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方大海和陳陽一前一後,腳步聲空曠回響在走廊裡,直到市局會議室門口才停住。陳陽的每一步都拖得老長,活像尾巴上拴了塊石頭的懶貓,悶聲悶氣地跟著進了門。
會議室內燈光冷白,幾排折疊椅空蕩蕩地排列著,桌上那幾個透明物證袋一字排開,裡麵裝著的古董在燈光下折射出細碎的光斑。
陳陽原本耷拉著腦袋,一臉不情願,像霜打的茄子,可當他那雙半眯的眼掃過桌麵,瞳孔猛地縮緊了——那眼神就像餓狼看見了獵物,蹭一下亮了。
他幾乎是踩著風火輪衝過去的,腳步聲急促到讓方大海忍不住回頭瞥了一眼。
“就這幾件東西,你看看吧!”方大海拍了拍手,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點探究的意味,目光卻始終緊鎖在陳陽臉上。
陳陽雙手撐在桌麵上,指尖微微發顫,那幾件古董吸引著他所有的注意力。
“哪裡來的?”陳陽雙手撐在桌麵上,身體前傾,眼睛死死盯著那些物證袋,皺著眉頭向方大海問道,聲音中透著一種難以掩飾的震驚和急切。
方大海沒有立即回應,他在心中快速回想著案件的來龍去脈,同時俯身湊近那些器物,卻不敢輕易觸碰。作為一名軍人出身的人,他習慣了用理性和邏輯來分析問題,轉業之後又做了多年的刑警,見過各種各樣的贓物和證據,但對古董這個領域他確實一竅不通,隻能從表麵的工藝和材質來判斷價值。
然而陳陽從進屋之後的表情變化,那種從漠不關心到震驚再到興奮的轉變,清楚地告訴他這些東西絕對非同尋常,瓷器表麵在冷光下泛著幽微的光澤,那種溫潤如玉的質感即使隔著透明的物證袋也能感受到,字畫卷軸邊緣露出的一角絹布已經泛黃。
“跨省辦案,”方大海順手摸出煙盒,拇指和食指夾著一根中南海,手腕懸空地遞到陳陽麵前。
他那張棱角分明的臉上帶著點漫不經心,卻又透著幾分試探,“我們蹲點抓到了一夥三省跨省作案的竊賊,其中一個賊眉鼠眼的家夥為了減刑,竹筒倒豆子似的交代了不少東西,說在江城城郊一個陰森森的廢棄倉庫裡藏了幾樣'寶貝'——喏,就這些。”
陳陽的目光順著方大海的煙嘴掃過去,微微擺擺手,示意方大海先不要抽煙。隨即目光又落回桌上那幾個用透明證物袋裝著的東西上,會議室的冷光燈灑在那些物件上,泛著冷幽幽的光,透出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感。
方大海眯著眼,用拇指摩挲著煙盒蓋,哢噠一聲打開,將香煙又放了回去,嘴角微微挑起:“我說,這玩意兒是不是有點門道?”
“嘖,”陳陽沒接煙,反而微微前傾身子,雙手撐在會議桌上,目光灼灼地盯著那些證物,“市區廢舊倉庫,就這麼藏哪裡了?”
方大海輕笑了一聲,把煙盒重新合上揣回褲兜,手指在桌麵上叩了兩下,“可不是嘛!”
他俯下身,湊近那些證物,嘴角微微笑了一下,“在城郊那個破地方找到的,倉庫裡全是灰塵,地上還有幾個破麻袋。”
“我們到的時候,裝東西的麻袋上麵全是灰塵,還有野貓踩的爪子印,要不是那孫子交代,估計這些東西得在那堆垃圾堆裡躺一輩子。”
“確定是盜竊案贓物?”陳陽的眉頭不自覺地擰了起來,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
方大海挑了挑眉,抱怨了一句,“你這不是廢話麼!案子都定性了,這三個人跨省專門偷有錢人的東西。”說著,方大海笑了一下,“你小子住的地方好,要不然也被他們盯上了!”
“我們對古董這玩意兒實在不在行,隻覺得這幾樣東西看著就不普通,來頭肯定不小。”
他轉頭瞥了一眼陳陽,眼神裡帶著幾分探究:“怎麼?瞧你這表情,這東西不簡單?”
第(1/3)頁
第(2/3)頁
陳陽沒接話,目光依舊緊鎖在證物上,手指微微蜷縮了一下。沉默了幾秒,他忽然開口,聲音低沉,帶著不容置疑的語氣。“手套!”
方大海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拉開抽屜翻找起來。
“手套?”他一邊扒拉著抽屜裡的雜物,一邊不忘調侃,“你不是說瓷器滑,手套也滑,一個不小心,容易將瓷器打碎,還告訴我,但凡戴手套看瓷器的,都是外行”
“少廢話。”陳陽瞥了他一眼,“趕緊的。”
方大海從抽屜深處翻出一副嶄新的白色醫用手套,啪的一聲拍在桌上,“就這?夠不夠專業?”
“你倒是會現學現賣。”陳陽拿起手套,慢條斯理地戴上,目光卻始終沒離開過證物,“不過,這次情況不一樣。”他抬眼看向方大海,聲音低沉,“你這些都是贓物,我可不想留下自己的手印,到時候說不清。”
陳陽接過方大海遞過來的白手套,手指在布料上摩挲了兩下,隨即緩緩套上。他下意識地攥了攥拳,目光重新落回桌麵那堆看似尋常的證物上。當視線觸及三件瓷器中最左側的那一件時,他的瞳孔微微收縮,呼吸不由自主地停滯了一瞬。
他伸出戴著白手套的手,指尖懸在瓷器上方幾厘米處,反複確認周圍沒有任何乾擾因素後,才小心翼翼地觸碰到瓷器表麵。那是一隻高約三十厘米的白釉黑花葫蘆瓶,通體淡黃,卻在燈光下隱隱透出一層淡淡的光澤。
遼寧省博物館藏,遼東白釉黑花倒流壺
陳陽將瓶子輕輕托起,入手份量比他預期的要沉許多,瓶身線條流暢,葫蘆形的輪廓飽滿而富有韻律。他眯起眼睛,仔細端詳瓶頸處那蜿蜒似龍的長柄,仿佛一條蒼勁有力的龍軀纏繞在葫蘆上方,龍首恰好伏於瓶頂,與葫蘆口的曲線完美融合。
最引人注目的是瓶頂那小人造型,頂尖銳利而穩固,下方是一條直流,直流基部赫然雕有一人,那人姿態從容,眉目清晰可辨,竟似隨時要從瓶上躍出一般,令人歎為觀止。
陳陽翻動瓶子,觀察著乳白色的釉麵上點綴的鐵鏽色點狀花紋,這些斑點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為素淨的瓶身增添了一絲靈動與神秘。而瓶腹下方的複瓣蓮花紋帶更是精美絕倫,層層疊疊的花瓣雕刻得栩栩如生,層次分明,展現出工匠精湛的技藝。
“遼代白釉黑花葫蘆瓶!”陳陽的聲音驟然壓低,尾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動。
他目光灼灼地盯著手裡的瓶子,手指微微收緊,生怕這物件從他手中滑落,“這可是遼代中期典型的器物,你看這流線型的輪廓,上收下斂,渾然天成。”
他側過身,讓方大海能更清楚地看到瓶身的曲線,“古語有雲'葫蘆者,福祿也',這不僅僅是一件器物,更是古人祈福納祥的智慧結晶!”
陳陽的指尖輕輕摩挲著冰涼的瓷麵,沿著那流暢的曲線緩緩移動,如同在撫摸著某種古老的圖騰。
“遼代的白瓷,可不是那種純粹的雪白,”他語氣中帶著一絲考量的意味,“就像這件葫蘆瓶,胎質呈淡淡的蜜黃色,表麵施以一層瑩潤的白釉,底部刻意保留著胎體的肌理,胎體厚重卻又勻稱,敲擊時能聽到清脆的回音——這才是真品該有的質感。”
方大海眯起眼睛,湊近細看。陽光下,葫蘆瓶腹部那九個芝麻大小的黑點,竟組成了一幅精致的菱形花紋,與他以往見過的瓷器截然不同。
那黑彩並非隨意塗抹,而是順著瓷麵的弧度自然暈染,宛如夜空中點綴的星辰。更讓他驚訝的是那幾個看似隨意留下的黑彩斑點,以及龍柄和小人身上那深邃的黑色紋路,在陽光下閃爍著神秘的光澤。
而下腹部那一圈仰蓮紋,花瓣飽滿而生動,蓮瓣之間隱約可見細密的豎鉤紋,更添幾分古樸的韻味。最特彆的是,每片蓮瓣之間,都巧妙地刮出了一條細若遊絲的豎鉤紋,並在旁邊施以倒置的三角形黑彩,這種獨特的技法讓他感到既陌生又好奇。
“真是遼代的?”方大海下意識地摸了摸下巴,濃眉擰成了一個疙瘩,“這玩意兒…值錢麼?你確定沒看走眼?”
第(2/3)頁
第(3/3)頁
陳陽聞言,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無奈的笑意。也就是方大海敢這麼跟自己說話,換作其他人,恐怕早就被他一個白眼瞪回去了。若是碰到那些小心翼翼、滿臉堆笑的收藏者,敢這麼質疑自己,放下物件,自己轉身就走,絕不會多看一眼。
“看到這些黑點了麼?這是窯工的暗記。”陳陽壓低聲音,“在遼代,能夠燒製皇室用瓷的工匠,都要在器物上留下自己的印記,一來是為了質量追溯,二來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征。”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如果我的判斷沒錯,這件葫蘆瓶很可能出自遼代著名的'缸瓦窯',那裡專門為遼國皇室燒製瓷器。”
“白釉黑花工藝是遼瓷一大特色,”陳陽繼續解釋,目光中透著幾分專注與欣賞,“其工藝之精湛,體現了遼代製陶師對自然與人文的深刻理解。”
“遼代工匠製瓷,從泥料的挑選到最後施釉,每一步都充滿了匠心獨運,完全不同於其他朝代的工藝。”
他凝視著瓶身,聲調更沉穩了一些:“泥料準備時,他們會選擇細膩而純淨的陶泥,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篩勻排砂,不留下任何雜質。”
“揉泥的工序則要求極其嚴苛,不僅講究標準的‘三光’——泥團表麵光澤如脂玉、揉泥台麵平滑如鏡、匠人手掌潔淨如新月,還需要以獨特的摔打技巧將氣泡徹底排除,以確保胎質的密度與均勻性。”
陳陽指尖輕輕轉動瓶身,緩緩滑過那層淡黃中泛著溫潤幽光的釉麵:“傳統紋樣更是妙不可言,每一個符號都如同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
“製瓷師們遵循‘上天下地’的布局法則,在器物的頸部繪製祥雲、纏枝蓮等象征天界的符號;腹部則呈現山水、人物這些充滿人間韻味的題材;而底足特意留白,象征遼闊厚重的大地。”
他的手勢如同在空中描繪一幅無形的畫,又轉向瓶身上的彩繪:“彩繪工匠也是技藝出神入化。他們使用的狼毫勾線筆,比尋常畫筆更細膩,蘸取鈷料時講究‘七分墨三分水’的精準比例,才能既保證色彩鮮亮,又不會滲透擴散。”
“葉脈的繪製采用獨特的‘釘頭鼠尾描’筆法,起筆頓挫如山脊,收筆輕盈若雲絲,每一筆都力透紙背。”
“施釉工藝更是遼瓷的點睛之筆。”陳陽的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興奮,“他們摒棄了普通的施釉技巧,而是融合‘浸釉’與‘蕩釉’的複合方式。”
“三秒快浸法,使外釉達到 0.2 至 0.3 毫米的均勻厚度。內部則用特製的長柄杓,注入精心調配的釉水,以手腕快速旋轉確保釉膜流暢均勻,同時避免浪費,這是非常罕見也極具科學性的操作。”
說到這裡,陳陽聲音微微發顫:“遼瓷的白釉黑花工藝,從紋樣布局到施釉技巧,無不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他們不是單純在製作器物,而是在塑造一種和諧的自然之美。”
說完,陳陽緩緩將手中的葫蘆瓶放回桌麵,目光依然停留於瓶身上,臉上的神情似在刻畫某種難以言喻的情感:“遼省博物館裡,就收藏了一件遼代白釉黑花倒流壺,同樣風格。”
“但那件是倒流壺,而手中的這件是葫蘆瓶。兩者雖然各有千秋,但完全可以用來作為借鑒。”
陳陽修長的手指微微一滯,隨即輕巧地拈起桌麵上的第二件文物——一隻綠釉貼花杯。指尖觸碰到冰涼的瓷器時,他下意識眯了眯眼,喉結輕動,眸光瞬間凝結其上。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