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雲轉頭看了一眼其他幾件,順手拿起一件卣,拿在手裡仔細看著。
青銅衛父卣
卣為扁圓形,環頸飾以龍紋,中部飾一羊頭,製作精巧。器腹下垂甚深,蓋為內插式,蓋頂亦飾龍紋。提梁兩端飾以羊麵,羊角盤曲成圓形,彆具匠心。器腹內底及蓋內有銘文,拿起刷子,清理著裡麵的土跡,轉頭看到陳陽蹲在地上也清理著一件簋,隻不過跟剛才自己那隻樣式不同。
“陳陽,我真t服了你了,”宋青雲笑著罵了一句,“你學學彆的古董商行不行,你看看誰像你一樣。”
陳陽低頭清理著青銅簋,聽到宋青雲跟自己說是,頭都沒抬,順口問了一句,“我又咋了?這麼多物件,你還不高興了?”
“高興,我能不高興麼?”宋青雲嘴上說著話,手裡的活依舊沒停下來,“人家彆的古董商吧,都是一件件撿漏,你可倒好,一窩一窩端!”
“在洛城端了聶珍珍一窩古董,現在跑到牛頭上,又端了一窩青銅器,我估計把下麵都挖出來,都t能成套了!”
聽到宋青雲這麼一說,陳陽抬頭看了一眼,看看自己身邊的幾件青銅器,可不是麼!
青銅器的種類非常豐富,有時候到了博物館之後,看到某件青銅器非常漂亮,卻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稍微給大家說說,青銅器主要包括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量器、銅鏡及雜器等九大類,每一類幾乎都有自己一套東西。
食器裡大家最熟悉的就應該是鼎,鼎在最早是用於煮熟食物或煮湯,或在宴飲時用作盛肉與調味品的器具,後來改成了祭祀禮器。
鬲(li)與鼎的用途相似,也是一種烹煮食物的炊具。其與鼎的區彆在於鼎可分為明顯的腹部和足部,而鬲的腹部和足部則不分開,腹呈袋狀,足較短,這種袋狀結構有利於擴大液體的受熱麵積,更容易加熱食物。
甗(yǎn)是一種用來蒸食物的炊具。
簋(gui)盛食器和溫食器,簋作為禮器時,一般會和鼎配套使用,鼎和簋的使用數量也是隨著所有者身份的變化而變化的。周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用現在的話說,不是什麼人都能吃四菜一湯的,得看地位。
盨(xu)為盛放糧食的器具,盨使用的時間較短,流行於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就已經罕見。
簠(fu)與青銅盨用途較為相近,為盛飯食之器,簠流行於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其形製是一種長方形鬥狀,器蓋同形,可互相扣合。
豆是盛放醃菜、肉醬的器具,也可盛放飯食,相當於我們現在使用的菜盤,豆的形製與後世的高足盤相似,器腹如盤,圜底,腹下有長粗柄,柄下有圈足。
使用時,常以偶數組合使用,故有“鼎俎(zu)奇而籩(biān)豆偶”的說法。但出土和傳世的青銅豆較少,這可能是當時人們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質豆,不易留存到現在的緣故。
俎,是一種用來切肉和盛肉的幾案,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是從這個字來的。
酒器其實沒什麼介紹的,主要就爵,比如大家知道的父辛爵,這指定是用來喝酒的。
斝(iiǎ)是溫酒器,斝和爵的區彆在於,斝的容量更大,沒有流和尾,角角與爵的用途相仿,大小相似。不同之處在於角沒有流,且口沿也沒有柱。造型就像一隻展翅的飛鳥,十分美觀。與爵相比,角的數量遠不及爵,且大多紋飾精美。
觚(gu)飲酒器,常見的觚為圓體,青銅器中也有呈方體的,但是比較少見,觚這種器皿一直在被人們使用,像明清兩代,有很多觚這種形狀的瓷器。
觶(zhi)飲酒器,觶最早在二裡頭時期就有發現,盛行於商代,觶的形製似小尊,橫截麵多為橢圓形,少數為圓形,敞口,或有蓋,下腹鼓 ,有圈足。
觥(ng)這個字大家一定看古董小說時候,經常能看見,它是盛酒器和飲酒器,流行時間約在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其出土數量非常少,目前見於著錄的不過百餘件,大部分都是隨葬品,那些墓室規模大、等級較高的貴族墓葬中容易出現,在商周青銅禮器組合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觥的造型多以野獸為藍本,蓋是獸頭和獸背,器身乃獸腹,足部為獸足,獸口一般不密封,方便美酒從中傾倒而出。
尊,就是盛酒器,罍(léi)也是盛酒器,但他也有盛水的用途。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分為圓罍和方罍。
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罍在形製上和尊有相似之處,一般而言,肩寬大於口徑就是罍,而肩寬小於口徑就是尊、卣。
瓿(bu)、彝(yi)、卣(you)、壺這些都是盛酒器,隻是使用者的地位不同。
其實青銅器鑒彆比較難,但是樣式很簡單
現在陳陽麵前放著鼎、壺、簋、卣,這要在翻出幾件來,說不定這湊成一套了。
“我艸!”此時宋青雲將土跡清理的差不多了,用手電筒照著,不由喊了一聲,“衛父作寶尊彝!”
器腹內底及蓋內有銘文,文曰:“衛父作寶尊彝”六字,文字古雅精細,字口清晰。通體製作精巧,形式典雅,銅色清潤,青綠斑斑,極為自然。
器內銘文及拓片
“啥?”陳陽也湊了過來,他知道衛父這兩個字的意思。
衛父作寶尊彝中衛父兩字就是做這件東西的人,這件物件值錢的地方,並不是因為是衛父做的,關鍵是它刻上了製作者的名字,就是說,如果不是衛父,刻上個什麼白玉山、獨釣寒江、牛腩、愛吃什麼等等書友的名字,它一樣值錢。
因為商殷時期的金文(就是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文字已較成熟,器銘記載作器者祭祀對象等,直至商末的帝乙、帝辛敘事銘才顯端倪。在武丁以前,禮樂製度已非常完整,用器以禮器為上、酒器為尊、樂器編繞和食器簋等已作為禮器,登上大雅之堂作輔。
因此這件卣刻上了,衛父卣乃侯王貴裔“作寶尊彝”之器,就說明它已經不是日常生活用具了,而是禮齊了,這裡的“彝”器可以理解為祭禮器,就是專供王室諸侯以及氏族進行祭祀、燕亨或朝會、歃盟活動中舉行禮儀能用。
青銅器是值錢,但作為禮器的青銅器,身價至少能翻一倍!
“你那件有銘文麼?”宋青雲轉頭看了一眼陳陽收拾一半的簋,開口問道。
陳陽搖搖頭,兩件帶銘文的都被宋青雲碰上了,自己也去看看,那件簋有沒有銘文。青銅器帶銘文和不帶銘文那在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甚至市場價值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彆,宋青雲都碰上兩件了,陳陽手裡加快了起來。
宋青雲走過來看著,見到是一件方座簋,不由笑了一下,“行呀,還是方座的,比我那件青銅簋高級呢!”
“屁呀!”陳陽繼續清理著,“你那件可是帶銘文的,它光有個方坐頂屁用!”
宋青雲撇嘴冷笑了一下,“你小子,是真不知足呀!”
宋青雲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青銅簋是青銅器中的大類,出土數量不少,從商代早期出現,一直沿用到戰國晚期。
西周早期 饕餮紋方座簋
而方座簋是一種特殊的青銅簋,比一般簋多加一個方座,體量也要大許多,所以使用它的主人都是中級以上的貴族。方座簋從西周早期開始出現,主要流行於西周時期,因其量少而顯得珍貴,雖然不如帶銘文的,但也少見了。
清理完畢之後,陳陽和宋青雲蹲在地上看了起來,方座青銅簋,侈口,束頸,圓鼓腹,圜底,圈足下接一中空方座。
腹兩側有一對獸首半環形耳,下有鉤狀珥,腹部兩麵各飾淺浮雕狀大饕餮紋,額頂正中又增飾高浮雕小獸首,饕餮紋為分解式,角、眉、目、身軀、爪等皆分離,饕餮兩側各配倒立夔紋,圈足飾夔紋,身軀細長,向上拱起。
方座四麵各飾淺浮雕狀分解式大饕餮紋,方座上麵四隅飾淺浮雕狀生變形饕餮紋。
陳陽越看這件東西越熟悉,怎麼好像在哪裡見過,就想不起來了呢?還有,目前看到的這些物件,除了這件有些眼熟,沒有一件在後世見過,難道後世時候,這些東西一直埋在這裡,沒人發現?
最關鍵的,這麼多青銅器,到底當初是什麼人弄到這裡來的?
陳陽正想著呢,身後秦浩峰從坑裡拽著繩子上來了,開口就喊,“哥,你看我找到了件青銅麵具!”
青銅麵具?老子也沒挖三星堆呀!三星堆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