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章 廣言(1 / 1)

推荐阅读:

長水校尉燕倉暗中咬牙,袖口晃蕩,

霍光負手,直直俯視著燕倉。

單論武力,燕倉一瞬能殺霍光八回,可偏偏他連出手的勇氣都沒有,

“你想殺我?”

霍光似笑非笑問道,視線就像是在看一個頑劣的小孩。

聞言,長水校尉燕倉一抖,連忙將手從袖口中拿出來,

“霍相,您誤會”

啪!

一聲脆響!

霍光揚手就是一巴掌!

燕倉被打懵了,捂著臉茫然無措,

霍光輕飄飄吐出個字,

“滾。”

“是,霍相。”

長水校尉燕倉捂著臉離去,又站住,小心翼翼道,

“霍相”

“嗯?”

霍光早就毫無防備的轉身離開,把後背衝向燕倉,現在又轉回來,

“您有事再找我。”

語氣不無尊敬。

“再說吧。”

長水校尉燕倉更生敬畏之心。

霍光其實全無後手,燕倉要是動了殺心,霍光就真死了,可霍光就是百分百確定燕倉不敢動手,

燕倉此行立了大功,霍光當然可以賞他,甚至可以找霍去病、甚至找陛下去賞他,可燕倉的出身和行為,都讓霍光很不滿意,

燕倉說好聽點是隨性,說難聽就是無組織無紀律,如果在有能力和聽話二者選擇,霍光會選擇後者,

況且,方才燕倉的行為,是傳達一個信號,

邀功。

我立功了,你要賞我。

為上者當然是論功行賞,可要記住主次關係,是賞,不是讓你要,

霍光打得他不冤。

自做了丞相以來,霍光更加注重規矩二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何謂規矩?就是就算人都換了一批,這個天下還是在運轉,不會因為缺少了誰而發生大變化。

周公的功業,甚至不差於文武二王,他定了規矩,讓社稷得以運轉。

不是霍光自負,他自信,以後不會有比陛下還要賢明的君王,更不會有比自己還強大的丞相,甚至不會再有衛、霍二位,這是最強的一代人,

故,如何讓偉大得以延續?

規矩。

翌日 朝會

兩日的休沐,給官員們休得是抓耳撓腮,恨不得快進到今日朝會,

他們從沒有像今日這般如此期待朝會。

注資海外!

誰不想投這一筆啊?!

偏偏讓兩個狂生給搞沒了!

本來還尋著想揍他們一頓,卻找不見人了,一個投了太上皇,一個投了張安世,但,這二人今日要再敢胡說,非要揍他們不可!

劉徹本設了內朝,談論政事從一大群官員,縮小為不固定的幾人,實則就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命令獨裁,

試想一下,這群被劉徹賦予身份的尚書令、侍中、議朗等官員,他們存在完全依賴皇帝,那他們還敢發表和皇帝不同的意見嗎?反對皇帝,就把你清出權力核心,以至於都是以討皇上開心為主,揣測聖意,要先於政令的合理性,

曆史無數次證明過,搞權力小圈子,最後都是加速毀滅。

兼聽則明,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如明時內閣,朱元璋設置的時候,基本都是找的翰林院學士、學官,是找來幫忙寫字的,沒了丞相,皇帝每天要處理的政事太多,最累人的就是文書工作,這些都是隨職,更何況像朱元璋這種雄猜之主,對權力的下放掂量得極其謹慎,

可到了後來,就越來越不對勁,

先是入閣和拜相掛鉤,後來內閣又多了位次,首輔、次輔、一二三四都要排好,歸了位次初期,各位置還能隨意調動,如謝縉入閣名次較後,後來也能當首輔,

但很快,這個規矩又變了,

變成了一定要排字論輩,位次一定要釘死,首輔永遠是首輔,次輔永遠是次輔,其後的排名都是遞進,

首輔不乾了,次輔變首輔,三號變次輔,一個個往前頂,新入閣的又排在最後熬資曆,

假設首輔被貶了,又用了,等於說出去又回來,回來後變為首輔的次輔,還要退回次輔,

入閣的閣臣仍覺得不穩,又加了條規矩,

不是甲科不許入閣。

朱元璋找來文學代筆,和朱棣設內閣時,都看明白了一件事,這些官員不能常設,要有臨時性,可發展到後麵,內閣就變成常設人員了。

但,最搞得還是嘉靖,他的權術在傷害規矩,

內閣的意見,都是由首輔整理起來,再交給皇帝,這般,也就是說,其餘閣員的意見,都要先由首輔過目。

嘉靖時,費儘心機往內閣插了個人,叫張璁。

張璁或許知道的人較少,他是因大禮議而得到嘉靖賞識的,

朱厚照死得時候,老根一個,沒兒子沒直係,於是嘉靖以藩王入統,嘉靖就想把自己的親爹親娘搞成太上皇和太後,大明沒這規矩,遭到群臣反對,這時候張璁出現了,替嘉靖衝鋒陷陣,

嘉靖賞識張璁,把他弄進內閣,前麵說過,閣員的意見都要交給首輔過目,嘉靖想和張璁建立直接聯係,於是想出了一招,賜給張璁個小銀牌,有這銀牌的可以不經過首輔,直接向皇帝彙報,

是不是很眼熟?

和清朝皇帝讓百官用密折都是一個路數。

那給張璁都賜銀牌了,彆人也得賜吧,於是又是賜出好幾個。

結果,內閣成狼人殺了,人人都能向皇帝私自彙報,你還不知道彆人和皇帝偷摸說什麼了,於是內閣也不研究政事了,就成天研究怎麼互相搞,

嘉靖此舉和清朝密折,都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官僚體製如精密的機器,是要層層管理的,現在好了,誰都能和皇帝打小報告,等於說,官僚體製的架構崩潰了,

官員心也不在處理政事上了,理政哪裡比得上打小報告升職快?

內閣本來是個極簡單的製度,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不斷增加設定,以至於成為規則怪談。

不得不承認,古代皇帝和官員們尋找縫隙的能力,朱元璋找到了相權的縫隙,有因有果,後來的內閣官員又找到了製度裡的縫隙,直到大明亡國。

太會鑽空子,是好事嗎?

劉據推平尚書台,是開了個好頭,小團體的存在趁早打掉,有都不要有,有了權力小團體後,官員腦袋裡隻剩下兩件事了,

沒加入小團體前,想著怎麼進入小團體。

進入小團體後,想著怎麼把不順眼的踢出去。

官員這類生物,上行下效,是好官還是壞官,取決於皇帝是何種人,

眼下官員在朝會商議,又一齊定策,各方利益集團都可以發聲,某個政策就算有缺陷,也不會偏得太遠,

謁者示意朝會開始後,

竟是桑弘羊最先開口,手持玉笏,

“稟陛下,老臣鬥膽,請陛下重啟海外駐軍一事!”

桑弘羊麵色潮紅,頗有返老還童的跡象,

一股心氣頂起來,人都年輕不少,

又是遷都洛陽,又是大開商貿,現在更要海外駐軍,每一件大事都打在桑弘羊的技能點上,能不激動嗎?

桑弘羊還與其他商人不同,他追求的是朝廷極致壟斷,然後再將小商人劃拉到體係中,他和劉徹也是絕配,甚至比劉徹還執拗,劉徹下罪己詔都服氣了,他還不服氣,還要屯田再起,

劉據皺眉,

“此事還需再議,能做與否,最重要是合乎情理。”

此言一出,百官麵上有急色,

之前是陛下搞,他們跟,缺乏主人翁精神,現在被劉據拉扯一下,他們徹底把此事當成自家事了,恨不得馬上拍板定下來,

“陛下!”

桑弘羊這一嗓子喊得,情真意切,

“當朝所行皆是前人不能行之事,故更不能以前事之情理度之,古之成大事者,非成彆人所不能成之事,

我中原地大物博,但仍有缺處,此商貿一通,可鉗製西海,儘攬豐物,讓萬國來朝,若無軍隊依之,此事何以維係?”

其餘官員紛紛點頭,讚同得不能再讚同了!

到底是大漢中流砥柱!

發言就是有水平!

而劉據敏銳的注意到一個信息,

桑弘羊說中原地大物博,彆的國家也有不錯的資源,其餘官員大加讚同,這便是一個大進步。

春秋百家以來,內華夏諸四夷的觀點愈發深入人心,中原地大物博,對其他小國都不抬眼看,

其實若是仔細調查一番,各個小國都有可取的資源,若早認真當回事,中原的資源更是取之不儘了,

但這個觀點根深蒂固,光靠說的難以改變,

草原自不用說,牛、馬、羊那是實實在在能看到的,

倭島,朝鮮,身毒三處,同樣改變了官員們的看法。

人家也不窮。

倭島、朝鮮礦資源豐富,身毒更不用多說,有河流,有土地,天然的農業大國,再加上極豐富的礦產,看得直讓人眼饞。

而劉據比其他人更明白,

他們對小國寶貝的認知還不夠深刻,

倭島還有硫磺。

火山生產的大量硫磺,是天然的火藥和藥材材料,以後若要製火藥,可離不了這個。

另一個就是印度的棉花,此時漢人主要還是布、麻,距離棉花革命還有上千年的路要走,印度是天然的種棉聖地,英國殖民印度,在此產棉花,也是因此。

硫磺和棉花,不誇張的說,是未來的戰略物資,而在時人甚至還沒意識到這兩種物資重要性的時候,劉據已經把其握在手中了,劉據給大漢留下的資產,多到現在的人還不能完全領悟,

需要時間,等到真需要時,後人會猛然發現,原來迷人的老祖宗,早就把一切都準備好了!

從三輔又轉到京中的卜式,也是開口附和,

“朝中朝政不支,恐怕此事隻有注資是萬全之策了。”

卜式和桑弘羊最不對路,天然的政敵,要是再有鹽鐵會議,卜式定是坐在桑弘羊麵前,和他對噴的,

現在倆人卻站在一條線上了,說到底二人都是商人本質,隻要是商人,就不可能不為海貿瘋狂,

侍中伍被挺身道:“若以注資,何人去注,一家要歸多少,這都是要商議之處,此事宜緩不宜急。”

劉據高坐天上,如看戲般,心中好奇,

連小透明伍被都出來了,今日是熱鬨,

朝中也是刀劍橫飛,如下棋般,每一句都是試探,全是假動作,

而劉據就靜靜看著這一切,

領導入門法則,想說的話讓彆人替你說,想做的事讓彆人替你做,

這並非是推卸責任,

就比如說前年有邊境互市一事,劉據想得是擴大互市,加強農牧交易,此事若是劉據說出來,百官直接就過了,可是換作其他官員說出,就沒那麼簡單,被挑出了不少毛病,

劉據換到旁觀者的視角,又看了一遍出自自身的想法,才發現,確實有些不妥之處,又是重新改良後,現在互市就辦得特彆好,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侍中伍被說過,朝中一靜,似乎是提了個醒,

以後大夥還要競爭呢!

可轉而官員們又來勁,

以後是以後的事,現在八字還沒一撇,定下來才有以後!

又是一頓發言,反正就是支持,前次朝會唱反調的何相正襟危坐,他都沒說話,稍有動作就能感受到殺人般的視線,做過中尉的王溫舒就更老實了,背靠劉徹算是躲過一劫,再把劉徹惹怒了,誰也保不了他,

而且,王溫舒也想明白了,以前酸霍光,現在他發現,霍光啥也不是,霍光起來,是因為有陛下支持,陛下才是勢,太上皇都要順著這個勢,逆勢而為,沒粉身碎骨就不錯了。

劉據一直表現的平和,對注資一事要議,但並不拍板,

事情越大,越不能急著做決定,定下容易,想改就難了,劉據寧可讓此事多經曆些考驗,都不願意倉促定下,

群臣見陛下沒有這意思,也喪氣不少,

霍光在旁冷眼觀之,

群臣被激動的情緒裹挾了,這種情緒下做出的判斷,沒有一點可取之處,現在當務之急,是先降降溫吧。

不知不覺,朝會開了大半日,到了午膳時,群臣退去,更增了鬥誌,此事做不成是還有不合適的地方,

若是拿出完美計劃,陛下總能應了吧!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