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大帥,魏閣老派人送信來了。」
馬芳論起年齡才五十多歲,這在後市看其實還不算老邁,但彆忘記,隻是在大明朝,男子平均年齡不到五十歲的年代。
而且,馬芳長期在北地生活,早年間的奴隸生活和中後期又常年征戰,身體素質本來就不算好,還有一些暗傷存在。
常年在邊鎮的風餐露宿,讓此時的馬芳看上去和後世七十歲小老頭似的,不僅皮膚蒼老,還顯得皺巴巴的。
不過,在這樣的一副軀體下,雙目依舊有神。
在聽到京城來信以後,馬芳瞬間來了精神,從帥椅上站起,直接走下來接過親兵遞送來的書信,隨口問道:「人安排在哪兒?」
「已經派人送到總兵府休息去了。」
那親兵馬上答道。
「嗯。」
馬芳在大同自有總兵府,不過他平時最愛呆的地方還是軍營,他喜歡每天早上看著手下兵卒出操訓練。
是的,凡是能打仗的將領,一直都對士卒的操練十分重視。
而要讓士卒肯操練,願意操練,那最基本的糧餉就得給足。
那些常敗將軍們,之所以會去的連番敗績,說白了就是貪婪,不肯多給軍卒糧餉。
沒糧餉,自然訓練就十分稀疏,若是訓練狠了,又不給糧餉,可不就是逼著人鬨事兒,製造兵變嗎?
當然,現在社會秩序還在,明末的軍頭才是更狠的,糧餉沒有不說,還直接讓手下出去搶掠錢糧,一部分自己得,一部分上交,完全把軍隊當成無本買賣來做。
所以,實際上明末那些稍微有些名氣的,能打的將領,其實也就是比彆的同僚稍微有點良心,肯給士卒發點錢糧,就可以成為一代名將。
畢竟,仗是靠士兵打出來的,已經不是武將單挑掠陣的年代了。
在民間的評書、演義之中,古代戰場上最流行的打法不是千軍萬馬一擁而上,而是兩軍將領中馬決戰,以此來決定戰爭勝負,這種打法被稱之為「鬥將」。
如果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於打仗前「鬥將」這一現象絕對印象深刻。
因為每逢兩軍交戰之際,總會有一名身披金盔銀甲的將軍,縱馬出征與敵軍將領交手,打上數十個來回,將士們則巋然不動,站在一邊觀看將領單挑。
在他們的口中或者筆下,鬥將獲勝的一方,一般都因為主將的單挑獲勝而士氣大振,從而在戰場上獲得碾壓的優勢擊敗對收。
也因為那些精彩的故事,常給人一種感覺,那就是兩軍對壘前必然叫陣,之後一定會上演鬥將的戲碼,然後才是兩軍混戰。
隻能說《三國演義》害人不淺,特彆是這書流傳出國以後。
曾經有個笑話,說的是明朝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遇上了明朝李如鬆的遼東鐵騎,那時候日軍中有個將領,讀三國演義發了瘋,非常崇拜三國中單挑的武將們,跳出來大喊:「誰和我"一騎打"」,明軍以為他神經病,一頓火槍把他打成了篩子。
兩軍交戰之際,士兵排好陣型,雙方的將領,乘白馬或紅馬,持長槍或大刀,著銀盔或金甲,縱馬出列,奔至最危險的第一線,高聲喝道:「爾等鼠輩,誰敢出陣與吾交鋒」
這時,對方的陣營裡,既不用亂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毆他,竟然也是一樣,閃出一員驍將,奔至最危險的第一線,高聲喝道:「汝是何人速速報上名來,吾槍下不死無名之輩」
接著,就是兩個人的單挑,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數十合,一方將領被挑下馬來。
而士兵們也不做任何反撲,就立即拱手認輸,於是,戰爭結束。
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的浪漫精神,確實非常滿足讀者和聽眾的喜好,很有代入感。
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像隻要主將戰勝,則全軍皆勝,隻要主將一輸,則全軍皆輸。
整個戰爭的勝負,竟完全取決於兩個主將的武藝高低,士兵們僅僅隻起擺設作用,並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當然,也不是否認曆史上存在過的鬥將,正史上所記載的單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最多也就是主將之間的「決鬥」而已,但是自唐宋以後就幾乎很少再有了。
其實能夠代表中國古代軍事戰爭最高水平時期的秦漢時期,在這幾個階段的正史之中,「打仗鬥將」事例與其他戰爭時期相比又要少的多。
這是因為秦漢時期所發生的大規模戰爭更多,比如秦滅六國、漢擊匈奴這樣的大戰,可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完成的。
想要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戰役中取得勝利,集團性的作戰方式,以及將軍的戰略戰術,才是作戰製勝的重要因素。
這才是戰爭規律,畢竟將軍可是軍中之寶,是戰爭的指揮首腦。
第(1/3)頁
第(2/3)頁
古人常雲「主將一失,三軍儘墨」,所以古代的將軍也不會愚蠢到去以身犯險。
至於說三國時期,雖然寫得好,但真實曆史上三國時期的鬥將也不多。
比如呂布單挑郭泗,孫策單挑太史慈,都是於史有據的。
至於其他朝代,比較有名的如五代的鐵槍大將王彥章,那是單挑成癮的人物。
主將被擒全軍潰敗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關之戰,竇建德輕騎出陣負傷被擒,十五萬大軍頓時崩潰。
他在河北經營多年,輕徭薄賦,被認為是可以和李淵,王世充爭天下者,結果一戰就覆滅了。
竇建德倒不是出來鬥將,他隻是打算和李世民辯論,結果被李唐輕騎突進圍住活捉。
其實仗到了宋朝的時候,戰略和戰術的指揮能力已經得到武將高度重視。
戰略,自然是朝廷的調兵遣將上,戰術則是對壘軍陣的布置,不同的軍陣有不同的打法。
隻不過宋朝使用非常僵硬,甚至出現朝廷選擇戰術,安排軍陣布置的打法,結果就是因為不靈活,被對方針對,所以常常吃到敗仗。
但是,即便如此,宋朝的大臣們還是樂此不疲,喜歡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馬芳不玩虛的,或許他單挑其實未必有多強,所以更在乎士卒的訓練。
其實,同時代的武將裡,或許也隻有俞大猷年輕的時候有這個能力,可以出來單挑,不懼敵將,但俞大猷一生經曆也從未在陣前這麼乾過。
好吧,俞大猷據說最成功的一次鬥將,應該就是跑去挑戰少林寺。
像戚繼光、李成梁這些,單挑功夫顯然都是不及格的,所以他們都是練兵的好手。
這邊,馬芳已經看過魏廣德的書信,眉頭登時就舒展開來。
其實,馬芳這些天也是愁眉不展,因為總督霍翼霍大人被那幫平陽商人說服了,上奏朝廷在大同開馬市。
好吧,貢市已經不能滿足商人們的胃口,所以他們還想得到更多。
可是,年少時長期生活在蒙古,他當然知道有山西商人走私,偷偷帶著違禁品進入草原和蒙古人進行違法交易。
他從宣府總兵再到大同總兵,其中未嘗沒有加強邊防,阻止商人們走私的意思在其中。
現在商人們走私的途徑被他堵住了,可人家暗度陳倉,直接走上層路線,想要增加馬市。
隻能說,商人們的胃口是永遠喂不飽的,在獲得一點點後,還想要得到更多。
馬克思曾說,當利潤達
到10時,便有人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有人敢於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時,他們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而當利潤達到300時,甚至連上絞刑架都毫不畏懼。
在明朝中後期其實就充分體現出來,晉商為了獲得超額利益,不惜以身犯險,哪怕觸及滅族的大罪也要往下做。
如果說前些天馬芳還在擔心馬市一事,現在看到魏廣德的書信後,他愁雲儘散。
開發馬市,或讓本來已經消停下來的晉商重新活躍起來,說不好又會滲透邊鎮,悄悄往外麵走私。
要知道,走私可不是單向行動,那得在外麵有人接應才行。
山西商人越境走私,蒙古那邊得有人幫著照應,否則進入草原,說不好就被那個部落給搶了。
現在好了,有了京城的支持,他自然知道該怎麼做。
若是以前,做起來還有些束手束腳,畢竟霍翼是他的直屬上級,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雖然他的品級比總督高,可人家實權就是管他的。
對於阻撓交易地點選址這個事兒,馬芳自然有辦法。
不是說要選交易鎮堡嗎?
簡單,馬芳直接選出一二十個可以作為交易鎮堡的場地,然後每處或多或少都有缺陷,真正適合作為交易地點的,也就是交通方便,周圍防守還嚴密的地方,那是一個沒有推薦。
等到時候商議選址的時候,自然有人出來指出這些不足,然後他就可以提議現場看看,了解實際情況。
拖延時間,辦法真的不要太多。
第(2/3)頁
第(3/3)頁
要知道,明朝官員還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不願意主動承擔責任,喜歡儘可能推卸責任。
當然,功勞是不會往外推的。
隻要關鍵時刻指出那些不足,如果霍翼要強行推動此事,他不僅可以上奏,還可以用出事以後讓他負全責。
這樣的說辭之下,也就沒人再敢肆意妄為了。
至於這麼做的目的,信中沒說,馬芳自然也不知道,甚至都不打算回信告訴他的打算。
魏廣德並沒有把京城的情況詳細向馬芳提及,但他知道馬芳在看到書信後看到就會這麼做。
當然,或許新上來的戶部尚書還是會支持在大同開馬市,但畢竟新官上任,總有個緩衝期存在,不會馬上就火急火燎的推動此項政令發布。
魏廣德這麼做,也是要好好梳理下大同開關的利與弊。
說實話,如果最終發現大同開關或許利大於弊的情況下,魏廣德或許也會支持此事,即便可能因此導致晉商大規模走私違禁品的行動也在所不惜。
還是那話,做到大明內閣,不能因為怕就否則一些政令,得辯證看待。
比如打擊晉商走私,可以通過加強關防和錦衣衛、按察使司嚴查的方式予以杜絕。
而不能因為擔心他們走私,就置西北民生於不顧,一棒子打死。
實際上,魏廣德挺認同後世某人提出來的一個觀點,那就是遊牧民族南下的本質是為了生存而不是掠奪。
掠奪人口和物資,隻是為了保護匈奴人在北地惡劣自然環境下的生存需要。
秦始皇的功績不止是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掃滅六國,結束了華夏大地上持續了幾百年的亂世,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曆程,更是北擊匈奴,劃定耕牧分割線。
這個耕牧分界地帶,大概就是從河北北部的燕山到陰山,再轉向南到甘肅省的臨洮,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吻合。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原地區,既有農耕文明,也有遊牧文明,而且雙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隨
著中原農耕勢力的逐漸壯大,遊牧勢力被迫向遠方遷徙,中原逐漸成了純農耕世界。
但農耕的生產方式,受降雨量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無限擴張。
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耕牧分界地帶,過了這個地帶,就無法進行農耕,而隻能遊牧。
這個中間地帶,就是農耕和遊牧兩方勢力的必爭之地。
對遊牧民族來說,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大量的優質戰馬,常常依賴著精兵良馬南下掠奪生存資源,而這個分界地帶就是他們進入中原的必經之路。
等北地出現自然災害,北方民眾無法通過遊牧獲得生存必需的資源,就隻能把視線投向南方,從農耕地區獲得生存資源。
所以,在這條分界線上,兩族爆發了持久的戰爭,漢軍在拚命守護這條長城,而北方遊牧民族則死命攻打,期望南下獲得生存物資。
至於遊牧民族有沒有一統中國的想法,或許有,但畢竟他們是遊牧民族,所以對南方農耕地帶其實興趣並不大。
比如元朝,雖然消滅了南宋,統一了中國,但是其統治根基依舊是在北方。
而且隨著熱兵器時代的到來,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勢其實也在大幅下降,魏廣德自然也不怎麼擔心。
好吧,就好像後世網上所說,明清之交本質上在比爛,看誰更爛。
最後結果自然是大明爛到根子上,所以被滅了。
魏廣德更相信,做好自己,誰也滅不了你。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