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朱元璋摸著胡子,臉上沒有一點不開心的顏色。
隻是似笑非笑道:
“咱可不信這位英主看不出這是什麼意思。”
馬皇後用木如意敲著腿上膽經,長歎一聲:
“彆管最後的三身合一能不能達成。”
“康熙都一定會去按照目標執行。”
“那得利的是百姓就夠了。”
……
大清·乾隆時期
“它就是在釣魚!”
乾隆將手上的扇子拍在禦案上,臉色鐵青。
三個條件,哪個不是苛刻無比?!
就那最簡單的第一條也是可望不可及!
不信?
問問漢文帝、唐玄宗,那文景開元難道就真的人人衣食無憂了嗎?
漢唐可是還有奴籍的!
但是……
雖臉色鐵青,可眼底深處確實深深的羨慕。
拋開其他事實不談,那壽命可是實打實的給了……
百分之二就是二十年啊……
不要多,就衝著百分之十使勁,那也是一百年了……
更何況……
乾隆不由自主的咽了口口水。
恢複青春……
他下意識看向自己的手。
蒼老、褶皺。
隻有到了歲數才知道年輕的寶貴。
至大清貴族與自己的長生不老。
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
乾隆再次看向天幕。
不知朕有沒有這種榮幸?
……
天幕上。
太和門死氣沉沉地敞開著。
遠處是深不見底的天空。
沉重的腳步聲一下一下傳來,發出巨大的回響。
一個拖著偌長辮子、身穿帝服的瘦削背影出現在大門的方空中。
一步一步向大門走去。
……
大秦。
嬴政看著這明顯不同與其他皇帝的畫麵,挑了挑眉,意有所指道:
“風雨欲來啊。”
對麵四人默言不語。
他們看出來了,清初皇帝怕是沒一個好相與的。
……
大漢·武帝時期
“這是清朝第四個皇帝了。”
劉徹突然沒頭沒尾的一句,卻讓衛子夫陷入深思。
一個朝代的轉折點就在這了。
後麵是大治還是大崩,就看這位如何做了。
……
【在康熙的三十五個皇子之中,除了幾個夭亡的、年幼的與無用的不值細說以外,在大體上分為三派。】
【甲派是太子胤礽及其擁護者皇三子胤祉。】
【乙派是皇八子胤禩及其擁護者皇長子胤禔、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禵。】
【丙派是皇四子胤禛自己及其擁護者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禮。】
【胤禛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想當皇帝的,即使在太子第一次被廢後,他也沒那想法。】
【基於這種心態,在太子爭奪戰中,他始終抱著局外人的態度。】
【一直到太子第二次被廢後,胤禛的思想發生了動搖。】
【胤禛是四皇子,上麵除了太子,就兩個哥哥,大哥與三哥,但大哥又很快就被關進牢裡,隻剩下了三阿哥。】
【說沒想過太子之位不可能的,但大哥的悲慘遭遇也讓他明白,覬覦太子之位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胤禛開始舉棋不定。】
……
天幕上。
燈火幽暗。
一位麵容剛毅,目光炯炯的親王坐在椅子上,看著燭火一動不動。
身邊一位穿著黑色馬褂的辮子文人輕聲快速道:
“主子,此時已經到了重要關頭。”
“陛下是個聖明的皇帝,但是心中對太子人選始終沒有定奪。”
“諸王鉤心鬥角,有不並立之心,如果其他人當上了太子,主子將來定會受損啊。”
“主子,庸眾的父子關係好處,但是英明的父親難相處!”
“兄弟少,手足之情好處,兄弟多了,關係不好處!”
“為何?跟英明的父親相處,如果你不展現自己的優點,恐怕會被他嫌棄,如果過於展現自己的長處,又會讓他心裡不舒服,猜忌你。”
“兄弟多了,各有各的愛好,各有各的想法,彼此之間爭強好勝,互相攀比,也不好相處。”
“想處理好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隻有孝、誠、和、忍。”
“如此才能左右逢源,各方不得罪。”
“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無所疵,諸王阿哥之中,俱當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
“此時,一定要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親王依然看著燭火,隻是好半晌後才道:
“雖言為金石,卻與我無用。”
“我根本沒有爭儲之心,如果有爭儲之心的話,早就不是這麼樣。”
“無禍無福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他突然停下話頭,低下頭,看不清顏色。
片刻後又道:
“此等居心語言,切不可動。”
“慎之,慎之。”
辮子文人聞言眼睛一亮,輕聲輕語道:
“主子放心。”
“此間言語,天知地知!”
……
【也在這時,他的心腹戴鐸開始勸他爭位。】
【自此以後,胤禛就開始秘密結黨營私,一方麵處心積慮網絡人才,另一方麵又要避免被康熙發覺,竭力給人中正的感覺。】
【而胤禛雖然對康熙服侍得挺周到,但康熙好像始終跟他隔著一道牆一樣,很長時間他都沒有把這個兒子跟太子之位聯係在一起。】
【胤禛曾經為廢太子說話,還讓人拿下廢太子身上的鎖鏈,給康熙留下了仁慈的印象。】
【康熙病重的時候,胤禛親自端藥送水,比其他阿哥表現得要真誠殷勤。】
【後來康熙封他為親王的時候,他還表示想降低自己的爵位,以便和其他阿哥們平等。】
【這種行為雖然作秀,但很容易引起其他地位較低的阿哥們的好感,也容易讓康熙賞識。】
【胤禛在處理兄弟關係上也很有一套,他很清楚眾阿哥們私下裡鬥得死去活來,甚至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
【但他裝作什麼都不知道,依舊跟所有阿哥正常往來。】
……
曹魏末年。
躺在榻上的司馬懿蓋著被子,望著天幕裡的皇子操作,笑了笑。
“這人城府夠深,演技夠好。”
“就這點而講,你們還真得學著點。”
司馬昭坐在一旁,毫不在意的擺了擺手。
“那何必舍近求遠。”
“跟您學不就得了。”
司馬懿的笑容消失,把蓋在肚子上的被子往上拉了拉。
“滾出去。”
司馬昭撇了撇嘴,一動不動。
本來就是嗎。
……
【內外妥帖之後,胤禛開始緊鑼密鼓地拉攏人才。】
【在胤禛的集團裡文有戴鐸,武有年羹堯。】
【此外,還有湖廣提督魏經國、副都統常賚、商州知州沈廷正、武會元金昆、大學士馬爾哈、禮部侍郎蔡珽、步軍統領兼理藩院尚書隆科多。】
【到了康熙暮年的時候,在眾多阿哥中,胤禛的勢力已是最龐大的,門下掌握軍政大權的人遍布四方,朝中也大有人在。】
【其他阿哥的勢力明顯不如他,三阿哥雖然跟康熙關係比較近,但是勢力太小。】
【八阿哥以前是競爭對手,隨著康熙的打壓,成不了多大的氣候。】
【還有一個十四阿哥,據說康熙非常寵愛他,但十四阿哥在外麵帶兵,有一定的兵權,卻對政治不是十分熟悉,黨羽也不是很多。】
【經過多年的經營,四阿哥胤禛已經是獨占鼇頭了。】
……
大清·康熙時期
東宮。
胤礽坐在椅子上看著天幕,恨的牙癢癢。
老四啊老四,你可真會裝樣子啊!
但氣了一瞬,胤礽又再次頹廢了。
此時恨與不恨的,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他回想起在乾清宮發生的事。
皇帝拿著金蓮,連眼睛都不舍得移開一下。
哪裡還記得什麼兒子。
最後留在耳邊的隻有一句不痛不癢的話。
“送太子回東宮。”
胤礽閉上眼睛。
太子……
這輩子都隻能是太子了……
……
大清·雍正時期
雍正默默翻了個白眼。
這話說的屬實難聽。
什麼叫結黨營私?這叫共同進步!
我又不是暗害他人搶來的位置,是真真實實乾實事外加一點小宣傳得來的位置!
“說的跟朕要謀反一樣。”
雍正實在忍不住吐槽道:
“話裡話外說朕城府深,深的是阿奇那!”
“他就是凍在冰層裡的魚,隻待蟄伏整個冬天,一旦春暖花開便活蹦亂跳!”
“他才是城府甚深!善於偽裝之輩!”
一旁的弘曆看著突然不停嘮嘮叨叨說著八叔壞話的阿瑪,嘴角抽搐。
您是真恨啊。
……
【而胤禛不是那種討人喜歡的人,但他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終於博得康熙的好感和信賴。】
【在晚年,康熙與胤禛的交往日漸頻繁,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很放心地交給這個兒子。】
【康熙五十六年(1717),明朝十三陵被盜,康熙讓胤祉和胤禛去調查,並祭拜。】
【同年,孝惠皇太後去世,康熙病重,喪事交給胤祉和胤禛兩人處理。】
【康熙六十年(1721年,舉行六十年登基大典慶祝,胤禛被派到盛京祭拜祖陵。】
【胤禛回來後,又祭奠太廟。】
【冬至的時候,胤禛又代表康熙祭天。】
……
大唐。
李世民突然感覺到好勵誌啊。
就像他一樣。
“通往帝王之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隻要走得踏實,哪怕一開始並不是皇帝心目中的最佳人選,最終也會憑借實力得到各方的青睞和支持。”
李承乾都聽傻了。
阿耶,你這話不對勁吧?
你倆好像不是一個路數的吧!
……但結果好像都一樣……
李承乾陷入沉思。
難道自己做錯了?
應該學胤禛的做法?
……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傍晚時分。】
【康熙緊急召見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和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來到病榻前,並傳在南郊祭祀的四阿哥胤禛回暢春園。】
【躺在床上的康熙下達了人生中最後一道諭旨:“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
【戌時(晚七時至晚九時),康熙駕崩。】
【隆科多見胤禛隻顧哀慟號哭,當即勸止,重複了康熙遺詔。】
【胤祉帶頭,向新皇帝胤禛叩首,表示聽從父親遺詔,絕對臣服,勸胤禛節哀。】
【胤禛迅速下令,用鑾輿運載康熙遺體回乾清宮,而他在隆科多的保護下先期回到大內,準備迎接靈柩。】
【第二日,任命了胤禩、胤祥、馬齊、隆科多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又封胤禩和胤祥為親王,召胤禵回京,關閉京城九門。】
【十九日,胤禛正式登上皇位,派遣官員祭告天壇、太廟、社稷壇。】
【京城開禁,發布詔書,改年號為雍正。】
……
{……九龍奪嫡呢?}
{奪什麼嫡什麼啊……電視劇那叫戲劇衝突,二廢太子後,雍正一家獨大,除了康熙沒人能和他掰腕子了,但康熙最後也屬意他……}
{那傳位十四阿哥的說法是為啥?}
{這種傳聞能夠迅速散播,主要還是因為康熙長期不立太子留下的後患。}
{人們寧願相信,皇位之爭跌宕起伏,那樣更具有傳奇色彩,也更符合皇家爭鬥的規律。}
{而穩妥傳位版本,顯得蒼白而無趣。同情失敗者,是人之常情。}
{而關於胤禛將“十”修改成“於”的說法,也根本是無稽之談。胤禵等人說胤禛改的是滿文,顯然滿文裡的“十”和“於”並非漢字的寫法。}
{還有一個可以駁斥傳聞的理由。}
{清代製度規定,書寫皇子,不是“某子”,而是“皇某子”,如果說“皇位傳皇十四子”,若是將“十”改為“於”,就成了“皇位傳皇於四子”,顯然不通。}
{而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十四阿哥胤禵,原名“胤禎”,康熙的遺詔是“傳位十四子胤禎”,雍親王原來的名字不叫“胤禛”,他把“胤禎”改為“胤禛”。}
{這種說法,也立不住腳。}
{康熙年間曆次修訂的《宗室玉牒》裡,雍親王均寫為“胤禛”}
{那為什麼會是胤禛呢?}
{你問我?我問誰去啊!}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看著眼巴巴瞅著他的永琰,心中忍不住連連歎氣。
矮子裡拔高個。
自己實在是沒彆的人選了!
不然……唉……
“漢人長期延續的立嫡長子為太子的做法是經過多次嘗試後,避免皇權之爭的一個定論。”
乾隆決定用最最直白的言語講通自家傳位邏輯涵義。
免得這貨歪曲了意思胡亂弄一通。
“拋開這個定論的對錯,一定程度上,確實減少了覬覦皇位的競爭者的血腥爭鬥。”
“而任何事情,傳承久了,就會被認為有理。”
“漢人常以為,篡權者並非正宗得位,是不道德的。”
“但實際上,要看誰登基後施行的政策是利民的還是禍害百姓的,這才更正確。”
“唐太宗就是其中翹楚。”
永琰點點頭。
“那這跟聖祖傳位瑪法有什麼關係呢?”
乾隆看著他,淡淡道:
“聖祖作為大清的主政者,要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所以才按照漢人的方法,提前立太子並全力培養。”
“可他自己卻忘了,漢人太子,一般是不乾預朝政的。”
乾隆歎了口氣道:
“說到底,聖祖也是被明太祖與懿文太子之間的父子情迷惑了心智。”
“但不是誰都像明太祖與懿文太子父子倆一般的。”
“清軍未入關之前,王子預政是傳統政策。”
“以此通過選拔最優秀的人才繼承王位,保證了滿族迅速崛起。”
“聖祖認為既有懿文太子珠玉在前,又有滿族傳統作為依據。”
“那就可以兩者結合,選拔最優秀的皇子繼承皇位,同時又學習漢家文明,用立太子表明滿漢是一家。”
“不成想,這讓廢太子產生了急於登基的心理。”
乾隆看向天幕裡那個臉色肅穆的阿瑪,神情複雜。
帶有幾分感同身受道:
“晚年時,聖祖爺希望即位者必須首先要孝順。”
“這是在立太子事件中,眾多皇子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殺氣騰騰的環境下,不得已做出的選擇。”
“而出於對大清有利等的綜合考慮,聖祖以國為重,選擇了阿瑪。”
“為何?”
“因為國家需要實治者,而非某一方麵有特長的皇子。”
“飽經曆練的世宗,在處理政務時的鐵麵無私、不徇私情、大局為重,都贏得了聖祖的讚許。”
說到最後,乾隆喃喃自語道:
“當爹的知道兒子的孝順和不爭是一種策略。”
“但父親喜歡兒子的孝順和不爭,也覺得他這個策略是好的。”
“大家都是明白人。”
永琰的臉色有了幾分變化,他欲言又止。
最後微微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