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兔閱讀【sto.ist】第一時間更新《功名路(科舉)》最新章節。
“沒有啦,
賣光了賣光了,過幾天再來吧!”
“得等到什麼時候啊,
還等著做題呢!”
忽然之間,
京城的學子中開始流行起一本寶典,曾家的書肆一時間也沒想到能賣這麼快,
立即讓印刷坊加緊印刷。
根據幾個學子的反饋,
覺得這書實用,能跟著書學,還有配套的題目,
隻要自己跟著學,
就能弄懂,不似有些夫子,說的不清楚,
又怕被罵,或是有些夫子的學問也不到家,他們的夫子大多數都是秀才,
可這書可是進士出的。
一開始隻敢印百本,如今掌櫃的算是放開了膽子,這書賣的好,他們賺的也多啊,宣傳得更賣力了,在門口豎了一塊小板子,
寫著幾月幾日有多少本寶典。
那一日一大早,
學生們都早早的排起了隊,
還有幫孩子搶的大人。
“孩子做學問不容易,聽說這書是今年新科進士出的,沈大人還是聖上欽點的孝子,今年才二十歲,哎,我家這小子要是能有沈大人一半的才智,我都能樂瘋了。”
“就盼著能中個童生,沈大人真是好官啊,他中了進士,覺得咱們這樣的普通百姓的孩子讀書太難了,所以寫了這本書給咱們普通百姓的孩子”
沈全現在每天都會興高采烈地出去,他現在愛去書肆和茶館,每回都能聽到讀書人稱讚他兒子,他再回來和方氏說。
也不知道他家地址怎麼泄露出去的,每天沈家門口還總是有新鮮的菜和肉,不得已,沈陵隻能讓一個下人在門口攔著,送過來的也送給街上一些乞丐。
這樣一來,中樞院的人也都知曉了他寫了一本書,一時間沈陵的存在感極強。
“孝原,沒想到你這不聲不響地寫了一本書啊,可以啊。”
“孝原現在可是咱們京城的名人,這書還是我家侄兒和我說的,說你寫得深入淺出,你也真是不夠意思,出了書也不給我們送幾本。”
“現在外頭可都是沈大人的美名”
不管是酸也好還是真心實意誇他,沈陵都笑嗬嗬地說:“我這拙作哪裡好意思送給各位,若是你們家中有要考童生的學子,我倒是可以送個幾本。”
通俗地來說,這書就是不夠高大上,雖說比話本一類好,可到底不似文集詩集能在士人當中揚民。
隻不過沈陵開了這個先河。
連他的上司見著他都會問一句,中樞院自然不會隻有中樞大臣,中樞大臣手下還有一些辦事的,像管他們編修的都有好幾個。
分派他們任務,和上麵的大人對接,和他們打好關係很有必要,所以一進來大家都會給幾位大人送禮,像曾躍這樣的不用說,不送禮都會討好他。
可能沈陵送得禮輕,加上家世普通,人都愛挑軟柿子捏,不好得罪其他家世出眾的,就都會把那些雜活交給沈陵他們,像湯鳴則被針對了幾次,又送了點禮,算是破財消災。
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沈陵做了也就做了,但有時候太過分了,沈陵也會回絕。
“大人,剛才盧大人交給下官的,下官還未做完,下官怕耽擱了您的事情。”沈陵不緊不慢地說道,麵前這個孫大人算是中樞院數的上名號的討厭人物。
孫大人皮笑肉不笑,又拿出那番架勢:“看來是本大人的事兒在你這兒算不得什麼事兒,沈大人現在寫了書出了名果然就是不一樣了啊。有這個閒工夫寫書,不如多琢磨琢磨如何辦好事。”
沈陵道:“大人說的是。”
這一拳打在棉花上,孫大人氣呼呼地找彆人去了。
沈陵若無其事地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孫大人和他一個前同事很像,搞科研還愛酸彆人的進度,沈陵就不搭理他,不把他當回事,氣死他。
孫大人就是個欺軟怕硬的主,行事作風也不討人喜歡,若不然這麼多年了還在這個位置上。
胡瑋笑著說道:“孝原,今日大家一起出去喝個小酒,你這回可不能不去。”
沈陵苦笑:“我這酒量就是敗興。”
沈陵以前喝紅酒還行,白的真不成,太烈了,北方的爺們喝酒還爽快,愛一口乾,沈陵最怕勸酒的。
“誒這有什麼的,一起去喝個小酒慶祝你出書。”
“我這書算不得什麼”沈陵推脫不成,再不去就顯得他不合群了。
真是福禍相依。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高門侯府來問他收不收學生,應該想讓他教導府上的小公子們,沈陵自覺沒有到這個水平,更何況高門侯府的孩子基本上不走科舉,他都婉拒了。
很快曾躍就送來了第一次分紅,沈陵覺得和曾躍這樣聰明人相處就不用費心思,他能猜出你想要什麼,雖然沒說好多久分紅一次,但曾躍應該知道他缺錢,所以這麼快就給他分紅了。
這一次分紅不是很多,剛好一百兩。
第二本寶典沈陵還在寫,已經寫到一半了,曾躍打算把書放到其他地方去賣一賣,京城裡很快就會出盜版了,這是避免不了的。
現在還沒有版權這一說法,掌櫃的和六福說,馬上加印的這一批應該是最賺錢的時候,這盜版還來不及,學子們需求量又大。再往後彆家出了盜版,就沒有這麼賺錢了。
所以開拓市場多麼重要,但古代沒有設立生產點的概念。就好比現在賣書,在京城生產,大部分隻會賣向周邊,如果賣往建康府,那麼這個路費成本就高了,加在書本上,書本的售價也會遠遠超出市場能夠承受的。
但如果在建康府再成立一個印刷坊或是找個代工的,直接在當地生產,輻射周邊江南一帶,這樣成本大大降低。
如今的商業模式還是以家庭為核心,說到底就是不成氣候,沒辦法脫離當地,擴張有限。如果曾躍的書肆開到建康府,人生地不熟先不說,就算這書能掙錢,也不能就靠他一本書,所以局限性很大。
沈陵想到了他寄回建康府的幾本書,若是讓齊老爺去印刷出來賣倒是可以,不過他還是問一問曾躍。
曾躍道:“江南一帶,我們書肆還未賣過這麼遠,盈利也不高。這書是你的,你拿回去讓家中印刷售賣也是可以的,恰好江南多學子,加上孝原你在當地的名聲,一定會受人追捧的。”
有他這麼說沈陵就放心寫信回去,他們家沒有印刷的條件,齊老爺那兒應該是有法子的,交給齊老爺有經驗,也按照他和曾躍這樣分成。
這書一出,他在中樞院的事情都變得多了一些,上麵的大人不再指派胡瑋和曾躍兩個人做事情了,頗有些“雨露均沾”了。
可能是沈陵有了些小名氣,還有大人開始點他的名,專門交給他。
沈陵做事情仔細,對於表格一類的,上手很快,現在表格在官場的利用率很高,基本上有數據的都會用到表格,會有一些地方公文,有些數據需要他們核對,沈陵算術快,對表格又熟悉,這類公文給他,他準能做的最快。
相處久了,大家也都知道相互擅長什麼,都會相互取取經。但若是把自己的任務給彆人做是不行的,先不說對方會不會使絆子,要是出了錯,第一時間還是找你。這也是不成文的規定,交給誰的誰就得負責。
大概也是為了分清責任歸屬以及相互督促。
這天兒越來越冷了,沈全和方氏都換上了毛皮大衣,也不樂意出屋子,嫌外麵太冷,他們第一年留京城,哪哪兒都不習慣,吃的不習慣,穿得不習慣,除了這屋子裡的炕讓他們覺得很舒服。
剛來第一年,沈陵也沒強求他們,隻是叮囑文以苓讓他們多動一動。
十月中旬,京城開始下雪了,沈陵終於把第二本寶典也寫完了,揉了揉手腕,看了看不遠處的文以苓,她在給他核對稿子。
沈陵一邊揉著手腕一邊道:“終於寫完了。”
文以苓把核對過的都理在一邊,道:“誰讓你今天寫得這麼猛,又不是很急,今兒個這手腕肯定是要疼了,一會兒我給你揉揉。”
“沒事,我一會兒自己熱敷一下就行。今天就剩最後一點,不寫完我這心裡不痛快。”這手腕遲早要得腱鞘炎,一直這樣提著筆,手當真很累,沈陵就後悔自己沒把左手也給用上去,右手這邊的肌肉估計也比左手發達。
要是能有硬筆就好了,東西兩方的差異在這個小細節上也展露無遺,中國以毛筆為主要書寫工具,而西方好像是羽毛?
東方是軟筆,西方是硬筆。
毛筆字雖然好看又大氣,但書寫起來還是沒有硬筆來得順手快速,沈陵暗自琢磨,他能不能做一隻硬筆呢,自己私下裡寫一寫也是好的,西方以前的羽毛筆都是個什麼樣的形式?
“夫君?夫君?”文以苓又喊了兩遍。
沈陵回過神來,道:“怎麼了?”
“你上回說要什麼竹子管”
對,得有個管子,得加墨進去,木質的肯定不行,用什麼材質合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