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760章859京察
大明朝,雖然初幾頭就要開衙,可是官員們的心思並沒有收回,依舊沉浸在過節的氛圍中。
這樣清閒的氣氛,會一直持續到正月二十多,也就是元宵節之後十天,因為在正旦節放假三天,而在元宵卻是放假七到十天。
具體是放幾天,是有欽天監來定的,或許是通過某種陰陽術來確定,最後報皇帝批準。
正旦到元宵,相差不過十來日,官員們自然也不會收心,認真處理國事。
當然,像兵部這樣要緊的衙門會例外,畢竟涉及兵事都不是小事兒。
而且,各衙門也會在這段時間安排好人事值日,其他人則隻是去衙門點個卯,然後就自由活動。
不過這隻是大部分衙門是這樣,除了兵部外,吏部和都察院這段時間也是非常緊張的,因為他們還要忙著京察。
明代京察製度建立之前,對京官的考核主要采用考滿的形式。
但考滿製度偏重於官員在該職位所做出的成績,並且考滿三年一考,對官員三考也就是九年時間才進行黜陟。
由於考滿周期過長,對貪婪不律的官員,不能及時進行罷黜,中間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對官員進行考察,來保證官僚隊伍的純淨,京察製度便逐漸建立起來。
之前魏廣德懷疑皇帝想要平衡朝堂,所以選擇把高拱召回,但兩人還有所懷疑。
在經曆過一段對京官無定期考察之後,至天順八年才又下旨規定,對京官十年一察。
首先,孔融的父親讓四歲的孔融分梨本就奇怪,其次就是為什麼要分給每個人吃,不願吃不吃、誰願吃誰自己去拿那不行嗎?
最後,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據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們的選擇機會被剝奪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歡吃梨
而更讓那時候魏廣德驚歎的是,孔融對哥哥和弟弟實行前後矛盾、絕對相反的標準,因為他讓給哥哥和弟弟的梨都比他大,被質疑沒有做事原則。
李春芳老了,沒有衝勁,或者說老臣持重,不容易犯錯誤,基本被排除在外,但可以穩定內閣。
都察院分十三道,當然不會全部參與到京察中,按照職能劃分,一般是河南道禦史主要負責協助京察事宜,對京察官員進行糾劾拾遺。
內外武職官員也要五年接受一次考選,隻有兩京五品以下官員的考察十年才進行一次,間隔時間太久。
第(1/3)頁
第(2/3)頁
京察開始後,吏部考功司同科道共同進行會單,商議出被考察官員的最初考察結果,以便部院堂官在堂審前了解官員的基本情況。
或因新皇帝繼位、或因發生天災異變、或因當權者排除異己的需要,都會臨時舉行京察,這樣的考察也被稱為閏察。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明代首創的京察製度亦是如此。
明初定製,“京官考察,即行黜陟於考滿之時”,洪武時期以考滿形式對京官進行考核,此時尚未有十年或六年京察之說。
他剛才的話,可不是他對趙貞吉的評語,而是彆人給的,也是被絕大部分人信服的。
畢竟,陛下未必不會考慮,由叔大那邊提出的人選接任左都禦史一職。”
不管是趙貞吉還是劉自強,其實誰坐上那個位置,都代表這隆慶皇帝心裡的天枰更偏向誰。
現在的內閣,在魏廣德看來有些三國的味道。
看似吏部尚書高拱此時仿佛擁有巨大的權利,可以左右京官京察的結果,其實不然,大明朝對於官員之間相互製衡還是做得不錯。
殷士譫皺眉說道。
王廷去意已決,在朝堂上已經不是秘密,所以在陳以勤推出趙貞吉為接班人後,高拱那邊也推出劉自強,想要讓他轉調北京,擔任都察院左都禦史。
此外,各衙門堂官為屬官填寫的考語或者稱為考評,以及該自陳官員的自陳疏,皆由吏部堂官知會後進行收集。
這個職位太過重要,可以說如果不能把這個官職控製在他們的人手裡,沒人能製衡高拱,下麵那些官員隨時都可能被人挪動。
明孝宗對此也表示認同,但但依舊沒有下旨改變京察製度。
一直到弘治十七年五月,吏科給事中許天賜以災變上奏,再次請求京官六年一次考察。
陳以勤心裡其實也清楚,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肯定比不過高拱,但是他不願意放棄。
因此讓人懷疑,他不喜歡吃梨,所以才挑最小的給自己。
想到這裡,魏廣德禁不住一陣莞爾,不過看在陳以勤眼中就很是奇怪,不知道是自己哪裡說的不對。
四品以上官員的任滿黜陟,由皇帝直接決定。
第(2/3)頁
第(3/3)頁
據《大明會典》記載:“天順八年奏準:每十年一次舉行,不拘見任、帶俸、丁憂、公差、養病、省祭等項,俱公同本衙門堂官考察。”
魏廣德急忙擺手,剛才自己想到可沒法說出來,“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千古美談,弘揚的是一種謙虛和分享的精神。
自此,六年一察製度才完全建立起來,但由於特殊情況的發生,有時並未嚴格遵守六年一察。
“善貸,正甫,你們還有人可以舉薦嗎?或者叔大有沒有提出過其他人選?”
很不幸,今年發起的京察,或者成為閏察的主掌,就是剛剛回朝的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高拱。
此外,在京察正式開始前二十餘日,考功司官員需宿部處理京察事宜,一般的時間是“正月十五日以後,考功司宿部”。
在楊博致仕後,隆慶皇帝並未讓內閣推舉新的吏部尚書,而是直接在旨意中讓高拱掌部。
若是這次皇帝選擇張居正的人選而不是高拱的人選,則基本就可以坐實皇帝的想法。
於是在弘治九年二月,吏部郎中黃寶率先提出京官六年或九年進行一次考察。
而此時的魏廣德,也正在和陳以勤、殷士譫兩人商議都察院左都禦史的人選。
陳以勤沉默片刻後,忽然說道。
“善貸,我說的有什麼不對嗎?”
“京察之後,高新鄭應該明白左都禦史這個位置的重要,逸甫兄推薦的人,怕是很難得到皇帝的認可。”
京察的準備階段,始於科道官的察前建言,隨後吏部堂官覆議科道官所陳言內容,並奏請開展京察的準備工作。
d qq
read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