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我父劉玄德 > 第525章 幕府人事

第525章 幕府人事(1 / 1)

推荐阅读:

壽光縣位於昧水下遊,劇縣東北方五六十裡處。

此地在承平時節也是下縣,人口不多,青州黃巾亂起之後,這裡又是平原,屢遭洗劫,城池都曾告破。

此時,城中僅僅隻有二百守軍,聊勝於無。

張飛很輕易的拿下了壽光縣,迫使袁譚不得不請淳於瓊領兵一萬五千,移防益囯縣,同張飛所部對峙,掩護屏蔽袁軍主力側翼。

緊接著,關羽再度派出關平領八千人,南下臨朐,此地袁軍根本就沒駐軍,隻有當地士族豪強的數百私兵青壯守衛。

關平所部一到,立刻開城乞降。

袁譚得知消息之後,立刻命麾下大將呂曠領兵一萬五千,入駐廣縣對峙。

之所以關平所部八千人就能調動呂曠所部一萬五千人,關鍵就在於地利。

呂曠所入駐的廣縣地形相當不好,昧水在這裡呈現一個倒幾字形,如此一來,關平所部如果強行突破過河的話,是能夠得到關羽所部主力自東麵的援護的。

如此一來,呂曠所部等於是受到了東、南兩麵劉備軍的夾擊。而袁譚想要支援,卻要繞上一個大圈子,而且還會因為地勢的關係難以展開軍隊。

故此,袁譚不得不直接加強呂曠所部,讓其依托廣縣死守,隻要能夠遮蔽住袁譚軍主力的側翼即可。

如此一來,袁紹軍與劉備軍沿著昧水一線全麵展開對峙,醞釀著下一波大戰。

第二個捷報則是來自於贛郡的,諸葛亮以呂蒙為主將,淩統為副將,督傅彤、霍篤兩將,領步舟一萬兩千人順贛水南下,直趨贛縣。

潘臨自知不敵,不敢迎戰,但又不甘心投降,於是龜縮於雩都(後世為於都)附近的潘臨山上,依托險要的地形和營寨進行負隅頑抗。

隻是這裡的山勢險要可是遠遠不及林曆山,觀察過地形之後,呂蒙等將揀選精銳,以淩統、傅彤、霍篤三將領八百精於山地作戰的漢族、山越精銳,身披重甲,持強弓勁弩,前赴後繼,硬生生突破了潘臨據險而守的關卡。

潘臨戰敗之後,逃回山中大營,惶惶不安。

等到漢軍追兵趕至,潘臨大開營門,卸甲棄械,裸身背荊,出營乞降。

至此,劉封管轄之內的荊、揚、交三州境內,超過千人以上規模的反叛被徹底平定。

七月中旬,士燮乘坐海船抵達長江口。

劉封親自從吳縣前往丹徒相迎。

時值夏日,江風浩蕩,士燮立於船頭,但見波濤接天,鷗鷺翔集,想到自己經營多年的交趾已為蒯越連根拔出,自家祖地蒼梧又在劉封手中,自己如今說是禮送,實為押解,不禁歎曰:“昔高祖斬蛇起事,終有天下;今吾避亂歸明,亦天數也!”

左右皆感其言。

船至丹徒,早有探馬報知劉封。

劉封大喜,謂左右曰:“士威彥於我執禮甚恭,奉詔應命,多有禮敬,如今其人遠來歸順,可見其心忠於朝廷,無有自立之意。我當親自相迎,予以厚遇,切不可怠慢。”

身邊諸人紛紛應是,跟著劉封前往碼頭。

及至江畔,但見士燮舟船靠岸,船隊整肅,旌旗飄蕩。

“此人必是士威彥。”

劉封遙指船頭一老者,回頭與陳群、顧雍、顧邵父子、杜襲、杜畿等人說道。

隨後,其人整衣斂容,正冠納履而前。

士燮見封身長近八尺,姿容雄偉,虎步龍行,心甚敬之,上岸之後便急趨前拜曰:“偏地之民,遠涉波濤,聞左將軍清名,特來相投,乞望不吝收錄!”

劉封上前兩步,雙手托住士燮胳膊,將其慢慢扶起,臉上掛著笑容道:“威彥先生乃當世名士,又為朝廷天子坐鎮交趾多年,丹心貫日,毫無二意。今不憚危波惡濤,千裡來歸,實乃漢室之幸!封何德何能,敢受此禮?“

接下來,劉封握著士燮的手,一路同行,返回丹徒城內。

劉封早已經在城中縣府正堂之中,為士燮以及其隨行人員設下了宴席,專門為其接風洗塵。

酒至半酣,士燮見劉封談吐不凡,論及天下大勢,剖判如流,更兼待己至誠,毫無驕矜之色,乃暗自歎服。

席間,士燮舉杯曰:“燮本南越鄙人,今見將軍雄才大略,方知天外有天。若將軍不嫌燮年老體衰,樗櫟之才。燮願效犬馬之勞,共扶漢室!”

劉封心知肚明,這是士燮在向自己示好,並表示自己的乖順之意。

事實上士燮做的也的確不錯,毫無抵抗的交出交趾,之前還送來了豐厚的禮貢,於情於理,劉封也不能虧待了他。

於是,劉封亦舉杯對曰:“封少不更事,正需威彥先生從旁輔助指點,查遺補缺。他日封若能掃清寰宇,重興漢室,必當與公共享富貴!”

得到了劉封的認可和肯定,士燮及其子嗣俱是長鬆了口氣。

先前在交趾,天高地遠,他們尚敢嘴炮幾句。

如今身在江東,臥於幼龍之側,連嘴炮都已銷聲匿跡,再不敢有半點不尊之行。

是夜,主賓俱歡。

等到士燮醉倒後,劉封還特地將其送往客房安睡,儘顯尊老崇賢之態。

等到劉封離開後,士燮又睜開了眼睛,臉上的愁容淡去了幾分。

劉封這一番禮遇,也算是給士燮吃了一顆定心丸。

知道自己不會被過河拆橋了之後,士燮這才放鬆了下來,而且劉封的確有龍虎之象,麾下能臣猛將數不勝數,父子倆又掩有五州之地,已然一派光武之氣。

要真是能有從龍之公,今日屈膝不但不是錯,恐怕還是明智之舉,當可助士家再上一層樓。

不多時,酒意上湧,士燮也不再去想這些,昏睡了過去。

次日,劉封啟程,帶著士燮及其左右南下返回吳縣。

劉封在吳縣之中,為士燮已經準備好了一處府邸,同時也有各種配套設施,包括霜糖、雪鹽、香油、鐵鍋、廚師、醫師等等。

士燮對此相當滿意,算是暫時安定了下來。

處理完士燮的事情之後,時間已經來七月底。

自今年開春開始,整個左將軍幕府開始將更多的精力、資源、人力投入到內政之中。

應付完士燮後,劉封在內政人事上進行了一次較大的調整。

他將三年前於徐州彭城、下邳、廣陵以及揚州九江、廬江五個郡中,一百三十多名畢業於劉兒營,如今資曆最深,已在這些地方擔任縣主簿、功曹乃至於縣丞、縣尉的嫡係子弟提拔為了新設立郡縣中的縣令、縣長。

同時,又抽調一批前兩年畢業,已經工作了一兩年的劉兒營子弟,再加上今年畢業的新人,湊出了為數八百人的規模,前往這些新設立的郡縣中出任要職,作為這些縣令、縣長們的副手和骨乾。

劉封是打定主意,要將這些新設立的郡縣轉化為自己最為嫡係的根本之地。

這些郡縣合計有六七個郡國,三十多個縣邑,幾乎全部都是在原先政府管轄不到的地區新建立起來的郡縣。

這裡沒有漢民的士族,而原來的統治者漢民豪強和山越酋長又被劉封利用軍事力量一掃而空,難得的呈現出了權力真空。

等到拿下這些地區之後,劉封就有更大的本錢,更多的人手,也就可以繼續擴大基本盤了。

劉封目前的計劃是先吃真空,再吃薄弱,分化雄厚,暴解堅固。

第一批新建郡縣,以及徹底橫掃打擊過的縣邑,都是屬於真空區。而鎮壓過叛亂,卻因為種種原因,比如當地的士族豪強並沒有全部參與叛亂,又或者是兩極分化,有一批士族豪強乾脆站在劉封這一邊出錢出力,幫忙鎮壓叛亂的地區,則屬於薄弱地區。

至於像荊北三郡,因為戰略原因,劉封當時為了儘快拿下襄陽,進軍南陽,不得不舍棄了暴力摧毀的方式,而是轉為拉攏當地士族豪強。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除了少部分站隊錯誤,負隅頑抗到底的家族外,荊州北部的士族豪強們的力量並沒有減弱。

這種就屬於是雄厚的地區。

至於堅固,那自然是中原、河北、蜀中這些地方的士族了,他們乾脆就是擁立代理人出來和劉封進行對抗,可謂是勝者為王敗者寇,自然是適合用暴力摧毀解決了。

下達並落實這條命令的時候,劉封還有些擔心士族的反彈。可實行的效果居然比他預想之中還要輕鬆順利。

等到事情辦完之後他才醒覺過來,實在是因為這些新建的郡縣幾乎清一色都建立在偏遠地區,那些士族老爺們自然看不上這些地方,他們甚至還擔心會被劉封派去這些地方任職。

因為劉封的威望太高,實力太強,如果當真這麼安排的話,這些士族子弟恐怕就是連推脫都不敢,可沒想到,劉封居然將這些黑鍋轉到了一些吏員的頭上,這無疑是一個大好消息。

也正是因此,這些人做起事來相當配合,而素質品德能力本來就相當優秀的士族官吏自然也就更不會扯後腿了。

這才是事情相當順遂的根源。

意識到這一點後,劉封有些哭笑不得,甚至還產生了一點後悔的感覺。

要是早想起來這幫人的尿性,就應該將資曆最老的那幫劉兒營嫡係去競爭一些“肥缺”,反正這些苦寒之地沒人想去,自然可以提拔資曆沒那麼老的劉兒營嫡係去填坑。

不過隨即他又轉念一想,要真這麼乾了的話,事情恐怕就又要複雜起來了,根本不會如現在這般順利。

可謂是一飲一啄,自有因果。

隨著新設郡縣的推進,人員、物資的需求就跟個無底洞似的怎麼填都填不滿。

在這大半年中,左將軍幕府攏共投入了兩千餘名大小官吏,三千四百多名老農,動用兵力四萬餘人,消耗了三百二十萬石的各類糧食,五萬多匹布帛,四千四百萬錢,兩千七百架曲轅犁,鐵質農具十七萬把,一千三百頭耕牛,耬車、犁耙等農具三千餘件,其他各類物資不計其數。

這才將百萬山越降民安頓了下來,成功編戶齊民,並指導他們成功春耕,夏收,夏耕,秋收。

收獲的糧食、賦稅立刻就填補上了左將軍幕府投入的,料想後年就能全部回本。

之所以會有如此之高的效率,完全是因為沒有中間商吃差價。

大量的糧食產出,因為左將軍幕府的統購統銷,使得糧價十分平穩,而山越百姓有了錢,也能夠還上左將軍幕府給他們的農具、布匹的貸款,甚至還有閒錢購買新的布帛。

這才有了當年產出,就填上了五分之一投入的奇跡。而明、後年的耕作、桑農也會變得更加嫻熟,出產必然更為豐厚,情況也就更為樂觀了。

當然了,若是按照東漢正常的國情和效率,這個時間維度本應該拉長到十年、二十年甚至遙遙無期才對,可見士族、豪強、酋長、大率等中間商在當中吃的有多開心了。

不知不覺間,時間已經到了年末。

這一年裡,劉封老老實實的,除了平叛,沒有發動任何一場戰事。

北方的戰事也漸漸的平靜了下來,袁、劉兩軍依舊在昧水一線對峙,麵對袁軍的死守不出,聯軍似乎並沒有什麼好辦法。

之前也嘗試過過河進攻,雖然昧水既不深,也不闊,但水流卻是頗為湍急,這使得浮橋的假設就有些麻煩。

同時,袁軍在兵力上占優優勢,又有堅固城池作為依托,最重要的是地形狹窄,這使得聯軍遲遲難以形成突破。

如此一來,青州的戰事也就平緩了下來,雖然後勤糧草補給燒的雙方都極為心疼,但彼此都沒有後退的理由,也隻能繼續這麼僵持了下去。

總體來說,袁紹軍還是占了一丟丟的上風。

彆看劇縣之戰袁軍大敗,損兵折將八千人,可最後還是穩住了陣腳,沒讓聯軍衝過昧水。

袁紹軍作為守方,又是本土作戰,在糧食這塊上的消耗要明顯少於進攻方。

僵持下來,就是袁軍的優勢,自然也算是占了上風。

好在前線占據了劇縣、壽光、臨朐三縣之後,糧食有了前進基地,後期也就不需要那麼多的民夫了。遣散了三萬民夫之後,劉備這邊的糧食開銷也減少了一大塊。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