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條件(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第791章890條件

大明朝是如何立國?

那就是驅逐北元,恢複漢人山河。

而在坐穩江山後,明太祖和明成祖都是數次北伐草原,為此不惜耗儘國力又是為何?

那是因為,在明皇眼中,蒙古人始終都是大明的威脅,他們時時刻刻不對著新生的帝國虎視眈眈。

實際上,在蒙古人被驅逐的數十年裡,蒙古人最大的目標就是卷土重來,飲馬長江。

可以說,從大明立國起,就一直把鏟除草原勢力看做最為重要的任務,去全力完成。

明太祖第一次北伐是在洪武三年正月至十一月,為肅清胡元殘餘部隊而進行的大規模統一戰爭。

元惠宗自北逃上都後一直逗留在明的邊境地區,並二次南侵以圖奪回原來的大都複辟。

洪武二年六月,元惠宗遷都應昌府,和位於燕山的大都不過兩三天的馬上路程,形成了實質性的軍事威脅。

明太祖鑒於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內得而複失的前車之鑒,決定北征消滅北元。

明軍此次北征,明軍大獲全勝,元朝在近塞的殘餘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

之後的數次北伐,都是針對宣府、寧夏等明朝邊境附近殘存的蒙元勢力,逐步把靠近大明的蒙元勢力驅逐。

而在這些戰爭中,朱元璋也是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徹底鏟除北元,但是因為騎兵的機動性,雖然取得大勝,但殘餘勢力很快就能逃出明軍的圍剿。

明軍,雖然在這個時候已經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但軍隊的主體畢竟還是以步兵為主。

朱元璋發現蒙古人在草原上滑不溜秋很難聚殲後,又顧忌每次出擊龐大的消耗,所以逐漸縮小了明軍北伐規模,而明軍出擊的距離也更遠。

實際上,這個時候朱元璋雖然依舊沒有放棄徹底消滅北元的打算,可更多的還是希望驅逐,讓他們裡大明邊境遠一些,更遠一些,甚至如當年匈奴人那樣,往西方驅逐。

之後的明成祖北伐,目的其實和朱元璋類似,隻不過除了驅逐北元保證帝國安全外,還有誇耀自己武功的目的。

第(1/3)頁

第(2/3)頁

畢竟不管朱棣如何洗,他都是靠篡位登上的帝王之位,有些不正。

就如同唐太宗李世民般,因為得位不正,所以即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

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穀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麵奠定重要基礎。

說到底,兩個皇帝其實都是一樣的操作。

大明和蒙古人的對立,可以說是發自骨子裡的。

雖然內閣閣臣都以為,就大明當下的情況是不適宜繼續維持對峙的局麵,希望能緩解邊境壓力,節省軍費開支,緩解財政困境,隆慶皇帝不是傻子,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

或許在登基之始,他並不明白大明這個家不好當,可是畢竟這麼多年皇帝做下來,其實對錢財的重要性也是深有體會。

但是他也要考慮到大明立國後對蒙元的一貫態度,如果輕易就改弦更張可能造成的巨大影響。

這就是魏廣德現在對隆慶皇帝心理的分析,既想和解又擔心國內反對之聲太盛,進而影響到自己的皇權穩固。

而在剛才,內閣幾人分析此事時,魏廣德“不經意”間就透露了這點想法。

所有表達對態度的奏疏,都是被隆慶皇帝留中,所以很有可能,最後讓皇帝下定決心的就是看那邊支持的人多。

現在聽到李春芳重提先前魏廣德的猜想,高拱隻是思考片刻就答道:“此話有理,最關鍵此時若真看朝臣的意見,我等閣臣這五票算是投不出去了。

因此,我們更要拉攏每一個朝中三品以上官員和勳貴,以獲取他們的支持。”

之所以這麼說,其實高拱已經是按照皇帝召開廷議的模式來對待此事。

在明朝,處理政務主要有三種形式,分彆是聖裁、閣議與朝議。

聖裁即“宸衷獨斷”,是皇帝個人進行決策,這種方式在傳統和法理上都是最重要的決策方式。

明代的內閣在初期也是皇帝的非正式的顧問機構,與以前的尚書、中書、樞密等性質相似。

第(2/3)頁

第(3/3)頁

之後,內閣逐漸成為正式的機構,但其主要任務仍然是為皇帝提供谘詢,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明代初年皇帝經常參加內閣的集議,但自成化以後就基本上不參加了,隻有孝宗還偶爾召見閣臣。

在明代,章奏的轉呈與皇帝的批答乃至於最後發抄生效,都必須經過內閣,內閣進行票擬時,閣臣要集議,即閣議,形成共識。

自英宗之後,皇帝怠政普遍,內閣的票擬成為皇帝決策的最重要依據。

雖然內閣票擬須經皇帝批紅方能成為決策,但沒有內閣票擬的中旨傳出被視為不符合程序,六科可以封駁,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皇帝隻是執行了閣議的決定。

中國向有“大事必集議”的傳統,即君主和大臣集體議論國事,以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秦漢時期已發展出了一套皇帝和臣討論決策的機製,這種機製到了唐代更加成熟,到了明代已經發展成為廷議,也就是集議。

根據決策的內容、參與人員和集議地點的不同,有朝議、閣議、廷議、部議等形式,但其實都算廷議的一種。

其中部議主要是六部將皇帝交付的有關本部的奏章,進行部內的討論和議決,提出具體處理意見。

閣議主要討論超越六部和九卿職權所轄的政務,提出對策,大致而言,閣議討論的是國家日常政務中出現的問題。

更為重大的決策則須提交廷臣集議,即朝議、廷議。

所有這些集議的結果都需上奏,由皇帝做出最後裁決。

做為商議重大機要決策的廷臣,則是指朝會上有資格進殿的那一小撥人,也就是朝廷三品以上文武官員。

雖然不管是廷議還是閣議,最後的結果都需要皇帝“聖裁”,但因為明朝中後期獨特的政治體製,皇帝對於閣議和廷議的結果,一般都不會反對,而是會選擇認可,因為這代表朝廷的決議。

d qq

qq

read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