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750章849漕糧海運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災害發生最頻繁的朝代之一,明初時稍好一些,但是到了中後期,災害愈發嚴重,發生頻率也不斷加快。
尤其是明嘉靖時期以後,全國大範圍出現的地震、旱災和水災等自然災害,但其自然災害尤其是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不僅引起朝廷的高度關注,也可以體現明代洪澇災害發生的特點和規律。
嘉靖朝後期,幾乎每隔三年就會有一次洪災,而其間各地又時有旱情爆發,讓當時的朝廷應付賑災都不及。
旱災過後是恢複生產,而洪災過後,治水就成了一項需要朝廷投入非常多人力物力的大工程。
有人曾經統計過,在大明國祚276年的時間裡,累積各種災害竟達一千零十一次,這是前所未有的紀錄。
其中水災,共一百九十六次;次為旱災,共一百七十四次;又次為地震,共一百五十六次;再次為雹災,共一百十二次;更次為風災,共九十七次;複次為蝗災,共九十四次。
此外,還有此外饑荒有九十三次;疫災有六十四次;霜雪之災有十六次。
與其說大明王朝是自己作死,其實天災在其中也扮演了不可獲取的重要原因。
對於這些,魏廣德在做官前是根本沒有意識到的。
直到他踏入仕途的初期,也隻是感到各地災情嚴重,怎麼會如此之多。
就拿這次的水災說事,隆慶三年八月庚申,黃河洪水為患,盱眙被災,九月,淮水漲溢,高家堰大潰,淮水東趨,盱眙水深5尺餘。
海運罷停後不久,永樂元年三月,因北京軍儲不足,朝廷決定再開海運,命平江伯陳、都督僉事宣信任總兵官,督理海運,負責向遼東和北京兩地運送糧餉。
對此,有月港商船可以為證,當初閩商為了爭奪船引那可是鬥得厲害,許多京官都被人遊說參與其中爭奪。
對於重開海運,大臣們各抒己見,眾說紛紜,但在同年七月,就開啟了多條運輸航線的嘗試。
八月,陳督運糧餉近五萬石,由海路至北京、遼東,此次成功鼓舞了朝廷海運漕糧的決心。
其實魏廣德很清楚一點,那就是河運現在還不能中斷。
第(1/3)頁
第(2/3)頁
海運?
由此可見海運其實風險也是可控的,否則海船哪裡敢這樣搞遠洋貿易,那不是和送死無異。
魏廣德還特彆注明,海運固然極險,但浙閩海船,向來以遠航到海外貿易的事例。
魏廣德向朱衡提議再次啟用潘季馴治水,一個目的就是洗脫朱衡可能被人彈劾的庸碌,二就是在這個時候,朝廷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魏廣德猛然間又想起來當初賈應春大力提倡的海運,雖然最終的結果隻是維持了數年的海運濟遼,而且現在也再次罷停。
魏廣德這篇奏疏是以明初海運起始,詳細寫明了明初承元製,實施河海並行、海運為主的漕運方式,至永樂十三年,罷黜海運、致力於內河,交通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海運仍麵臨風濤之險,但內河還無力承擔大規模的漕運任務,河海並行、海運為主的運輸方式,是當時情況下的最好選擇。
魏廣德分析道,現在已經到了需要朝廷拿出勇氣再次變革的時候了,而且此例應成為定製,不再廢棄,已保在運河失修或水患阻斷交通時,依舊有源源不斷的漕糧抵京。
時過境遷,現在運河的情況和當初已經大相徑庭,黃淮水患日益嚴重,經常堵塞交通致行船艱難,此種困境下朝廷不妨嘗試恢複海運故道,依舊選用當初的辦法,那就是每年拿出數萬石漕糧改走海路送到北京。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的航路是由戶部尚書鬱新提出了利用衛河水陸轉運的辦法,河、海兼運的運輸方式,兩年後,海運漕糧“歲以為常”,最終確立。
所以朝廷雖然被水患搞的焦頭爛額,但實際上短時間內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恰在此時,平江伯陳治理江淮間河道成功。
對於這些,魏廣德有心用後世的知識做出一些改變,可是他思考很久後得出結論,天災根本就擋不住,除了儘心做好善後,其他啥都做不了。
但是遷都的隱患也大,這可能導致帝國對北方領土的控製力進一步減弱,而且這還沒有考慮遷都所需要的龐大財力物力。
此外,明初海運還麵臨倭寇的騷擾,這種情況下,朝廷先後兩次罷黜海運,致力於河運。
黃淮流域這場洪水,直接導致漕運斷斷續續,許多地段出現淤塞,行船艱難。
重啟海運,需要借助的衙門有哪些?
第(2/3)頁
第(3/3)頁
而且現在的大運河兩岸的經濟,還需要這條大動脈維持,所以運河不能廢。
隨著屯田規模的日漸擴大,洪武二十七年朝廷命遼東、定遼等二十一衛軍士,自次年始全部實現屯田自給,“以紓海運之勞”。
不過魏廣德在奏疏裡,依舊建議朝廷應該以河運為主,海運為輔的策略,不是他不知道未來的發展,而是為了減小阻力。
遷都嗎?
魏廣德在束手無策的瞬間,動了無數穿越明朝小說了,都有提到的一個辦法。
隆慶元年為何在皇帝下決心詔旨開海後,還拖拖拉拉耽誤了大半年時間才開放月港,其實就是因為這些明爭暗鬥的緣故。
這會兒他已經沒了處理公文的興致,而是起身在屋裡來回踱步。
另外還需要戶部和工部協助,畢竟要趕工修建碼頭,還有兵部的海圖。
這時候大家想的不是怎麼緩解,而是為洪災之後治水所需的錢財而頭疼。
好吧,這就是朝廷要做的事兒,必須保證每年足夠的漕糧抵京,否則北方可能因此生亂。
這次水患如此之大,而大量漕船還都堵在淮安一帶,今年的漕糧肯定是完不成轉運額度了。
魏廣德拿著這份奏疏想了想,折好收入袖中,他不打算直接遞上去,而是要拉幾個盟友一起聯名上奏。
不行的話,就給漕運衙門定下個標準,每年運送漕糧中留下一定數量的漕糧經海運北上進京,哪怕數量少些,幾萬石也行。
d qq
read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