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女美生耽 > 曝光曆代皇帝六維圖,老祖宗慌了 > 第六百八十二章: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第六百八十二章:揚州十日·嘉定三屠(1 / 1)

推荐阅读:

【遷都北京後,多爾袞參考漢臣範文程的意見,製定了一係列管理國家、鞏固政權的決策。】

【包括頒布法律、整頓吏治、善待明朝官員、恢複科舉製度、準許滿漢聯姻等,但這些政策實行了沒多久,就都被改回去了。】

【這些針對漢人的惠民政策影響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引起八旗官兵和滿洲貴族的不滿,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多爾袞不僅收回了正確的決策,還頒布了一係列令漢人怒不可遏的新政。】

【其中,有兩條政策尤其不得人心。】

【順治二年六月初五,多爾袞撕毀了在上一年五月二十四日,剛進北京時發布的不必剃發的命令,要求各地文武軍民,十天之內一律剃發。】

【如果不剃發,就是有二心、不忠誠,將被軍法處置,治以重罪,即俗稱的“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剃發令一下,立即激起了信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江南民眾的激烈反抗,其中尤以江陰、嘉定民眾的反抗最為激烈。】

【嘉定書生侯峒曾、黃淳耀在嘉定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統治。】

【七月初一,兩軍會戰,當地的“鄉軍”雖集合了十幾萬人,但都是烏合之眾。】

【明降將李成棟雖隻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兵。侯黃的“鄉軍”大敗。】

【七月初四,侯峒曾舉家沉池而死。黃淳耀和弟弟黃淵耀來到西城僧舍,正要自儘,這時候寺中的僧人阻止他,說:你不是大明官吏,沒有守土之責,不應該死。】

【黃淳耀道:城破人亡,我怎麼可以不死?】

【遂留下遺書:弘光元年七月初四日,進士黃淳耀自裁於城西僧舍。嗚呼!進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潔身自隱。讀書寡益,學道無成,耿耿不寐,此心而已!】

……

大漢。

劉邦對這種人就是四個字。

“愚死之士。”

“唉……”

他佩服其從容赴死,又哀其生不逢時!

還是那句話,崇禎他不值得啊。

但他們也沒有選擇。

剃發令,這是想刨根呐!

“還真是夠自卑的。”

劉邦扔掉手裡的大棒骨,油乎乎的手在衣襟上胡亂擦了擦。

看著那道政令嗤笑道:

“看來,他們的底色不是北魏文帝那樣的選擇漢化,而是像元朝那樣壓製漢人。”

呂雉則微垂雙目,輕聲道:

“當你不能戰勝它,就該融入它。”

“如果你把它當做你的敵人,那麼你潛在的敵人終將成為你的敵人。”

劉邦隨手又拿起一條烤好的羊腿,他已經不需再看了。

“與明朝一樣。”

“如果底色定成了以滿治漢,那清朝與明朝的結果不會有什麼差彆。”

“甚至會更難。”

“明朝隻是防備百姓造反。”

“清朝……”

一時間劉邦還真猜不出來清朝會用什麼方法來防備天下萬民。

反正不會比明朝差就是了。

……

【李成棟入城下令鳴炮屠城。小街僻巷,無不窮搜。】

【每遇一人,大呼獻寶,獻若不多,連砍三刀,物儘則殺。】

【全城刀聲砉然,嚎叫之聲,動地驚天。】

【懸梁者、投井者、斷肢者、血麵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不計其數。骨肉狼籍,遍地皆是。】

【投河自溺者不下數千人。】

【三日後,自西門至葛隆鎮,浮屍滿河,行舟無處下篙。】

【血汙浮於水麵,高出數分。】

【婦女若容貌不佳者必殺,有美色者生虜,於街坊當眾奸淫。】

【若有不從,釘其手足。】

【初六日,李成棟糾集民船三百餘艘,滿載所掠金帛、女子、牛馬豬羊駛往太倉。】

【幾天之後,兩千多名百姓回城收屍,捎帶腳處死了洪承疇派來的官員。李成棟連天趕到,再次將城中百姓殺光。】

【又過了二十幾天,又有數萬百姓聚於嘉定,再次驅殺洪承疇委派的降官,於是李成棟三襲嘉定,逢人便殺,不分老幼,所劫財物儘載太倉。】

【自閏六月初,嘉定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餘次,民眾犧牲兩萬餘,史稱“嘉定三屠。】

【嘉定的下場也就引發了第二個政策,哪個城市的百姓不願順從大清,隻要膽敢反抗,遇村屠村,遇城屠城。】

【這兩條政策,直接和間接的為後麵壓製漢族,不讓漢人握有兵政實權的國情,埋下伏筆。】

……

大清·光緒時期

慈禧看著天幕,冷笑道:

“哼,滿人貴族。”

自己一提拔漢人,那群人就跳出來說什麼起用漢人是要斷送祖宗兩百多年江山嗎!

但一讓他們上前線收拾爛攤子就個個裝死!

朕就是要提拔曾國藩!

我弱小時都能把八大臣扳倒,難道大權在握後還怕使用漢人嗎?!

“哀家可以選擇放棄,但絕不放棄選擇!”

慈禧眼中閃出一道利色。

“擬旨!”

一旁的李蓮英躬身聽著。

“告訴曾國藩。”

“我知道你的本事,也很清楚你對大清的忠心,像你這麼既有本事又忠心的人才真的是不多了。”

“今後,哀家要將大清的剿匪事宜交由你全權負責。”

“今命其為欽差大臣,總領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軍政!地方大小文武官員皆受你節製!全權負責剿匪!”

李蓮英聽得一驚!

江南四省?!

老佛爺是把江南半壁江山托付給了曾國藩?

授予漢人如此重要實權,自大清朝開國以來前所未有,就連引清入關的那位平西王,軍政實權亦不過雲貴兩省而已。

老佛爺這是下了狠心不帶滿貴玩了?

……

{李成棟此人本是明軍總兵,投清之後,格外賣力,參與了揚州十日屠殺,更是嘉定三屠的主凶。}

{此後李成棟一路南下,先於福建殺隆武帝,後於廣州殺紹武帝,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順治四年1647,李成棟授廣東提督,加左都督銜。原以為能總督兩廣,不想卻便宜了漢八旗總兵佟養甲。}

{然後李成棟率眾反清,歸附永曆帝朱由榔。}

……

大漢·武帝時期

“他們還真對得起身上的官服啊。”

劉徹冷笑著:

“文官繡禽,武官紋獸。”

“還真一幫衣冠禽獸!”

“助紂為虐!為虎作倀!”

發型和服飾,代表著漢族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

要漢人剃成那鼠尾,怎能不反?

劉徹又瞥了一眼天上窮凶極惡的士兵。

他們的頭上的小辮子是那麼的刺眼。

……

{前麵還有揚州十日,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南下,南明史可法督師揚州,率全城軍民堅守孤城。夏曆四月二十五日城破後,清兵大肆屠殺十天。史稱“揚州十日”。見王秀楚《揚州十日記》。}

{當時的幸存者王秀楚,依據親身經曆寫了一本《揚州十日記》,對清軍自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日在揚州的暴行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

{“殺聲遍至,刀環響處,愴呼亂起,齊聲乞命者或數十人或百餘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至於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更無論矣。日向午,殺掠愈甚,積屍愈多,耳所難聞,目不忍睹”。}

{直到五月初二日才安官置吏,“查焚屍簿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

{依《揚州十日記》和明末史學家計六奇的《明季南略》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假如你到清朝初年去問一個旗人,什麼叫揚州十日,什麼叫嘉定三屠,他一定會熱心向你解釋:有一年揚州城裡氣象特異,天上出了十個太陽,引得大家都出來看。}

{又有一年嘉定城裡的人一起饞肉,先把雞全殺了,又把羊全殺了,最後把豬全殺了,都放進一口大鍋裡煮熟,大家吃得要撐死。}

{這就像你問日本人知道南京大屠殺嗎。他隻會說,南京是中國江蘇省省會,彆的就不知道了。}

{人都不愛記這種事,因為記著這種事,等於記著自己是個王八蛋。}

……

曹魏。

劉備臉色氣的發紫,他抖著唇,咬牙道:

“曹孟德!”

“你覺得,屠城對嗎?!”

曹操沉著臉看著天幕,一言不發。

劉備卻不想忍了。

當年青梅煮酒,那是為了未來的大業。

現在自己等人全部身陷囹圄,皇帝也詔令天下準備禪位了。

自己還謹小慎微個什麼?

“為了所謂的大業,置百姓如草芥!”

“你以為你知道了未來大勢,魏國就能坐得安穩了?”

劉備拍案而起,劍指著曹操的臉怒罵道:

“徐州!雍丘!彭城!鄴城!柳城!”

“你做過的事,這些地方的人都不會忘記!”

“既然屠了城,就不要說什麼天下萬民的屁話!”

“你不配!”

說完,一甩袖子就走。

諸葛亮也隨其後。

但不遠處的守門士兵攔住二人。

曹操陰沉著臉,看著天幕沉聲道:

“讓他們走。”

劉備頭也不回,大步離去。

曹操則繼續看著天幕。

這種事就是一個換位思考。

他也突然明悟了幾分,那個漢昭烈帝嘴裡常念叨的話。

“漢、賊不兩立。”

……

{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應允嘉定官府的申請,批準侯家的宗祠改為“三忠祠”,專門祭祀侯震暘、侯峒曾、侯岐曾父子三人,每年春秋舉行宗族祭祀和官民公祭。}

{雍正還是當人的,侯氏三忠祠的建立,證明侯家在守城抗清八十年後受到官方的認同。}

{將明末忠臣的地位推上高峰的是乾隆皇帝。}

{乾隆這個人吧……不太好講,但他確實是將自己視為儒家聖賢的後裔,將道德教化提上日程,大力表彰忠貞的明朝臣子,為天下樹立“忠”的榜樣。}

{乾隆初年,耗時四十年的《明史》纂修完畢。《明史》記錄的明末嘉定抗清人物中,隻有侯峒曾和黃淳耀兩人專門列傳。}

{而值得注意的是,《明史》中有關侯峒曾家族的傳記,是侯家的友人汪琬所撰,他在《擬明史列傳》中,為侯震暘、侯峒曾、侯岐曾父子三人分彆立傳,稱為“侯氏三傳”。}

{但由於篇幅限製和主題忌諱,如他自己預料的,侯岐曾的傳記最終沒有收入《明史》。}

{侯峒曾的傳記附錄了隨父死節的侯玄演、侯玄潔兄弟,名垂青史。}

{而嘉定縣在乾隆初年又一次編修縣誌。參與編纂的十六名讀書人名單中,有兩位侯家的後人,即侯開國的兒子侯燾和孫子侯肇基。}

{這一次,不僅侯峒曾、黃淳耀受到世人的敬仰,參加守城的其他鄉紳也受到讚譽,包括侯家的親家龔用廣、龔用圓、龔用厚、龔孫玹都以殉國之名供奉在忠孝祠,隨夫殉節的女眷也進入烈女祠。}

{雖然有政治作秀的嫌疑,但乾隆確實沒有在嘉定這件事情上做什麼春秋筆法。}

{也是乾隆欽定的,從前抗清的,開始受到推崇,得到敕封。從前降清的,全部成為政治上無法翻身的“貳臣”。}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也說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心態。

本意是為了讓更多人像忠於明朝一樣忠於清朝。

但自己也真的瞧不起那些貳臣。

“嗨!不管他了!”

反正大事已定,他們的後人也翻不出什麼大風大浪了。

……

【在入主中原的過程中,多爾袞屢建戰功,在朝中說一不二,逐漸成為大清實際意義上的統治者。】

【多爾袞輔政期間,不但將攝政王府修得比皇宮還高大富麗,還每日召集文武百官到攝政王府議事,做出決議後,才去朝廷草草走個過場。攝政王府門前車水馬龍,各級官員往來穿梭。】

【多爾袞日益驕橫跋扈,完全沒有將小皇帝順治放在眼裡,他嫌跑來跑去太麻煩,乾脆把順治帝發布諭旨的玉璽都搬回了王府。】

【小皇帝的帝位,眼看就搖搖欲墜。】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十三日,多爾袞帶領王公大臣及八旗固山額真、官兵等去邊外狩獵。】

【十二月初九日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死於喀喇城,終年三十九歲。】

【當時外國傳教士猜測說:“八成是打獵跌傷致死的”,談遷《北遊錄》有記載說是多爾袞當時膝蓋有傷,由於用錯了藥,導致死亡。】

【多爾袞一死,英親王阿濟格與大學士剛林便展開了鬥爭。】

【多爾袞曾在臨死前單獨召見過阿濟格,阿濟格立即派遣三百精騎火速趕往京城,卻被大學士剛林搶先。】

【剛林關閉城門,嚴加防犯,阿濟格則在自己的精騎入京之時被鄭親王濟爾哈朗派重兵監視起來。】

【順治詔告天下,令臣民易服舉喪。柩車至京,他率諸文武百官穿上喪衣,出迎到東直門外五裡處,跪奠三爵,大哭不止。】

【二十日下詔頌揚多爾袞平定中原之功,謙讓之德,而且“中外喪儀,合依帝禮”。】

【二十五日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

【第二天下令,命大學士剛林等把多爾袞王府中的所有信符一律收貯內庫,又命吏部侍郎索洪等把賞功冊收回大內。接下來以不尊多爾袞的罪名清除其親信英親王阿濟格。】

【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二日,順治皇帝在太和殿宣布親政,時年十四歲。】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