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不過,曆史也已經證明,張居正看人的眼光,其實還真不怎麼樣。
就好像張居正看好並一手托入內閣的張四維,顯然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他在張居正身死後,竟然以為穩定民心的理由,實際上全盤推翻張居正的政治改革。
張四維不僅停止了正確的改革措施,還對張居正的政策進行了全麵的否定,這使得大明王朝失去了重振的機會。
張四維成為明代內閣首輔,就馬上全盤推翻了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導致張居正及其家族最後的悲慘命運。
張四維之所以對張居正反戈一擊,部分原因是因為張居正在生前的一些政策和行為引起了他的不滿,儘管張四維是由張居正提拔進入內閣的。
實際上張四維最重視的,其實還是商業的發展。
由於張四維出身於商人地主家庭,生活在商品經濟較發達的明代嘉靖、隆慶、萬曆時期,因而他對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有比較進步的認識。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重農輕商的觀念是很頑固的。
但張四維卻一掃以往傳統觀念,認為商人與士、農、工一樣平等,商業在國民經濟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統治者應將商業與農業同樣予以重視。
所以在張四維的一生中不僅沒有輕視商業和鄙棄商人的言行,而且還為許多商人撰寫過墓誌碑銘,頌揚他們經商致富、益國濟民的高尚品行,熱情地謳歌了許多商人不辭勞苦、慘淡經營、艱苦創業的事跡。
尤其是在他的文集《條麓堂集》中保留了大量關於山西商人發家致富的事跡和經商之道,為後人研究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他的這中間是,或許為張居正的經濟改革提供了許多參考意見,但是在張居正改革的重點,也就是考成法和一條鞭法,張四維顯然是持反對意見的。
特彆是為一條鞭法推進過程中進行的全國清丈土地一事,此事影響巨大,造成士紳階級利益受損。
作為大地主出身的張四維家族,自然也在這次事件中損失較大。
雖然張家是商業家族,但明朝資本了主義萌芽僅僅是處於初級階段,那時候人們最能接受的還是“有土斯有財”的觀點,認為商業可以賺錢但也能賠錢,隻有土地才能持續產生收益。
所以,許多商人在取得成功後不是大肆擴張商業版圖,而是大肆購買田地變成大商人大地主。
於是,張四維掌權後,為了快速取得士林階層支持,鞏固自己的地位,他選擇廢除張居正改革,對革新派的新政,進行了反攻倒算。
他以一己之私,讓大明朝喪失了一次重振的機會,政治徹底走向腐敗。
雖然曾有傳聞,張四維在入閣後就曾經因和張居正意見分歧而被張居正厭惡,但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屈服。
至於閣臣,雖然到了明中期開始,三鼎甲入閣變得困難起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們大多會在辦理差事兒的過程中發生意外,然後時期晉升的機會,但也絕對不是說所有人都這麼倒黴。
也難怪,一些或者野史雜記裡會說是朝中高層官員因為嫉妒,所以有意打壓三鼎甲,特彆是他們的頭牌狀元郎。
不過,申時行確實是個例外,或許他嶄露頭角的時候,張居正那會兒已經大權在握,完全沒必要防備,所以申時行靠著熬資曆,還是成功入閣。
更是在熬死張居正以後,趁著張四維丁憂一舉成為大明朝內閣首輔。
顯然,這和他平日裡低調作風和左右逢源是分不開的。
朝中誰都不得罪,最終在首輔人選的比拚中脫穎而出,超過了餘有丁、潘晟,坐上首輔寶座。
而在他之後,到了風雨飄搖的崇禎朝,曾經的狀元郎周延儒、魏藻德也先後出任過大明朝內閣首輔。
隻不過,他們的風評隨著明朝的轟然倒塌,自然就不怎麼好。
或許,張居正也是因為知道的東西更多的,知道朝堂上出現了一些潛規則,反正他是不怎麼看好申時行的。
因為申時行行事中規中矩,並不出彩,讓他沒有要扶持的意思。
張居正的話,算是讚成了魏廣德的提議,同意讓申時行入禮部,算是踏上了從翰林到內閣的那條金光大道。
當然,最後到底能不能入閣,現在也還不好說。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難度絲毫不亞於科舉考試。
“另外還有一件事兒。”
這時候,張居正忽然又開口說道:“善貸,順天府之前上奏,彈劾寧晉伯劉天錫、武靖侯趙國斌不法,大肆侵占百姓田地,甚至還逼死數條人命。
這個事兒,你看怎麼處理?”
第(1/3)頁
第(2/3)頁
張居正忽然把手裡一個有點燙手的山芋拋給魏廣德,理由自不必說,他和勳貴聯係多些,這些都是勳貴之家,要是交給刑部和都察院來做,那事兒就鬨大了。
最後不管如何處置,丟的還是朝廷的臉麵。
其實哪朝哪代都差不多,遇到這樣的事兒,大都選擇捂蓋子,快刀斬亂麻儘快解決,不讓事態擴大,進而四處傳播影響朝廷聲譽。
“這個事兒之前聽人說了一嘴,他們若是出價合適,買彆人的田地倒也無可厚非,可給超低價格還強買強賣就確實過了。
朝廷,可不曾虧待這些武勳之家。
隻不過要處理的話”
魏廣德稍微有些猶豫,張居正提到的這兩家,雖然在勳貴中不算什麼大人物,可和他們類似的卻不少。
朝廷公開之罪,容易讓其他勳貴有兔死狐悲之感,進而跑到宮裡去哭訴。
後宮希望朝局平穩,不出什麼大事兒。
所以,張居正和魏廣德一直秉承的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做法,隻要解決問題就好了。
在困難的事兒,他們都票擬的時候確定解決辦法,後宮隻需要批“準”和“否”即可,不需要費勁思考解決方法。
不處理兩個勳貴,對民間和朝中清流不好交代,處理了就怕有人跑到後宮求情,也是麻煩事兒。
“我回頭找人說說,真要買就把價格抬高,給出個適當的價格,至於那些死人的事兒,也讓他們出現賠償,儘快擺平這件事兒。”
魏廣德當然不能說要按律法治罪什麼的,這會敗壞他在勳貴裡的那點名聲。
“最好叫他們交出幾個家奴,讓官府法辦。
我會和順天府打招呼,處置的時候鬆鬆手,意思一下就是了,儘量不丟兩府的臉麵。”
張居正又說道。
聽到張居正還是想處置幾個家奴,魏廣德不可置否點點頭,“這個事兒我現在不好說太多,這兩天我見見他們,聊過以後才能定下來。”
雖然武靖侯和寧晉伯在武勳之中地位不高,但畢竟是那群人中的一個,魏廣德當然不能替人家做主。
而且,魏廣德的姻親和這兩位的聯係本來也不深,就更不好越俎代庖了。
明朝武勳大致是三個時期,一個就是幫助明太祖朱元璋奪取天下的那幫人。
大明國祚初立,朱元璋大封功臣公侯將相,魏國公就是那時候的事兒。
隻不過這幫人因為明初宮廷的動蕩,最後活下來的人不算多,但爵位大多還是被恢複,隻不過許多都降等襲爵。
第二個時期,自然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靖難”,這次又是大封功臣,國公候伯封了不少。
這個時候的功臣,大多得了善終,隻有攪合進漢王之亂的一些人才被廢除。
再往後就是奪門之變後,那些幫助明英宗朱祁鎮複位的那幫臣子,許多也得以封爵。
而這次出事兒的武靖侯和寧晉伯兩家,就是在這個時候因為站隊英宗皇帝,參與奪門之變入了皇帝法眼,之後因為一些戰功很快就被封爵。
這三類人,其實在勳貴裡算是涇渭分明的三夥人,相互之間關係並不密切。
開國的勳貴自然看不起那些造反的,造反的看不起叛變的,就這麼互相看不順眼。
雖然這些隻能是在心裡想想,而不能說出來。
不過到了現在,過去的矛盾和輕蔑也早已經煙消雲散,所以現在的勳貴之間或許還有些許矛盾,但大方向還是一體的,畢竟有文官這個大敵。
你祖上的榮膺能夠佑護他們襲爵,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可是朝堂上的權利卻沒了,在文官日漸強勢的情況下,他們也過得如履薄冰,很是不舒服。
相互報團也就不難理解,否則就真可能被文官吃的渣都不剩了。
當然,勳貴能夠苟延殘喘,還是因為皇室需要製衡文官,雖然勳貴能起到的作用已經有限,但京城及周邊的軍權,他們還是更放心交到這些與國同休的勳貴手中。
等把勳貴的事兒商量一番,時間也差不多到了散衙的時間。
呂調陽首先以身體不適起身告辭,而在魏廣德準備離開的時候,卻被張居正叫住。
第(2/3)頁
第(3/3)頁
“善貸,我還有一事兒想要和你商議,擇日不如撞日,今天若有閒不妨耽誤片刻功夫。”
張居正這麼說,魏廣德自然點頭笑道:“自是無事,叔大兄有言但說無妨。”
“江西和南直隸一條鞭法施行已經多年,這些天我又翻看了他們上奏的條陳,對一條鞭法進行的總結,感覺已經比較成熟,可以在兩京十三省開始推廣.”
聽到張居正說起這個事兒,魏廣德當即打起精神。
一條鞭法在大明已經反複多次,最後大規模推開正是在張居正手中完成,即便後來張居正的改革遭到重創,但被否定的也多是考成法等對官員的限製條款,倒是一條鞭法在部分地方依舊得以保留。
當然,保留下來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有地方官員覺得此法確實方便官府和百姓。
延續到清朝,雍正皇帝在在此基礎上又進行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以及火耗歸公等改革,又為封建王朝完成一次續命。
隻不過,讓魏廣德吃驚的時候,雖然這次話頭是從一條鞭法開始,但張居正的話題卻逐漸變了。
“如今征稅納糧所依舊黃冊,善貸當時清楚,地方官員多是按照胥吏手裡的白冊進行,太祖定下的規矩,早就被下麵那些不成器的東西玩壞了。”
說到關鍵處,張居正不由得恨恨說道。
其實,若完全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政策自行,大明也未必會壞到那裡去,或許再延續一二百年也是可以的。
但不知道從何時起,事關大明社稷綿延的黃冊居然被大肆作假,每十年一次的普查形同虛設。
都快過去二百年了,朝廷還在拿著洪武時期的黃冊計算賦役,豈不可笑。
“叔大兄,你到底想要做什麼?重新進行一次大查?”
魏廣德好奇問道。
“查肯定要查,不過我更想做的,是對其中的魚鱗冊進行核對。
洪武年間天下有多少田地,而今天下又有多少田地,朝廷終究需要心裡有個數,而不能任由他們胡來。”
張居正隻說到這裡,就閉嘴不言,他知道此事輕重,所以都沒打算和呂調陽談,畢竟他已經有心離開朝廷,知道這些並無任何意義。
倒是次輔魏廣德,張居正必須得到他的全力支持,否則此事推行起來,隻會比考成法還要難。
其實,張居正改革的目的,還是為了豐盈國庫。
隻要朝廷手裡有錢,任何問題都能變成好解決的小事兒。
可隻要朝廷手裡沒錢,小問題也會變成沒法解決的大麻煩。
搞錢,其實才是張居正改革的根本目的,退出考成法,雖然要夾帶著整肅了吏治的效果,還有清理逋賦,追繳欠稅,但張居正本意還是為了之後的施政服務。
沒有高效的官府,他的那些想法根本就推行不下去。
就現在大明各級衙門辦事拖拉的作風,十年也未必能夠上軌道,得以施行。
所以,張居正沒有一上來就搞經濟改革,而是先強推考成法,提升官府辦事效率。
當然,從中把一些反對者拉下馬,也是一箭雙雕的意思在裡麵。
“叔大兄,你的意思是”
魏廣德略微遲疑片刻,但終究還是沒有說出口。
“清丈天下田地。”
魏廣德不說,張居正自己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