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高祖時期
李世民清楚君與臣對立。
鹹豐若還活著,肅順當然可敵天下。
但鹹豐龍馭賓天,肅順在理論上就得聽命於新皇帝。
一個幼童。
而這個男孩又緊緊依偎在其生母那拉氏的懷裡。
摟著唯一皇子的那拉氏與權傾朝野的肅順,是天然對立的敵人。
那拉氏畢竟不是真正的皇後。
“八大臣這邊居然沒第一時間抓軍權……”
李世民對這點確實很匪夷所思。
“肅順他們還是太自負於大行皇帝遺詔這類廢紙了。”
“執著於跟兩個孀婦鬥嘴奪權。”
“任何政變一是抓軍隊,二是抓輿論,三是懾服百官接受現狀,四才是對幾個孤兒寡母的。”
“肅順他們政治鬥爭經驗真的是還就是個臣子角色。”
李建成歎聲道:
“也不能賴他們,這清朝到鹹豐死都兩百年,從來沒人能軍事政變成功。”
“不知道軍權就是君權的保證。”
李淵在身後看一眼折子,又看一眼交流“政變”心得的兩個兒子。
一個“未來”成功政變。
一個“未來”摸不著頭。
這兩人坐一起交流這東西……
太黑暗了。
……
【等奕訢在北京收到不許他去熱河的諭旨後,又接待了兩宮皇太後派來的密使,囑其奔赴熱河商議大計。他立即上奏,請求奔喪。】
【七月二十五(8月30日)他收到了獲準的諭旨,他知道,兩宮皇太後開始發力了。】
【鹹豐十一年八月初一(1861年9月5日)奕訢到達行宮。一頭撲向鹹豐帝的梓宮,放聲大哭。】
【祭禮剛剛結束,就傳來懿旨,兩宮皇太後召見恭親王奕訢。】
【對於奕訢的到來,肅順一開始是有警惕的。對於兩宮的召見,肅順原想阻擋,但奕訢到熱河後對“讚襄政務”各位大臣的畢恭畢敬,出乎其意料。】
【他原以為奕訢會因為未列“讚襄”而大吵大鬨,甚至準備了對付的言詞。見到奕訢大方地邀請他陪同入見,反覺得不好意思起來。他對奕訢笑道:“老六,你與兩宮是叔嫂,何必讓我輩陪呢?”】
【便允奕訢單獨入見。】
……
曹魏·(司馬家時間線)
司馬昭對天上這顧命大臣的腦子抱有深度的懷疑。
“他想什麼呢?”
司馬懿閉目養神,老神在在道:
“看到了吧。”
“這就是滿招損,謙受益。”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能屈能伸為大丈夫。”
司馬昭扣了扣耳朵,吹了口氣,繼續道:
“我其實隻想知道。”
“這幫子什麼顧命大臣,就沒一個想著去爭兵權的嗎?”
“他們把留在京師的官員當死人啊?”
“一王爺和一幫官員留在一起。”
“用屁股想也知道這幫人會勾搭一起了。”
司馬懿依然閉著眼睛道:
“明清跟漢唐還是不一樣的。”
司馬昭等了半天下文,然後就聽見一聲呼嚕聲響起。
司馬昭:……
“我就多餘有期盼。”
……
【奕訢與兩宮皇太後的會麵,達兩個多小時之久。當時極為機密的商談內容,今日已經大白。】
【其中最重要一點是,奕訢請兩宮皇太後攜小皇帝迅速回鑾北京,至時再除“肅黨”。】
……
天幕上。
奕訢與幾名大臣來到軍機處所在的乾清門,揚了揚手裡的一道諭旨。
“乾清門侍衛在哪兒?”
剛一聲喊,從隆宗門進來一班侍衛,一起給恭王請了安,垂手肅立。
“你們聽仔細了,奉旨:將載垣、端華、肅順革去爵職,拿交宗人府。”
一眾侍衛轉身就進了軍機處。
幾名官員被扭著押了出來。
一名大臣高聲喊道:
“我們沒有在禦前承旨,哪裡來的旨意?!”
“哼!”
奕訢冷笑一聲:
“隻問你們,奉不奉詔就是了!”
那大臣不敢再作聲,另一位大臣又叫道:
“這是亂命……”
一句話未完,已有侍衛堵上他們的嘴。
同時把他們的暖帽從頭上摘了下來。
看著掙紮的大臣們。
奕訢又回頭道:
“肅順扈從梓宮,已過了青石梁,將到密雲。”
“派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將肅順拿住,押解來京。”
……
【鹹豐十一年九月二十三(1861年10月26日)鹹豐皇帝的梓宮由熱河移返北京。】
【兩宮皇太後攜小皇帝目送了大行皇帝上路後,坐上了馬車,由載垣、端華伴隨,分道先回北京。】
【肅順親送梓宮在後。】
【九月二十九(11月1日)兩宮皇太後與皇帝載淳到達北京,奕訢率文武百官出城跪迎。在迎候的儀式中,奕訢密告:政變的準備工作一切就緒。】
……
大唐·高宗時期
李治看不懂鹹豐的設計。
雖然他明白鹹豐是為了保持朝廷平衡。
但還是看不明白。
“鹹豐的臨終安排是把近支宗室、中樞大臣、領兵將領全部排除出權力核心。”
“這必然會導致這三個團體的集體反撲……”
托孤大臣沒個領兵的,這權力結構根本不穩。
但話又說回來,有那麼多“權臣”例子在前麵。
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隨意給核心權力圈的人隨意使用軍權的權利。
畢竟如果他又能擬旨又能指揮軍隊,那篡權奪位還不是看他心情的事?
相比之下,兩宮太後對比顧命大臣對皇權的威脅性還是要低得多的。
“不過……”
長孫無忌聽著兩字,眼皮子一跳。
皇帝肯定沒想好事。
……
武周。
“我打賭!”
太平公主興致勃勃的拉著李旦,眼睛發亮。
“兩宮太後必有一爭!”
“並立前期她倆利益一致,但顧命八大臣沒了!”
“她倆的利益一定會犯衝!”
“一個生母,一個嫡母!”
“哇!好刺激啊!”
李旦被太平公主揪著袖子,像不倒翁一樣搖晃著,他拉住太平的手。
白著臉道: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妹,你先放開兄……我……我要吐了!”
太平立刻撒手退避三舍。
“你可彆吐我身上!新做的衣裳呢!”
李旦拍了拍胸口,緩了口氣道:
“兩宮太後有沒有爭鬥不好說。”
“恭王是活不成了。”
太平公主臉色一變,一巴掌蓋在李旦嘴上。
緊張的探頭向後看了看,鬆開手,急速且小聲道:
“不要命啦!”
“母後還在屋裡呢!”
……
【九月三十日(11月2日)文武百官向小皇帝朝拜請安之後,奕突然站出來,讓侍衛將載垣、端華等人拿下,並宣讀了早就擬好的諭旨。】
【事情來得太過突然,幾位顧命大臣還沒反應過來,就被侍衛們一擁而上拿下了。八大臣被解職,交宗人府定罪。】
【此時,肅順還在返京的路上,才行至密雲境內,對京城發生的一切還一無所知。】
【當日晚上,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帶兵趕至百裡之外的密雲,將肅順從床上抓了出來。】
【十月初一(11月3日)兩宮皇太後以皇帝的名義頒旨:授奕訢為議政王;由奕訢、桂良、沈兆麟、文祥、寶鋆、曹毓英組成新的軍機處。】
【兩宮垂簾、恭王輔政的新體製建立起來。】
【而鹹豐臨終重托的八位顧命大臣,五個人革職,三人斬首。】
【十月初五(11月7日)在太和殿,新皇帝載淳舉行了即位儀式,廢除“祺祥”年號,改用“同治”年號】
【同時,為兩位皇太後加徽號,鈕鈷祿氏東太後“慈安”,那拉氏西太後“慈禧”。】
【兩宮太後開始正式垂簾聽政。】
【因為當時正處祺祥年號,這場政變遂被稱為“祺祥政變”】
【因為這一年是辛酉年,也被稱為“辛酉政變”】
……
{清朝的政治穩定性真是空前的強,這樣政變竟然隻死了三個人。}
{百家講壇看過,肅順這個人真的是有國家意識而不是皇室意識,主張大力提拔漢族官員。}
{就是過於獨斷專行,得罪人太多。}
{從結果來看,八大臣結局最好的是景濤,辛酉政變後隻被削了職位,保留了公爵和駙馬的品級,第二年又被啟用,活了六十多歲生了十二個兒子}
{他就是鹹豐留給慈禧未來除掉顧命大臣們的。他很聰明,看懂了鹹豐的布局。}
{鹹豐想讓肅順壓製恭王,用給宗室遠支紅利防止宗室倒向恭王。同時讓兩宮太後憑借蓋章以自保,讓肅順和兩宮太後合作,又以慈安製衡慈禧。}
{但是,慈安並無子,隻想善終,並沒有太多政治野心。恭王不肯坐以待斃,慈禧看出了肅順的野心,或殺慈禧,聯合東太後專權。或與東太後另立新君。}
{無論肅順選哪種,隻要肅順不死,慈禧和小皇帝就遲早要死。}
{世界上的一切權臣似乎都難以保全,是因為他們本人並無權,憑借君權作威。}
{君主一變動,他們就萬分危險了。}
……
曹魏。
“孤,可不在此列。”
曹操飲了一口酒水,漫不經心。
因為他就是那個有權的“君”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孤的權可不是皇帝給的。”
“反而是皇帝要依靠孤的權。”
他隻是要借皇帝的正統之名罷了。
“叡兒,你要記住。”
曹操華麗無視了跟個木偶一樣的曹丕,對小曹叡道:
“鳥可以站在樹枝上閉眼睡覺。”
“這不是因為鳥相信樹枝的牢固。”
“而是它相信自己的翅膀。”
……
季漢。
“八大臣其實也沒什麼錯吧,的確是嚴格按照鹹豐的遺囑辦事,反倒兩宮太後嚴重越權了。”
殿內眾人議論紛紛。
荀彧跟法正等人也聚在一起談論著:
“這鹹豐皇帝的臨終布局本就沒可能持續。”
“近支宗室和京師的留守官員絕無可能接受自己被排斥於權力中樞之外。”
於禁、張遼一左一右夾著關羽,喝得臉紅脖子粗,大聲道:
“鹹豐這人不仁義!那外夷打了過來自己應付不了,就拿弟弟頂上!”
“結果用完了人家,又把人晾在一邊!”
“像這種有能力的人怎麼可能乖乖坐以待斃!”
關羽默默捋著長須不語。
諸葛亮輕搖羽扇,將一切局勢納入眼底。
嘴角泛起一絲笑意。
天下英雄儘入漢中。
大漢當興!
劉備則在那感歎著:
“這把留京官員排除權利之外,確實太傻了。”
諸葛亮瞥了一眼劉備。
其實有時候,劉禪確實挺像主公的。
……
劉宋。
劉裕看著天幕裡塵埃落定的一幕,又想鹹豐。
“生前事事不能敞誌的倒黴蛋。”
“臨終前的安排,在其屍骨尚未送到京師前又被推翻了。”
真是悲劇的一生。
……
【在整頓官場腐敗一事上,肅順表現得相當積極。】
【鹹豐八年1858,他查辦“戊午科場收賄案”,殺了包括大學士柏葰在內的五位中央官員,數十名高官與新中舉人被革職或者流放。】
【鹹豐十一年1861,戶部為逃避肅順對“宇字五號案”的追查,縱火焚燒戶部檔案,大火持續了十二個小時,相關文檔字據全部付之一炬。】
【戶部被逼到這種程度,可見肅順反貪是在玩真的。】
【大火之後,該案仍有數十名高官被革職抄家。】
【此外,肅順在倒台前夕,還曾“奏減八旗俸餉”,理由是“滿人糊塗不通,不能為國家出力,惟要錢耳”。他認為滿人不足以充當清廷的統治基礎,反要消耗清廷許多財政收入。】
【凡此種種,都是對官僚集團的侵害。】
【所以,處決肅順的消息傳出後,京城的官僚們歡欣鼓舞,囚車經過之處,“其怨家皆駕車載酒”前往圍觀,還有人指使兒童朝囚車扔泥土瓦塊,痛罵“肅順亦有今日乎!”】
【肅順既死,皇權對官僚集團的高壓也隨之消失,奕訢、慈安與慈禧組成了新的執政中樞。】
【但肅順雖死,高壓也消失,可皇權與官僚集團並沒有和解。】
【於是,1862年,也就是同治元年,清廷正式啟動內政與外交的改革。】
【自這一年開始,清朝正式進入由恭親王奕訢與兩宮太後共同執政的雙頭體製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