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衛恒懷揣著偽造的手諭,大步邁向朝堂。
金鑾殿上,群臣早已齊聚,交頭接耳。
衛恒站定,清了清嗓子,高聲宣讀:“諸位大人,陛下有旨。
鑒於民間民生艱難、官員貪腐等亂象叢生,陛下心係百姓,決定微服私訪,親察實情。
陛下此去,將深入民間,傾聽百姓聲音,查看地方吏治。
在陛下歸來之前,朝堂政務暫由本將與李鐘書大人共同輔政。望諸位大人各司其職,保我大燕安穩。”
此言一出,朝堂瞬間炸開了鍋。
一位年邁的大臣顫顫巍巍地站出來,皺眉問道:“衛將軍,陛下微服私訪,安危如何保障?如此大事,怎可倉促決定?”
衛恒神色鎮定,拱手回應:“老大人不必憂心。陛下雖微服出行,但身邊跟隨的皆是我精心挑選的精銳侍衛,定能護陛下周全。
陛下此舉,也是為了大燕的長治久安,深入民間了解實情,回來後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造福百姓。”
又有大臣質疑道:“那陛下此去,何時歸來?我等大臣,又該如何與陛下溝通朝中要事?”
衛恒不緊不慢地解釋道:“陛下出行,意在暗訪,歸期不定。
至於朝中要事,我與李鐘書大人可先行商議,若遇緊急重大之事,我們會通過一些渠道給陛下傳遞消息。
陛下雖身處民間,卻時刻心係朝堂,定會及時給予指示。”
儘管部分大臣仍心存疑慮,但見衛恒言辭懇切,手諭也似是陛下親筆,加之對陛下愛民如子的信任,最終紛紛行禮表示遵從。
朝堂這邊暫時安定下來,而密室之中,蕭焱辰的狀況愈發糟糕。
他雖醒了過來,卻時不時毫無征兆地發狂。
原本平靜的麵容瞬間扭曲,牙關緊咬,發出低沉的嘶吼,四肢不受控製地劇烈掙紮,仿佛在與無形的敵人進行殊死搏鬥。
為了防止他傷害自己,無奈之下,隻能用繩索將他牢牢綁在床榻之上。
顧晴看著被繩索束縛的蕭焱辰,心中如刀絞一般。
那一道道繩索仿佛不是綁在蕭焱辰身上,而是緊緊勒在她的心上。
她的眼眶泛紅,每看一眼蕭焱辰那被束縛的模樣,心疼便多一分。
她實在不忍心看著他如此受苦,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她決定給蕭焱辰鬆綁。
顧晴緩緩走到床邊,說道:“焱辰,我先給你鬆一鬆綁,你乖乖的,不要掙紮好不好?”
也不知道蕭焱辰是不是聽懂了她的話,竟真的安靜了下來。
安靜時的他,很像二人相處時溫柔的模樣。
顧晴咬了咬唇,給他鬆開了繩索。
就在繩索鬆開的瞬間,蕭焱辰像是被某種力量驅使,眼神中滿是瘋狂。
他的雙手迅速探出,死死掐住顧晴的脖頸。
顧晴驚恐地瞪大雙眼,雙手拚命去掰蕭焱辰的手,想要掙脫那如鐵鉗般的禁錮,可蕭焱辰此刻力大無窮,她的掙紮顯得如此無力。
呼吸越來越困難,顧晴的眼前開始陣陣發黑,意識也逐漸模糊。
“焱辰……”顧晴艱難地擠出他的名字,眸中滿是哀傷。
蕭焱辰的木然的眸中有瞬間的光亮閃過,手上鬆開了一些。
就在這時,衛恒恰好走進密室。
他看到這驚險的一幕,瞬間臉色大變,毫不猶豫地衝上前去。
他用力拉開蕭焱辰的手臂,蕭焱辰被衛恒摔在了地上。
顧晴癱倒在地,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咳嗽聲不斷,脖頸處傳來火辣辣的疼痛,她抬手摸了摸,那裡已經紅腫一片。
衛恒一臉自責地扶起顧晴,說道:“皇後娘娘,您沒事吧?都怪末將來得太晚。”
顧晴搖了搖頭道:“衛將軍,不怪你。他太痛苦了,我實在不忍心看他被綁著,可沒想到……他剛才好像恢複了一絲理智。”
聞言,衛恒蹲下身子,仔細查看蕭焱辰的狀況。
隻見蕭焱辰雙眼無神,口中念念有詞,手腳還在不停地胡亂揮舞,完全一副失去理智的模樣。
衛恒無奈地歎了口氣,重新將蕭焱辰綁在床榻之上,一邊綁,一邊對顧晴說道。
“皇後娘娘,陛下如今被邪術控製得太深,神誌不清,這繩索不得不綁,否則他不僅會傷害自己,還可能傷到您,千萬不能再輕易鬆綁了。”
顧晴看著再次被束縛的蕭焱辰,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她微微點頭,聲音帶著一絲哽咽。
“我知道了,衛將軍。隻是看他這樣,我實在心疼。對了,衛將軍,之前說尋找靈犀的事,可有進展?”
衛恒站起身,神色凝重地說道:“這幾日派往西南邊陲的士兵也收到了消息,正四處打聽靈犀的下落。
根據古籍記載,靈犀乃上古神物,與西南巫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我們在西南邊境一帶,發現了一些巫族活動的蹤跡,疑似與靈犀有關。
隻是那片區域地勢複雜,巫族又擅長隱匿,我們的人多次深入探尋,都未能找到確切線索。”
顧晴皺起眉頭,心急如焚地問道:“那現在該怎麼辦?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衛恒沉思片刻,說道:“娘娘莫急。末將已讓李鐘書大人在朝中典籍庫繼續查閱相關資料,看看能否找到新的線索。
另外,末將打算親自前往西南邊境,深入巫族領地一探究竟。或許隻有到了那裡,才能揭開靈犀的秘密,找到破解陛下身上邪術的方法。”
顧晴聞言,搖了搖頭道:“衛將軍,現在陛下無法上朝,朝中局勢還需要仰仗衛將軍和李大人來穩固。這尋靈犀之事絕不能由衛將軍去。”
衛恒也知道顧晴說的沒有錯,現在的局勢,他的確不適合離開朝堂去找靈犀。
可如果不去,他又覺得那些屬下找不到靈犀,耽誤了陛下康複的時期。
“衛將軍不用擔心,我和雲章會去西南邊陲尋找靈犀。隻是這段時間,陛下的安危和朝中之事,還望衛將軍多費心。”顧晴看著衛恒鄭重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