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人見文聘出來了,立刻拱手道:“文聘將軍,彆來無恙啊!”
文聘睜大眼睛,流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欣喜道:“我還以為你已經死在了劍閣之上,怎麼會……”
說著,他打量了對方一眼,然後詫異道:“你怎麼會是這麼一副模樣了?”
原來,這個道人不是彆人,而是在不久前,於劍閣兵敗的魏延。劍閣失守後,潰兵們多有傳言,說魏延已經被馬超殺死了,所以劉備這邊的人基本上都以為魏延已經死了。
魏延歎了口氣,道:“將軍,我們還是換個地方說話比較好吧。”
文聘聞言,這才意識到軍營大門口實在不是說話的地方。
然後,他請魏延入內,並帶他到大帳上落座。
緊接著,他命人送來茶點,款待魏延。
文聘、魏延都屬於荊州一係的大將,在劉備手下頗受旁人排擠,所以他們惺惺相惜,關係非同一般。
文聘喜悅道:“我還以為文長已經戰死在劍閣,沒想到你大難不死!”
說著,他打量了一眼魏延這身道士的裝扮,然後不解道:“文長為何這樣一身打扮?你為何不返回軍中?”
魏延歎了口氣,然後看了一眼在場的親兵,道:“仲業,你我是否可私下談一談。”
文聘以為魏延有難言之隱,便屏退了左右。
現在,大帳裡就隻剩下他和魏延兩個人了。
魏延感歎一聲,道:“劍閣之上,我也以為自己會死在馬超的槍下,卻沒想到,馬超竟會手下留情,饒了我的性命。”
文聘聞言,皺眉道:“文長此言,難道是被馬超俘虜了?此刻你卻突然出現在我這裡,難道你是逃出來的?”
魏延搖了搖頭。
文聘臉色一變,然後霍然而起,道:“那麼,你就是來給羅昂當說客的!”
魏延長歎一聲,道:“仲業,你我都是荊州將領,難道就不能坐下來好好說話嗎?非要弄得如此劍拔弩張。”
文聘猶豫了一下,然後坐了下來:“遊說的話,就不要說了,免得傷了你我之間的情分!念在你我過去的情分上,可以不為難你。你走吧。”
魏延笑道:“仲業果然是仲業,不像旁人那般無情無義!仲業,可記得自己的理想?”
文聘道:“當然記得!男子漢大丈夫,應當憑手中三尺之劍,保境安民,掃平天下,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魏延點了點頭,道:“仲業果然沒有忘記。”
說著,他看向文聘,問道:“當劉備縱容蠻夷,屠戮南郡百姓的時候,你做何感想?”
文聘聞言,瞬間愣住了。他沒有說話,隻是緊皺眉頭。
這件事情,一直都是文聘的心頭之恨。
雖然他不斷找借口,為劉備開脫,但那件事引發的憤恨,卻始終揮之不去。
魏延問道:“仲業兄,你立誌要保境安民,掃平天下,但最終做了助紂為虐,禍害百姓的事情!難道仲業兄真的能心安理得嗎?”
文聘心頭一震,怒道:“魏延,你無非是要說我反叛。我文聘雖然是一介武夫,但也懂得忠義之理,豈能做出背主求榮之事?”
魏延道:“所謂忠義,也有大忠和小忠的區彆。大忠者,為國為民,雖千萬人,吾往矣!小忠者,無非是某家某姓的忠犬,為了某家某姓的一己之私,不顧百姓死活,不顧天下安危。如此之人,隻會被人百姓唾棄,被英雄所不齒!”
文聘聞言,眼神開始混亂起來。
魏延繼續說道:“燕侯縱橫萬裡,為我華夏開疆拓土,創萬世不拔之基,而內政清明厚愛,其治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反觀劉備,雖然他滿口仁義,但西川百姓過得如何,你應該知道。為了所謂的匡扶大漢,他竟然不顧百姓的死活!他究竟是為了大漢,還是為了他一己之私?”
文聘聞言,心頭一震。
魏延長歎一聲,道:“仲業,我也不想做出背叛之事,但在大義麵前,親尚且可滅,何況這點名聲?我此來,確實是主公的意思。主公說,文聘將軍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希望能得文憑將軍相助,平定天下,開創盛世,所以令我走這一趟!仲業啊,主公如此看重你,你難道真的要執迷不悟,為了劉備的一己之私,從而背棄自己的理想,不顧西川百姓的死活了嗎?”
文聘聞言,抱拳道:“若非文長這番話,我幾乎就執迷不悟!我願意投效燕侯,為燕侯效犬馬之勞!”
魏延聞言,大喜道:“太好了!主公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很高興的!”
龐德、賈詡率領三萬人馬,進入祁山,魏延、文聘率領祁山守軍相迎。
就這樣,祁山不戰而下。
賈詡、龐德在文聘、魏延的引領下,進入大帳。
賈詡作為主帥,當然是坐在尊位,而其餘各將,則是立在帳下,聽候賈詡的命令。
賈詡拿出一卷絹帛,然後遞給文聘:“這是主公早就準備好的。文聘將軍看看吧。”
文聘心中大訝,然後走上前,接下了絹帛。
他展開絹帛,然後仔細看了一遍。
這時,他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
緊接著,他露出感激之色。
“主公如此厚愛,末將願肝腦塗地,報效主公!”
賈詡微笑道:“這個機會,現在就有了。”
文聘問道:“需要末將做什麼?”
賈詡問道:“鎮守汶山的是嚴顏?”
文聘點了點頭,然後皺眉道:“嚴顏乃西川老將,對劉備忠心耿耿,恐怕很難說降!”
賈詡道出真相:“我並不打算讓嚴顏這顆榆木腦袋開竅。所以,我準備采取軍事手段,奪取汶山。”
文聘抱拳道:“末將願為前鋒。可是,汶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想在短時間內成功,絕非易事。”
賈詡微笑道:“能否取得成功,就要看將軍的了!”
文聘聞言,先是露出不解的神情,然後抱拳道:“請先生下令,末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