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思兔閱讀】地址:sto.ist
德城。
因為《德城日報》的采訪報道,林又稱這位者的一些信息自然也就會被報道,對於林有成說得他寫的是人民文學,是寫給人民群眾看的文學,這樣的話同樣也引起了非常多文學愛好者的感觸。
不管是什麼文學,都是人民文學。
但相較於《山楂樹之戀》是傷痕文學,還是通俗文學的討論,雖然熱烈,但是引發最熱烈的討論的還是林有成這位者的身份。
《山楂樹之戀》的這位者居然是一名掃大街的環衛工人。
這瞬間就震驚無數讀者了!
真的就是震驚!
這樣一位文學者居然是掃大街的環衛工人?
這怎麼可能啊!
究竟是為什麼啊!
當然,震驚過後,就讓無數文學青年感到無比的氣憤,一個個都替林有成鳴不平了。
要知道林有成可也上過高中,經曆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怎麼現在就淪落到掃大街?
更彆說現在林有成還是一位在《小說月報》上發表小說文章的文學者,這就更讓人無法認同。
組織上究竟是怎麼給返城青年安排的工啊?
為什麼像林有成這樣有才華的青年才俊——
好吧,有才華的中年鰥夫怎麼就安排到掃大街去了?
很多《山楂樹之戀》的讀者知道這件事之後,真的就不能忍,一個個都主動替林有成寫信給有關部門,一時間有關部門也都接到了很多人民群眾寫的信,紛紛要求給林有成安排更合適的工。
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低估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
街道辦這邊自然是第一時間就知道了這件事。
雖然說一開始街道辦這邊雖然也知道林有成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文章很是驚訝,但是怎麼也沒有想到林有成發表的這篇小說《山楂樹之戀》居然會引發如此大的反響。
街道辦這邊也收到了非常多的信,一個個都是群眾在替林有成反應困難,希望街道辦能夠幫林有成,讓林有成這樣一位家不要再繼續掃大街了。
這真的是對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不尊重!
看見那些群眾的來信,街道辦的鄭衛國主任倍感壓力,一大早就跑到林有成家裡。
可是鄭衛國這邊卻是來遲了,因為有幾家單位都來找林有成了。
像有從省城那邊趕過來的《芙蓉》雜誌社的人,還有《德城日報》的人,另外就是《湘江文藝》的人,還有德城文化館都有來邀請林有成,想讓林有成去單位上班。
不過,很顯然拖家帶口的林有成自然沒有那麼容易。
畢竟這不僅要解決戶口,還要解決住房問題,更重要的是林有成還有幾個小娃娃,根本就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上班。
因為這個原因,林有成並沒有答應其他單位的邀約。
站在一旁一直沒有啃聲,後麵聽出來了一些重點的鄭衛國瞬間就想到了什麼,走出來說道:“林有成同誌對待掃大街的這份工一直都很認真敬業。”
class=''gad''
不知為何,鄭衛國說這話的時候,良心有些痛,尤其是在瞅見屋子裡麵那張小小的照片之後,更是感到一陣心虛,他可是非常清楚林有成以前是什麼德行,掃大街這份工要不是因為那個女人,根本就不會還在林有成身上。
那一天天可都是那個女人替林有成掃的大街。
林有成不說掃大街,彆說去街道辦報道都沒有去過一天。
誰又能想到當初那個不成器的林有成在那個女人死後居然轉了性,還寫起了文章。
真的是死老婆三日,當刮目相看。
鄭衛國心裡閃過這樣的念頭,麵上卻是說道:“雖然工不分高低貴賤,但是我們街道辦一直都認為像林有成同誌這樣有才華的不應該乾掃大街這樣的環衛工。”
“我認為他可以在街道辦擔任宣傳員,一來宣傳工也是十分重要,正是需要林有成同誌這樣的人來做,二來,也可以方便林有成同誌照顧孩子。”
林有成聽見街道辦鄭主任這話,心裡倒是覺得也不是不可以,而且街道辦的宣傳工,聽鄭主任這話應該十分輕鬆。
“鄭主任,如果可以的話,我這邊——”
聽見林有成這話,鄭衛國忙說道:“你放心,街道辦都知道你的情況,不需要你一直在街道辦工。”
林有成點了點頭,隻是心裡閃過一個念頭,該不會是吃空餉吧?
這吃空餉的話,會不會不大好。
林有成覺得自己以後還是不能占了崗位不做事,真的沒有必要。
不過,不管怎麼樣,現在不用再去掃大街對林有成而言也絕對是一件好消息。
《芙蓉》雜誌社的副主編劉承看了一眼林有成,又看了一眼睡在搖籃裡麵的那個娃娃,歎了一口氣,他知道林有成雖然是鰥夫,但並不是真正的鰥寡孤獨,這還有六個孩子要照顧。
這樣一來,林有成自然沒有辦法帶著六個孩子去省城工。
畢竟《芙蓉》雜誌社那邊即便能夠給林有成解決戶口問題,這住房肯定也是問題,雖然可以住宿舍,但是林有成畢竟有那麼多孩子,怎麼可能都跟著林有成住宿舍。
還有就是林有成還要照顧孩子,哪裡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去當編輯審稿,看稿。
不過——
“有成,你不當編輯也挺好的,就繼續寫,你的處女就這般精彩,我很期待你下一部小說。後麵等孩子長大些,可以再考慮一下來我們《芙蓉》雜誌社。”
“當然,有合適的文章一定要往我們《芙蓉》雜誌社投稿啊。”
一旁《湘江文藝》雜誌社的人也連忙說道:“林老師,你也可以給我們《湘江文藝》投稿的。”
很顯然,這些也就是之前《小說月報》雜誌社所說的搶稿,一個個都非常希望林有成的下一篇文章能夠發表在自家雜誌上。
這也算是向林有成約稿。
就在這些雜誌社向林有成約稿的時候,《小說月報》的編輯董照也剛上火車從津城趕來,還帶來了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