產五百斤。”
出身在城市富商家庭的夏享,根本無法理解這個電報對於方劍雄的震動,不就是畝產五百斤麼?至於這麼吃驚麼?可是看看方劍雄臉上的潮紅和起伏的胸膛,一副心緒激動的樣子,夏享立刻明白這裡頭不簡單了。
“果夫。立刻準備專列,我要親自去看看。”方劍雄交代一聲,陳果夫轉身就小跑起來。跟在方劍雄身邊有幾年了,還是第一次見到方劍雄如此激動。
根據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民國人口總量四億五千萬,這是正常曆史時期三十年代才能達到的水平,現在提前十幾年達到了。這就是國家大一統帶來的結果,雖然整體生活水平比起美帝這種土豪還是很差,但是就目前這個國民生產總值七成是農業帶來的國家而言,能養活這麼多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吃飯問題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問題,民以食為天。曆朝曆代的老百姓吃不上飯,肯定是要出大問題的。老百姓確實是有一口吃的就不會造反,可是翻開史書看看,就不難發現“餓殍千裡”“伏屍百萬”“易子而食”這種字眼,幾乎在每一個朝代都會有記錄。真到了這樣的地步,這個朝代也就基本走到儘頭了。
解決吃飯問題,可以說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都不過分。怎麼解決?工業化生產不出糧食來,畝產低下一直是困擾吃飯問題最大的障礙。方劍雄還在聯合自治區的時候,就已經在布局雜交稻的研發事宜,差不多就是一種慣性,聯合自治區的農科院雜交稻研究所就放在了江西南昌。這個時代可沒有袁隆平,但是不乏一些不怕吃苦的知識分子和經驗豐富的老農。方劍雄憑著瑣碎的記憶整理了一些資料,丟給了下麵人去辦。經過十餘年的艱苦摸索,加上一批從歐美留學歸來的學者參與,中國第一所農業大學也在江西,一批學者和大量資金的投入下,終於在這一刻絢爛結果了。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畝產五百斤啊,這是一千多人的研究隊伍走遍了整個海南島,曆時一年多才找到的“野敗”,數千人的研究團隊在海南前後研究了整整十年才有的今天這個成果。
現階段的水稻產量,高一點的不過三百多斤,也就是說雜交稻把平均畝產提高了一百多斤,還是在最高產量的基礎上。全國那麼多稻田,每畝地增加一百多斤的產量是個什麼概念?想到這個,方劍雄很自然地的想到那個“一個曆史的誤會”,這個被全世界打臉的醜聞。
沒法子不激動!走出了這令人振奮的第一步,將來自然更美好。
“有沒有更詳細的消息?”坐在車上的方劍雄緩了一口氣,扭頭一看陳果夫不在,自嘲的一笑。看來有人比自己更激動,這不電報才聊聊數字。
馬不停蹄的回到北京,上了專列時接到了更為詳細的長電報。由留美學者時不平領銜的一個研究小組一百多人,在海南的三亞經過三年的田間地頭反複的研究實驗,結合了前人和幾十個同行領銜的幾十個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不斷的反複再反複研究摸索的成果。
可以說,這不是某一個人的成果,而是三十個研究團隊,兩百多名農業專家,一千多名在校農大省共同研究的結果。當然政府的資金投入力度也很大,這是內閣農業部的重點項目。
等在專列上的還有新一屆內閣總理顧維鈞,內閣農業部長孫毓筠,內閣宣傳部長韓衍。加上元帥府的衛隊,一行人可以說浩浩蕩蕩。孫毓筠在安徽省長的位置上乾了十年,總算是混進了內閣。韓衍一直在宣傳領域搖旗呐喊,新成立的內閣宣傳部長人選非他莫屬。
列車在夜幕下飛快的行進,沿著京漢路南下。車廂裡一派喜慶的場麵,每畝糧食增產一百斤的水道啊,這放在過去就是祥瑞。平時不怎麼喝酒的方劍雄,在車上也破例擺了一桌大家坐一起喝酒說話。
“共和黨執政十年了,民國的工業發展迅猛,但是農業遲遲沒有太大的變化。如今這個雜交稻一出,算是彌補了我輩心中的一大遺憾。”顧維鈞感慨不已,一副心情激蕩的樣子。
方劍雄很清楚他的心思,隨著義務教育的深入,農村也是個不小的票倉了。十年來共和黨推行的工業發展優先政策,在廣大農村來說很難感受到任何好處。雖然國家在農業方麵也有相應的政策,比如維持一個穩定的糧食價格,減租減息減緩農村社會矛盾,基層政府下到鄉鎮一級,弱化士紳、宗族權力等等。
“農村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吃飯問題,一個是教育問題。吃飯問題解決了,農村就穩定了。教育問題解決了,整體素質逐步提高,農村社會矛盾尖銳性也會慢慢的化解。天大地大,吃飯的問題最大。農村的問題,必須以這個工作為核心。”方劍雄不急不慢的說出自己的觀點,實際上他沒想到顧維鈞會跟著來。仔細一想,剛剛當上內閣總理不久的顧維鈞,確實需要一個巨大的利好小心來穩定其地位。而雜交稻,正好出現在這個時候。(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