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已經分出了勝負,但很多人都沒看明白,包括趙成和柳通在內,個個都很疑惑。
明明是陳傳聲占了上風,並且還抓住了夜星宇的兩隻手,為什麼穩贏的局麵突然就被逆轉,一轉眼間,吃虧受傷的反而是陳傳聲?
其實很簡單,武道不是隻看力量,而是力與技的結合,陳傳聲的力量層次的確更高一籌,可是在技巧方麵,就輸得一敗塗地。
夜星宇使出的其實並不是爛大街的蛇形拳,而是一門失傳已久的絕學,名為“金蛇纏絲手”,看起來跟蛇形拳有些相似,但實際差彆挺大,精妙程度不可相提並論。
他以迅捷靈敏多變的金蛇纏絲手,來對付凶蠻強橫霸道的大力鷹爪功,絕對是沒有問題的,除了力量上有所不及,在其餘方麵,前者通通都要超過後者。
對比起普通的蛇形拳,金蛇纏絲手的靈活性要高出不少,更難掌握,注重一個“纏”字訣,使的是盤旋勁和絞殺勁,而蛇拳是以穿插和鑽擊為主,使的是戳刺勁和搖擺勁。
但是當夜星宇的雙手纏上陳傳聲時,在對方手肘上啄擊的那幾下,用的卻是截脈封穴的手法,並且是雙重勁道,第一重立即作用,第二重延時生效。
這也是為何陳傳聲想要廢掉夜星宇的時候,真氣運行突然受阻,導致脫力,原本有十成的威力,結果隻剩下一兩成。
隨後,夜星宇又使出古印度的瑜伽絕學,控製身體的肌肉骨骼,使之柔軟如棉,在受到拉伸擠壓等外力作用導致的肢體變形時候,也能做到暫時無傷。
這種抵禦攻擊的手段很是詭異,不同於中土武學,是通過改變身體結構來承受傷害,陳傳聲也許聽過,但絕對沒有親身體驗過,失手也是正常。
緊接著,夜星宇抽出雙手,立刻轉變為大力鷹爪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一舉廢掉了陳傳聲的一對爪子,奠定勝局。
四種絕學,輪番上場,先後造成壓製、強控、減傷、反擊的效果,搭配得天衣無縫,銜接得行雲流水,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看不出其中究竟,一舉製敵。
這其中,起到最關鍵作用的是截脈封穴,它不僅剝奪了陳傳聲的攻擊力,也削弱了他的防禦力。
如果陳傳聲體內的真氣運轉正常,手上的力量就會增加好幾倍,夜星宇就算使出古印瑜伽來抵禦,也不一定能夠完全免傷。
並且,在真氣貫注下的手掌,其堅硬程度和抵抗能力也要上升好幾個台階,隻有明暗勁結合而無真勁參與的大力鷹爪功,也不一定能夠撼動,令其骨骼粉碎。
隻可惜,陳傳聲堂堂一個丹勁高手,被截脈封穴影響了真氣流動,就象是老虎拔了牙,蝸牛脫了殼,攻防俱失,飲恨當場。
綜上所述,在這短短一個回合的閃電交手當中,夜星宇看似隻出手一次,卻連續施展了四種不同的絕學手段,金蛇纏絲手、截脈封穴、古印瑜伽以及大力鷹爪功,各種武學原理,巧妙結合運用,四項手法變幻,流暢轉換銜接,在當今這個世上,應該沒有第二個人能夠辦得到。
所以說,陳傳聲敗得不冤。
他空有更強的力量,但是對於力量的理解和運用,就遠遠不及夜星宇那麼透徹。
而在不明所以的觀戰者看來,這就未免顯得驚世駭俗,顛覆想象。
夜星宇能夠擊敗季常先,雖讓人驚訝,卻還算合理,畢竟兩人是同一境界,誰輸誰贏都能說得過去。
可現在他憑著暗勁的修為擊敗了老牌丹勁的鷹爪王,不僅是越境而戰,還能戰而勝之,這就有點不講道理,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簡直讓人無法理解。
實際上,古武界雖有“一重境界一重天”的說法,但在曆史上能做到越境而戰還能最終取勝的例子,依舊有很多。
境界隻是力量體係的劃分標準,並不能直接決定勝負歸屬,不是說境界高的人就一定能獲勝,實戰之中,一切皆有可能。
就好比在拳擊賽場上,出拳力量更大的選手確實擁有優勢,但也不是必勝,有可能力量較弱的那個能站到最後,技巧、靈敏、經驗、智慧、乃至精神意誌,都能對戰鬥的勝負結果造成影響。
陳傳聲倒在碎裂的門板上,表情痛苦,眼神渙散,一口熱血到了喉頭,卻又被他強自咽下。
一乾弟子們反應過來,慌慌張張地上前攙扶,一個二個都緊張地詢問道“師父,您沒事吧?”
陳傳聲用手臂將圍上來的弟子掀開,並沒有接受他們的幫助,自己就從地上站了起來,一雙老眼怨恨地盯著夜星宇,怒而開口道“小子,你夠狠!”
夜星宇懶得看他,徑自轉身離去,隻留下一句“好言難勸該死的鬼,說了你又不聽,這是你自找的!”
按照江湖規矩,上門尋仇生事,結果反被暴打,確實是自作自受,說出去也沒人同情。
更何況,陳傳聲是以大欺小,以丹勁打暗勁,結果還打輸了,要是傳出去,老臉必然丟儘,恐怕以後都抬不起頭來。
並且,陳傳聲的兩隻爪子已經報廢,手骨裂得粉碎,就算有內家真氣輔助調養,加再上現代的先進醫療技術,也難以恢複如初。
以他現在的情況來看,就算養好了傷,實力也會大跌,手指力量必不如前,說不定還比不上他的大徒弟柳通。
再加上他年事已高,身體日益衰竭,沒幾年好活,以後就再也威風不起來,鷹王爪的輝煌曆史算是到此為止了。
陳傳聲恨恨地盯著夜星宇的背影直到消失,他才收回目光,然後像是失了魂魄一樣,整個人的精神氣勢瞬間衰退,像是突然之間老了二三十歲一樣。
這時候,他才回想起夜星宇先前說過的那句話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隻可惜,這世上沒有後悔藥可以吃,要是早知道會是這種結果,陳傳聲就算有天大的脾氣,也會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