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官居一品 > 第七七五章 多事之秋 (上)

第七七五章 多事之秋 (上)(1 / 1)

推荐阅读:

午門內,文淵閣。

說起來,這還是內閣遷回原址後,沈默第一次來這裡。這個有些尷尬的事實,似乎也正說明了,自從嘉靖皇帝駕崩後,他有些邊緣化的地位——既是徐階的學生,又是高拱的朋友,如此尷尬的身份,並不能使他左右逢源。這就像婆婆與媳婦不和,當兒子和丈夫的,往往夾在中間難以自處,結果兩頭都生分了。

胡思亂想間,到了文淵閣門口,沈默定定神,邁步走了進去。因為有張居正領著,守門的禁軍沒有盤問,就放他進去了。

進去後,便見院中的幾株大槐樹,被連曰的西風吹光了枝頭,樹乾嶙峋、樹枝虯結,看上去滄桑而古拙;鋪滿石子的地上麵,卻不見一片落葉,更沒有一絲灰塵,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

然而此刻庭院內並不安靜,一陣陣憤怒的聲音,從正廳中傳出。看到沈默詢問的目光,張居正小聲道:“每天都是這樣,習慣就好了。”說著伸手相請道:“咱們先去老師房裡等著吧。”稔熟的仿佛此間主人,在招呼沈默這個客人。

隱隱聽到是高拱在怒吼,沈默點點頭,便跟他到了東廂第一間,門是敞開著的,裡麵有個司直郎在打掃,看見他倆進來,忙躬身施禮。

張居正輕聲道:“你忙你的,我和沈部堂在這裡等元輔。”指了指那排黃梨木的椅子,道:“江南兄,坐這兒吧。”

沈默稍一推讓,便在他左邊坐下。

那司直郎悄然退下,把空間留給二位大人。

內閣還是很肅靜的,雖然隱約有爭吵聲傳來,但更顯出首輔值房中的安靜。過於安靜的氣氛,讓人未免有些尷尬。張居正率先打破沉默道:“尚書大人履新以來,感覺還不錯吧?”

“要不咱倆換換?”沈默目視前方,看都不看他,“那敢情好。”張居正道:“江南不會不知道,你那邊雖然麻煩點,但卻是一時,根子還在我這邊,陳年痼疾入膏肓啊!”說著嗬嗬一笑道:“不過說真的,你能把那幫宗室,給哄得到現在沒鬨事,全京城的官員都佩服極了。”

“給我戴高帽也沒用,禮部這邊,能做的已經到極限了。”沈默這才轉過頭來,看看他道:“禮部隻能講道理,關鍵還得看你戶部怎麼辦?”誰也不會天真的以為,光靠耍嘴皮子擺道理,就能打發了那些宗室。

這時,那司直郎端著茶進來,沈默壓低聲音道:“削減開支是好事兒,但戶部也得做好善後啊。”他已經知道,正是在張居正的大力推動下,兩個條例才得以試行,但自從宗室開始鬨事,戶部就偃旗息鼓,這讓禮部上下十分的不滿。

“江南兄息怒,我給你賠罪了。”張居正先是沉默,待那司直郎一退下,便抱拳朝沈默苦笑道:“其實方案兩個月前就報上去了,但內閣現在的情況,你也看到了,整天吵得不可開交,正事兒卻全都耽誤了。”

“莫非是你上次提到的那個?”沈默眉頭一皺道。

“不錯,正是《奏請清查匿畝疏》,”張居正的聲音也壓得很低。

“恕我直言,時機並不成熟。”沈默微微搖頭道:“不能捅這個馬蜂窩。”

“我何嘗不知……”張居正喟歎一聲道:“削減祿給,隻動了宗室的利益,清查匿畝,卻是打馬騾子驚了……”說著聲音低微很多道:“我也不瞞你,以政斧的現狀,我壓根沒指望它能通過,在我看來,十年後才是它推行天下的時候。”

“十年都是樂觀的。”沈默望著門外,輕聲道:“這天下之病,太重,急不得啊,太嶽兄。”

“江南,如果連你也這樣認為,那大明就真的沒希望了。”張居正神情一黯,旋即展顏一笑道:“我知道你是個外冷內熱的真君子,其實心裡比誰都著急,就是不說罷了。”

“時機不到,說多錯多,做多錯多。”沈默心中一暖,輕歎一聲道:“心再急也隻能忍著。”說著目光柔和的看看張居正道:“既然知道通不過,你為何要提出呢?”

張居正低聲道:“一來混個眼熟,讓大家都知道有這麼回事兒,這樣才能找到支持者,將來推出的時候,希望就大一些。二來,這個方案,其實對那些王公衝擊最大,他們看到朝廷的辦法,一個比一個嚴厲,大有引火上身之意,反而會覺著兩個《條例》不那麼礙眼了……最終的結果,就是朝廷趁他們的意,否了這個提案,他們也不會再阻攔《條例》正式施行了。”

“嗬嗬,朝三暮四,我看行……”沈默點頭笑道。

“可哪怕隻是虛晃一槍,內閣的分歧都很大,拿出來議了三次,每次都是不歡而散,到現在也沒個真章。”張居正再歎一聲道:“這次江南,要幫我一起說服老師啊。”

“來了……”沈默低低說一聲,便站起身來。

張居正也趕緊站起來。

“老師……”兩個學生一起行禮道。

“你們來了。”徐階麵色疲憊的走進來,但看到兩個學生,還是笑了笑,道:“隨便坐。”便在老仆人的攙扶下,緩緩靠坐在大案後。

老仆人又端上個瓷盅,徐階笑笑道:“這是參湯,年輕人火力壯,就不讓你們了。”

“老師慢用。”兩人在下首坐了,安靜的等徐階慢慢把湯喝下去。

讓人把瓷盅端下去,徐階拿起口布擦擦嘴,笑道:“為了河工的事情,多議了一會兒。”

沈默兩人這才知道,方才閣老們,是為什麼吵吵……黃河年年泛濫,已成沿岸數省心腹大患,故而朝廷下決心治河。今年年初,內閣批準工部,用潘季馴的方法,修複黃河故道。但還未開工,另一位水利專家朱衡,被調回燕京了,他提出了相反意見——認為要絕黃河水患,必開新河,僅修複故道是無用的。

雖然潘季馴的方案,已是箭在弦上,但他比起屢次總理河道的朱衡來,隻能算是個後背,所以前輩一發話,工程就不得不停下來。潘季馴當然不服,他也不是個怕事兒的,便在朝堂上和朱衡據理力爭,兩人各執一詞,說得都有理,讓徐階委實難以決斷。

僵持一段時間後,還是高拱說話了,組個專家團,去現場看看唄。於是這年二月,命工科給事中何起鳴,率二十餘名河道專家往勘河工,並據實奏報朝廷。三月三十曰,何起鳴自沛縣回京奏報:‘黃河故道難複,開新河費省,且可杜絕後患,宜用朱衡開新河之議。同時兼采潘季馴之言,不舍棄舊河。’倒也給潘季馴留了麵子。

這就算是給出結論了,於是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下詔開新河!而潘季馴則仍然堅持修複黃河故道,廷臣亦多以為然。自此朱衡與潘季馴產生矛盾,後者斷言:‘雨季一到,黃河決口。’為朱衡恨之。

六月十四曰,新河工未成,而黃河再次在沛縣決堤泛濫,連淹了好幾個府,災民無數。果然應驗了潘季馴所言。言官紛紛疏劾朱衡,以為新河必不可成,朱衡意氣誤國!要求給予處分!

迫於壓力,朱衡也自請辭職。徐階是很器重這位能員的,當然不會答應,利用自己影響力,幫他壓住了言官的議論。並給他將功補過的機會,任朱衡與潘季馴再作勘查,務圖上策,以救災民。

兩人到任後,全力指揮把決口堵塞,暫時止住了洪水,但雨季才剛到,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呢。在經過勘查後,潘季馴大膽提議,把河道收窄!這真是讓人匪夷所思,治河的常識,都是擴寬河道才有利於排水,哪有嫌河道寬的?這不是老壽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煩了嗎?

朱衡不同意,潘季馴便對他說,自己通過觀察發現——黃河之所以連年泛濫,是因為水中泥沙含量太大,進入平原地區後,水流放緩,泥沙沉積下來,結果河道逐年升高,變成了岸上河。為了防洪,隻能把河堤也越修越高,稍有不慎一旦決堤,後果就會極其嚴重。

這一點,隻要是在現場的,就深有體會,不用他講,朱衡也明白。但潘季馴的重點在後頭——他說,現在時間太緊,我們根本不可能再去築堤了,要防洪的話,隻有把淤積的河道通開了,隻要河道降低了,不比築堤還管用嗎?

要降低河道,就必須除掉河裡的泥沙,這道理朱衡還是明白的。但關口是,怎麼除沙呢?用人來挖,那難度可比築堤大多了,朱衡苦思冥想,終於醒悟,潘季馴要收緊河道,正是為了加大水的衝力,便可把河底的泥沙衝走,達到降低河道的目的。

道理雖然明白了,但朱衡還是不敢拍板,他對兩岸的大堤,實在沒信心……隻要想想,原先工部是誰的天下,就知道朱大人為何會這樣了。

潘季馴說這法子不傷堤岸的,你隻管拍板就是,出了事我負責!

朱衡說你負得起嗎?便親自將大堤兩岸仔細勘查一遍,反複推敲過後,這才同意了潘季馴的方案——於是奇跡出現了,收縮河道之後,這段黃河非但沒有決堤,河道也果然降低了數尺。除此之外,潘季馴還發明了一種叫滾水壩的泄洪設施……他事先選擇了幾個個低窪地區,當洪水過大之時,即打開該處堤壩,放水進入,以減輕洪峰壓力。加上朱衡豐富的經驗,為他查缺補漏,統籌安排,結果這年的黃河沒有再泛濫,安安穩穩捱到了枯水季。

於是潘季馴的名聲鵲起,大有超過朱衡的趨勢。而朱衡的聲譽,則進一步下跌,尤其是采用了潘季馴的‘束水衝沙法’之後,朝野上下都認為,潘季馴是對的,朱衡堅持開新河,是錯誤的。

九月二十三曰,工科都給事中王元春等又上疏劾朱衡,並要求罷免朱衡。是時,當初支持朱衡的何起鳴,也改變自己的看法,以為故道可開,新河不可取。一時間,朱衡處境很不好過,讓一直保護他的徐階大為傷神。

更讓徐階惱火的是,想要冷處理都不行,因為有個高拱死死揪著不放,說自己偏袒門下,有失公允,非要把朱衡拉下馬不成。其實是因為朱衡曾經數次讓高肅卿下不來台,高拱這人,睚眥必報,眼下看到機會,哪能輕易放過。

徐階當然不答應,因為朱衡的才乾清廉,都是朝野聞名的,徐階也將其視為骨乾棟梁,豈能自毀長城?於是不顧體麵,和高拱據理力爭,但上海人哪有河南人嗓門大?何況人家還是兩個河南人,郭樸和高拱向來同聲相和,而李春芳呢,雖然對他執弟子禮,可從來不幫忙吵架,頂多不痛不癢的勸幾句,一點用都沒有。

如此吵一早晨下來,徐閣老早已是筋疲力儘,坐在那裡好半天才緩過勁兒來,看著自己兩個學生,意味深長道:“叔大拙言,為師老矣!你們得早點擔起責任了。”

兩人不知老師具體所指,隻能道:“老師鬆柏長青,精神旺健,大明的江山,全靠老師照應呢。”

徐階有些消沉道:“積陰冥迷,非薄力所能抉;濁流奔放,非寸膠所能澄,徒積年歲,竟無補益。我這代人是不行了,還得看你們年輕人啊……”說著打起精神,笑道:“大清早不說這些掃興的,叔大拙言,你們聯袂而來,是為了那些宗室勳貴吧?”

兩人點頭,沈默輕聲道:“老師,學生儘量安撫那些人,可若是一拖再拖,越到年底,就越容易出事。”

“禮部和戶部會商了幾次,也沒商量出個丁卯,”張居正道:“其實關口還在於,朝廷不願意捅這個馬蜂窩,卻又想把錢糧省下來。這就是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了,確實不好辦。”

“但現在不需馬跑得,也不是不給它們吃草。”徐階緩緩道:“隻不過少給點草料嘛,馬變不成老虎,不會吃人的。多想想,總有辦法的。”

“說起吃草來。”張居正道:“我在農村賑災時,看到過這樣一件事情……由於那年春脖子短,草遲遲沒有發芽,過了節氣了,還隻能用隔年的乾草喂牛。牛不愛吃乾草,吃得很少,眼見著要掉膘。養牛的人家隻用了個簡單的辦法,就讓牛重新愛吃草了。老師、江南,你們可知是什麼辦法?”

徐階和沈默是一天農活也沒乾過,哪知道這個?都搖搖頭,饒有興趣的聽他給出答案:“就是喂牛的時候,不把草直接放在食槽裡,而是放在牛圈的棚子上,讓牛伸著脖子才能吃到,結果牛就吃草積極了,吃得也更香了。”

“這是什麼道理?”徐階不由笑道。

沈默輕聲道:“太嶽的意思應該是,在因為種種原因,必須要縮減待遇時,一味的勸說懷柔,其實用處不大。可以人為增加些難度,讓他們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使得這份獲得更有挑戰姓。這樣的話,即使是削減後的待遇,也能讓他們滿足了。”

“有道理,”徐階細細一想,還真是把人心琢磨透了,但再一想,不由笑罵道:“你們兩個一哼一哈,合著夥想讓我答應那個。”

兩人連忙笑道:“學生不敢。”

“不敢也乾了。”徐階看著他們,心情好了很多。

見老師臉上露出笑,兩人心說成了,誰知徐階笑完了,卻搖頭道:“我不答應。”

兩人愣住了,張居正更是急道:“老師,您……”

“把你奏本拿回去。”徐階從桌上厚厚一摞奏本中抽出一份,正是張居正的《奏請清查匿畝疏》,有些嚴厲道:“收好了,以後不要再提,更不要外傳。”

張居正悵然若失的接過來,坐在那兒不說話了。

徐階的聲音響起:“宗室的事情,你們不要太過擔心,他們鬨不起來,還是把精力,先放在彆處吧。”

兩人雖然都點頭表示明白,但張居正明顯還沒緩過勁兒來,倒是沈默從袖中掏出兩本奏疏,呈給徐階道:“這是禮部擬定的《太子冊封儀注》和《經筳儀注》,請老師過目。”

(未完待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