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周文看來,g34機槍的每一個優點,幾乎都是為傭兵團量身打造的。
精度、火力密度、攜帶方便度、通用度,還有可愛的7.92毫米口徑,子彈能自己製造等等,他就是傭兵團未來抗戰中的最標準的步兵火力支援武器,沒有之一。
而對於自己的敵人小鬼子來說,對標他們那射速可憐、裝彈費勁的歪把子機槍和笨重無比的92重機槍,那就是徹底碾壓式的存在。
周文相信,g34機槍將是小鬼子們從未經曆過的噩夢,而且還是屬於降維打擊的那種噩夢。
但是,萬事有利有弊。
g34機槍雖然有那麼多的優點,它的缺點是什麼呢?
從戰爭的角度來說,g34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就是太過精貴。
它的槍機、機匣需要大量特種鋼,而且用的是切削工藝,用一塊金屬切削而成,造成一定程度的材料浪費,而且生產工藝複雜,簡直和做精致的工藝品毫無兩樣。
關鍵是,機槍的槍管和槍機需要特定的微量礦物質的合金,而德國在這些資源上又是非常稀缺的。
簡單來說,在大規模戰爭來臨時,“精致”的武器無法滿足大批量裝備的需求。而更“簡單粗暴”的武器,由於它們能快速大量生產,所以才會受到軍隊高層的青睞。
所以德國在二戰爆發後,感覺到g34的產能無法滿足前線的需求,這才在其基礎上開發出g42機槍,但沒想卻是無形中帶動了機槍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導致一款二戰名槍橫空出世。
在整個二戰史上,g34機槍,它和g42的設計和生產都大量采用衝壓工藝,讓整個製造工藝流程更加簡單,也更節約成本,但射速卻是達到了驚人的每分鐘1500發。
第(1/3)頁
第(2/3)頁
g42是當時世界上射速最快的機槍,甚至超過了現代的一些機槍。其射擊的聲音密集如雨毫無間歇,聽起來就像是電鋸的聲音,能夠在短時間內切斷敵人的防線,造成恐怖的殺傷效果。所以後來被吃夠了其苦頭的盟軍士兵稱為“希特勒的電鋸”。
作為當年為數不多的通用機槍之一,g34更領先於時代。成本低、製造工藝簡單,但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遜色於g34。像“希特勒電鋸”、“撕布機”這樣帶有血腥的諢號,也更是“擦亮”了g42機槍的赫赫威名。
而相比之下,作為通用機槍的“鼻祖”,身為g34通用機槍,反倒顯得有些默默無聞了。
不過如果我們將這兩款德國通用機槍仔細對比下,就會發現g42更“高級”,更貨真價實一些。
首先,g34帶有半自動射擊和全自動射擊方式,可以通過扳機調節,戰場適應性更靈活也更強。而g42則是隻有全自動射擊一種模式,加上射速過快,如果持續射擊20秒就必須要更換槍管,一整條彈鏈可能就幾秒鐘“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子彈消耗也驚人,對於機槍手的要求以及後勤補給都是一種考驗。
其次,g34能使用彈鼓和彈鏈兩種供彈方式,而且它左右兩側都可以進彈,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彈鼓,其實是個彈鏈盒而已,它裡麵塞的其實是一條50發的彈鏈。一般的金屬加工廠很容易仿造和改進。
而g42隻有彈鏈供彈一種模式,同時也隻能固定右邊進彈。
這裡就要解釋一下,不論是重機槍還是輕機槍,在使用彈鏈供彈模式時,為了供彈順暢,防止彈鏈刮帶,卡滯,斷開,保證火力的持續性,就需要有副手托著彈鏈。當然,如果緊急情況下,你又是個老手,也可以一手托彈一手射擊,隻是由於肌體勞累的原因,堅持的時間不可能太長。
所以g42在正常情況下必須配一個機槍副手,平時攜帶彈藥,戰時就負責托彈鏈和裝子彈。
而g34如果采用彈鼓供彈,就隻需要一人操作就行。特彆是在人手有限的步兵班,這個優勢就很明顯,相等於是多解放了一個人出來,無形中就多了一個火力輸出單位。
再次,g42則是固定的每分鐘1500發的高射速。
高射速在大規模的戰場以及後勤補給充足的情況下殺傷力當然就更強。但是隨著戰爭模式的改變,一戰中那種幾萬人排隊衝鋒的戰術早就被淘汰,加上如果在地形複雜的山區和丘陵地區作戰,射速太快反而變成了一種操作負擔和子彈浪費,而且槍管和機械的磨損也更嚴重。
第(2/3)頁
第(3/3)頁
對於二戰中已經實現機械化並有強大工業實力的德軍來說,他們的後勤補給不是問題,子彈和配件可任意揮霍。而且德軍參加的任何一次戰役的規模都相當巨大,動輒就是上百萬人的會戰,對於麵殺傷的要求比較高,所以高射速對其來說反而是好事,效果也非常顯著。
但這種高射速機槍如果放在工業能力有限,補給完全靠人力運輸的華夏抗日戰場,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一句話:“用逑不起啊!”
而且機槍的用法多種多樣,但大多數情況都是長短結合,按照後世人的經驗,射速在每分鐘600發左右就基本夠用了。
但不管怎麼說,其實g42是各有優勢。正因為這一點,儘管戰爭中“物美價廉”的g34機槍卻依然一直沒有停產。
而實際上,戰爭就算打到最後一天,德軍很多部隊都沒有換掉自己手中的g-34。
看到這裡,有的人也許會聯想到傭兵團的另一款武器,芬蘭的索米衝鋒-槍。
epz 3366. 80 .
yj. 3j 8pz xiaohongshu.
kanshuba. h 7t. bihe.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