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捷報(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第540章539捷報

“追上去,搶下大車。”

身邊親兵和董一奎等部將聽到他的話,知道馬芳的意思,隨即振臂高呼起來。

搶大車,那就是搶錢啊。

雖然,這些大車上的財物是韃子搶掠漢人百姓的,可放到這裡,所有人都知道,這些東西的主人,或許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韃子的殘忍,注定了他們不可能會活下來。

所以,搶下這些東西,明軍從將官到士卒,全都沒有什麼負罪感,這是他們拚殺後的戰利品,理應他們分享。

此起彼伏的呐喊在明軍陣中響起,所有人都被前麵的錢財刺激到了。

隻要再堅持一刻,他們不僅會獲得擊敗韃子的殊榮,還會有許多錢財分派,已經疲倦的精神再次亢奮起來,士氣陡然提高許多。

後方的呐喊,再前方虜騎心生懼意,即便是黃台吉,在這個時候也沒有琢磨明白是什麼讓明軍士氣陡然提升起來。

跑出許久,丟下不少大車以後,明軍的追擊逐漸放緩,因為此時地勢也陡峭起來。

大路兩邊,不再有寬闊的平地,取而代之的是傾斜的坡地,並不利於騎兵奔馬。

地形的變化,不僅影響韃子撤退速度,也影響到明軍追擊速度。

兩軍不得不向大路靠攏,而韃子也借此連續釋放了數波箭雨,阻止明軍的追擊。

比試騎射,明軍顯然是有劣勢的。

馬芳訓練出來的宣府騎兵,也隻能是在衝鋒的時候,保持相當的戰力,因為明軍雖然騎射不如長期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可是卻可以配備精良的火器補充。

而火器在騎兵交戰中隻能是一次性的消耗品,顛簸的馬背上,明軍騎兵根本無法完成重新裝填,更遑論是在衝鋒過程中。

持久交戰,對於明軍其實就比較偏劣勢。

這也是這一時期火器和弓弩的巨大差距,在裝填的簡化和射速沒有得到極大提高的前提下,火器始終還是比不得弓弩。

已經搶下不少大車,明軍也不想繼續追擊,雖然繼續追擊可能放大戰果,可也可能遭遇韃子垂死一擊。

第(1/3)頁

第(2/3)頁

不過,這一切並沒有發生,馬芳掌控著一切。

見好就收。

此時,在馬芳心裡,湧現出來的就是這個詞。

正在追擊,自然不可能緊急刹車,那隻會造成巨大的人為災難,那就是明軍相互之間的碰撞甚至是踩踏。

抬起右手,緩緩降低馬速。

身後的大小將官看到後都是有樣學樣,紛紛抬手示意停下來。

明軍騎兵們看到主將如此,也紛紛放緩馬速,眼看著前方不遠處的韃子越跑越遠,期間更是爆起兩波箭雨。

不過此時兩軍之間的間隔已經拉開,持續的交戰韃子騎兵的臂力多多少少也受到影響,所以箭矢大多落在明軍隊列的前方。

即便少有幾支箭矢落入明軍隊列裡,也被早有防備的明軍騎兵用小圓盾擋落在地。

蒙古人畢竟擅長使用的是輕箭,這類箭矢殺傷力其實有限,隻不過飛得更遠,對於沒有防備和防護力弱的軍隊,那是致命的打擊。

不過明軍長期和蒙古韃子交戰,自然知道該使用什麼樣的裝備。

明軍的將領其實都知道精良裝備的重要性,這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基本保障,自然不會克扣裝備方麵的錢財。

當然,這也隻能是在長期都有戰事的邊鎮才會發生,內地承平已久的衛所就不好說了。

嘉靖年,雖然明國工部等衙門貪腐已經變得很常見,甚至規則化,可不管是內廷還是工部的武器局司在送往邊鎮的武器,也不敢全部都是次品,隻是降低了次品比率。

這樣的好處其實也有很多,那就是邊鎮每年向兵部索要的裝備可以更多,相應的戶部和工部下達的製造任務就更多。

隻有到了萬曆年間,因為多種原因相互作用,才讓明軍武器質量徹底失控,產品絕大部分都是次品。

貪婪的胃口,也是一點一點養出來的。

留下兩撥人馬監視虜騎動向,防備他們打出回馬槍,其餘人馬則開始往回走,開始打掃戰場,救治傷員。

兩撥人馬監視,自然也是為了在遭到韃子反撲時候可以交替掩護。

其實,黃台吉接應打來孫部撤退,就是考慮交替掩護撤退,隻不過打來孫部被打得實在太慘,根本無法接替他們,隻能由他們一直殿後。

第(2/3)頁

第(3/3)頁

馬芳帶著親衛,很快就到了前麵幾輛大車前,看著裝的滿滿登登的箱子和袋子,他就是心中一喜。

箱子裡的東西,不大可能是金銀財寶,畢竟韃子洗劫的都是村鎮,好像沒有打下城池,大量金銀細軟獲取就比較難。

應該是衣服和布料一類的,而袋子裡大概率就是糧食了。

馬芳已經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不過還是讓人打開了幾口大箱子,他要親眼看看都有什麼。

很快,有士卒下馬,爬上大車打開箱子和袋子。

袋子裡確實是糧食、鹽巴和茶葉,箱子裡大多也是衣服布匹,不過也有少量其他東西,都是生活必需品。

相對來說,糧食和衣服布匹更受馬芳喜歡。

糧食是軍隊穩定的基石,其實不止是軍隊,甚至對一個國家而言也是如此。

衣服和布匹則是士兵所需要的,不管是自己穿還是拿回家裡都可以,就算大小不合適,家裡人給改改就能穿了。

而且,這些衣服看上去布料和做工都不錯,顯然應該是從地主鄉紳家裡搶到的,不僅有鬆江棉布還有不少是絲綢製品。

布匹種類也很多,不過這就更好分配了。

實際上,大明建國之初,布匹就常常被做為軍餉發放,而因為社會生產力的原因,軍戶也都非常喜歡接受布匹做為軍餉。

這其實也是棉花在大明得到大力推廣的主要原因,棉花不僅是做棉襖、棉被用,更多的其實還是用來織布,江南的紡織業也是因此得到極大的發展。

朱元璋建立的賦役製度,收到的實物就是用這種方式直接分發到明軍軍戶手裡。

隻不過到了現在,實物賦役運輸困難,朝廷才變得更願意用折色的方式,用錢財支付軍餉,而不是大明初期的糧食、布匹。

幾輛大車上,隻找到一包金銀,折算下來也不過百多兩銀子,雖然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可是放在上萬人的軍中,就顯得極其渺小了。

d qq

qq

read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