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臨夏 > 第188章,品

第188章,品(1 / 1)

推荐阅读:

inf

京師,宮中。

洪泰帝早就派人驗證方臨的手稿內容,其中選種、栽種注意事項;保存,窖藏法等等。

封建時代,當皇帝決心做一件事情,意誌會很快得到執行,首先驗證了南方紅薯畝產極高的消息,確認了消息真假;然後,遣人種植了一茬夏紅薯,因為是實驗田,又精心照料,畝產過十石,乃是水稻、小麥產量的十倍!

“陛下,大喜,天佑大夏啊!”陳大伴得到結果,立刻過來彙報,激動之下嗓音尖銳到破聲。

“好好好!”

這些日子,洪泰帝因為南災北禍大為煩心,這是難得聽到的好消息了,對方臨、董祖誥印象大好,也是盤算著這個好消息傳出,可以堅定朝野信心,等不及大麵積推廣,就召來董祖誥酬功。

“令內閣擬製,方臨進獻番薯有功,加錦衣衛指揮僉事;董祖誥進獻番薯有功,擢翰林院侍讀。”

錦衣衛指揮僉事,正四品,月俸米二十四石,不過是虛職,暫且不說,董祖誥的擢升背後代表的意義才更為嚇人!

按照常理,哪怕是狀元,‘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到‘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讀’,一般要二三年,可董祖誥這才不到半年!

在官場上,一步快,步步快,可以說,隻要董祖誥今後不犯什麼大錯,熬年齡都能熬到入閣!

“謝陛下!”董祖誥大喜而拜,同時心中暗暗感歎‘本來還說,我庇護方兄,沒想到卻是又一次沾方兄的光了。’

“董愛卿,你作為欽差回鄉宣旨,也可順路探親,另外,再與方僉事探討一下番薯方麵種植、儲存種種心得。”

“臣遵旨!”董祖誥帶著聖旨走出宮門,看向天際振翅南飛的大雁,神情露出一抹懷念之色“春末離鄉,一彆數月,算算時間,方兄那邊,侄兒或是侄女,大概已經出生,此次回去,正好以此喜為賀。”

……

淮安府城。

這日,方臨為女兒毛毛舉辦滿月宴,相對從簡。

不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西巷胡同雖然普通,但因為方家住在此地,今日來人繁多,並且非富即貴。

清歡小居,穀玉燕、師文君過來,還開玩笑,說要要當毛毛乾娘,以後教她琴棋書畫。

城中大族範家、楊家過來,送上了相當於尋常百姓大半輩子吃穿用度的重禮。

範家死磕香露生意,和方臨沒有競爭,又因為在淮安通俗行會打廣告,一直處在蜜月期,拉攏方臨,出手闊綽自不必說。

楊家這邊,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方臨方傳輝讓忘了南洋船隊的貓膩,自己卻暗暗表達了不滿,楊家也不想和方臨撕破臉,這大概算是補償。

徐闊老來了,大氣送了一個純金長命鎖;蒲知府同樣過來,送了一對銀手鐲。

“聖旨到!”

也就在最後,董祖誥姍姍來遲,宣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茲有方臨,忠孝可嘉,日月可鑒,進獻番薯……有大功於社稷……特加錦衣衛鎮撫指揮僉事之職……欽此!”

“咯咯咯!”就在話音落下,毛毛似乎感受到氣氛的高興,拍著小手,咯咯笑出聲。

滿堂人看去,都是在心中暗暗感歎,這可真是一個福娃娃。

這日,方臨給毛毛起名方秋兒,沒用什麼大貴的名字,擔心壓不住,隻盼著這丫頭一輩子平安順遂即可。

……

本來,方家生了個女娃,胡同中早就有些羨慕嫉妒方家的人家,背後說了些酸話,可自從滿月宴上,方臨升官,這些酸話一掃而空,都在傳毛毛是方家的福娃娃。

方母也是有些迷信的,聽了這種說法極為高興,對毛毛更為喜歡。

田萱沒生男孩兒的一些心結也去了。

當然,更大的影響是,方臨的聖眷,董祖誥的升官,這種一飛衝天的勢頭,對城中穀、馬、邵、段四家造成了震懾,讓他們清醒。

本來,近日四家兼並田地到了尾聲,漸漸騰出手來,想給方臨廠坊找些麻煩,可如今儘數保持了克製。

……

董祖誥回來的次日,推了一應應酬,與方臨喝酒。

數月不見,兩人卻並不生疏,大大抱了下,彼此攬著肩膀,去清雲館喝酒。

如今,以兩人身份,去並無雅間的驢味館,會造成轟動,已然不適合了,倒是清雲館,樊掌櫃是方臨書迷,還苦心求了三國原稿,給方臨留著位置,每次來好酒好菜都不要錢。

“多謝董兄了,我這錦衣衛指揮僉事,必有董兄一份功勞。”方臨給董祖誥倒酒。

“哪裡?是我要謝方兄,因為番薯之事,我沾了方兄的光,這次官升一級。說實話,此次升官,對我今後仕途影響太大了。”

董祖誥碰碗,一飲而儘“對了,陛下差我來宣旨,除了成人之美讓我探親外,就是想從方兄這裡得知更多紅薯種植、儲存經驗,最後就是,催一催方兄的新書。”

“哈哈,新書已經在寫了。至於關於紅薯,我知道的,手稿中基本都說過了,其他的我再想想吧!”

方臨點點頭,和董祖誥說了廠坊之事。

“此事甚好。”

董祖誥表示讚成“開辦廠坊,能給失去土地的百姓提供活計,讓他們不至於生亂。”

他說著,感歎道“每個王朝初年,土地富餘,隨著發展,土地逐漸彙聚到少數人手中,大多數百姓沒了田地,就成了方兄說的‘不穩定因素’,很容易揭竿而起,等死的人多了,新朝建立,隨後又是一個輪回……這般開辦廠坊,給無地、少地的百姓提供活計,從海外攛取利潤,奉養我大夏,實乃打破此輪回之法。”

彆以為古人就笨了,他們可能不知道‘土地兼並’、‘王朝周期律’這些名詞,但許多精英,對這個道理都是深刻認識到了的。

方臨聽了此言,頗為震撼‘這不就是一個理論上打破王朝周期律的法子麼?內部矛盾轉移為外部矛盾,獲取增量資源,發展中解決問題!’

對外掠奪,可以是戰爭,也可以是經濟,對東亞這個中華文化輻射圈來說,其實後者天然具有優勢。

“董兄如何想到此點的?”

“也是和方兄天南海北閒聊中,得到的啟發。這些我也和同僚提過一二,隻是不知為何,感覺如雞同鴨講,似乎和他們思想觀念格格不入。”董祖誥歎息。

對此,方臨卻是理解,這個方法是好,但在大夏土地上很難實現,因為這片土地上嚴重受儒家文化影響,而儒家文化在漢之後,似乎就逐漸扭曲,有了一種自戕屬性,表現出來就是外聖內王。

‘隋大業六年,隋煬帝舉行萬國大會,四方使者聚彙長安,隋煬帝令人在城中每棵大樹綁上絲綢,飯館旅店對所有外國人免費……最後此事被揭破,何等丟臉且不提,隻說這種對外人的優待,乃是發生在國內百姓衣不蔽體、饑寒交迫的背景下。’

‘不僅是隋,強盛如唐,錚錚鐵骨如大明,也總是對外人格外寬容優待,對自己的百姓格外苛刻吝嗇。如隋、唐、明都是如此,宋之流就更不用說了,到了滿清,更是將這種‘優良傳統’發展到了極致,量中華之物力,皆與國之歡心,寧可送給‘友邦’金銀萬兩,不給‘家奴’半個銅板。’

這個角度來看,方臨心中生出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在深受扭曲的儒家思想影響的這片土地上,如今再好的製度、思想,似乎都會被影響、同化、腐蝕、扭曲,即使你這一代不行,下一代也會如此。’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方臨微微搖頭,在沒有新文化運動,沒有科學思潮衝擊,沒有一大批睜眼看世界先驅的背景下,僅憑自身一己之力想要撥亂反正,可謂天方夜譚。

‘我想要出海,潛意識中未必沒有離開這片環境,帶出一批真正擺脫扭曲的儒家思想劣根性、外聖內王、內部自戕、自害、自卷,而是對外開拓、對外掠奪的新思想的人。隻有有這樣的一大批人,才真正可能保住勝利果實,不被篡奪,那個時候,才是打回來的合適時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算我自己做不到,也要留下底子,讓兒子、孫子可以做到。’

這一刹那間,方臨想了太多。

……

董祖誥當夜和方臨長談一番,不幾日之後,就是離去返京,真是聚也匆匆,散也匆匆。

廠坊這邊,織造坊已然建成,開始運轉,逐漸走上正軌,這邊也沒有牽絆方臨太多精力,隻是將前世一些模式,比如激勵製度施行,在這個比爛的時代,就已然做到了出類拔萃。

‘開辦廠坊,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最容易彙聚人,接下來,就是將這些做工的人深入綁定。府城房價貴,以後可以逐步修建工人宿舍,還可以開辦學堂,哦,學堂這個名字太紮眼了,到時可以改名叫技能培訓班什麼,招收工人子女,也不教授什麼儒家四書五經,第一步隻教授識字、算術,掩人耳目說是培養管事人才……’

‘當有一天,這些人在我廠坊乾活,住在我的宿舍,子女在我的學堂讀書……衣食住行完全依賴我,當我說要出海,不過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還有槍杆子萬不能忘了!’

方臨眸光深邃‘所謂學堂,其實也可以是軍校的雛形,這些從小培養的孩子,學了識字算術之後,適時再學習用兵作戰,這才是我真正的核心班底。不過,不能太激進,以免讓有心人抓住辮子,目前具備高軍事素養的教官也沒有……罷了,一步步來吧!’

‘等將來學堂建成,將如方傳輝、方赫這些親族也扔進去深造一二,學習識字。’

‘還有火器種種,那是有了獨立船隊之後的事情了。這方麵,若是有個西方人牽線搭橋就省事得多,對了,我正好有個泰西朋友,那個泰西大資本家的兒子,隻是不知道這米西現在跑哪兒了啊!’

方臨籌劃著,深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要確保要每一步走得穩。

‘許多東西急不來,因時而動,因勢利導,就如建工人宿舍、開辦學堂什麼,就要等廠坊徹底走上正軌,看看具體運轉如何再說。’

‘我近期,還是陪陪女兒,寫寫書。’

方臨不準備放棄寫通俗,好不容易將這條渠道趟出來,一本書以十萬兩銀子計的利潤,任何計劃都需要錢。

同時,他也需要不斷推出通俗,來維持自己在淮安通俗行會的話語權,以及背後帶來的影響力,這也是維護和皇帝的關係。

‘洪泰帝對我極為不錯,就算不談維護關係,隻說投桃報李,也不好就此封筆,這次就拿《西遊記》探探風吧!’

……

不幾日後,洪應亨忽然找來,說起一事。

“方會長,咱們出現對手了,現在應天那邊,出現了一個‘應天通俗行會’,會長名叫章以德,乃是應天禮部章侍郎三子,著有《牛郎織女傳》、《咒棗記》等神魔作品,竟然也將分銷渠道給開辟出來了,那一套完全模仿、複製咱們。”

“哦?”

方臨心中一動‘這章以德,其誌不小,是想複製我的道路,青史留名,傳於陛前,封官拜爵?’

說來,這的確是他的影響。

一部《三國演義》,讓方臨賺得盆滿缽噴,並天下聞名,聲名傳於四海,董祖誥的狀元都是與此大有關係,後來更封了錦衣衛鎮撫,這次又是再次加封錦衣衛指揮僉事,雖說聖旨上寫的是因為進獻紅薯,但很難說和《三國演義》帶給洪泰帝的好印象沒有一點關係。

如此名利雙收,封官拜爵,對天下讀書人吸引不可謂不大,尤其是那些沒有四書五經天賦、科舉無望的讀書人,方臨簡直是為他們趟出了一條金光大道。

這也帶動了大夏通俗的發展,無數文人不再以寫通俗為粗鄙低賤,爭相湧入,夢想一書成名,名利雙收……這種情況甚至比平行時空的大明更甚,這片土地上出現了自‘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唐詩宋詞元曲’之後,又一次空前的文化繁榮。

……

inf。inf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