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時候,你一定要和我一同前去參加”林浩麵帶微笑看著羅伯特說道。
對於像這樣規模盛大、影響力深遠的金融峰會,林浩深知其重要性,因此毫不猶豫地決定參與其中。
儘管憑借著前世的記憶,林浩對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了然於胸,但林浩心裡非常清楚,自己的重生就如同一隻蝴蝶輕輕扇動翅膀,很有可能引發一係列難以預料的連鎖反應,導致原本熟悉的經濟走勢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動。
再者說,此次金融峰會彙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金融機構以及業界精英翹楚,與這些頂尖人才共處一堂,哪怕隻是聆聽他們的見解和經驗分享,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收獲,即便無法從中學到實質性的專業知識或技巧,能了解到最新鮮熱辣的行業動態和前沿資訊,那也是極好的。
更何況,這次發出邀請的乃是花旗銀行,一直以來,花旗都是林浩至關重要的合作夥伴,想當年,林浩成功收購穀歌公司,以及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精準做空獲利,背後都離不開花旗所提供的雄厚資金支持。
倘若沒有花旗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林浩固然也能夠憑借自身卓越才能和不懈努力達到如今這般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所要麵臨的困難和挑戰無疑會大幅增加,正因如此,麵對花旗的盛情邀約,林浩自然是欣然應允,絕無半點推辭之意。
“好的,boss。”羅伯特聽到林浩的話答應道。
.....
9 月 1 日這一天,紐約整個城市仿佛都沉浸在一種莊重而又充滿期待的氛圍之中,備受矚目的帝國大廈華爾街金融峰會終於拉開帷幕,這場盛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機構代表們紛至遝來。
走進會場,隻見人頭攢動,一片熱鬨非凡的景象,與會者們個個身著筆挺的西裝,精神抖擻、氣宇軒昂,他們或是低聲交流著行業動態,或是微笑著與新老朋友寒暄問候,這裡聚集了全球範圍內最頂尖的人才,每一個人都懷揣著對未來經濟發展的獨到見解和宏偉藍圖。
浩瀚資本此次派出了以林浩為首的精英團隊前來參會,成員包括羅伯特、本傑明以及江思琪,當4人踏入會場時,瞬間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之一,畢竟,浩瀚資本作為一顆正在崛起的新星,其一舉一動自然備受矚目。
按照會議流程,各機構的代表將依次登台發表演講,分享他們對於當下全球經濟形勢的看法及展望。浩瀚資本也要派代表上台發言的,這個代表就是林浩,原本林浩並不打算親自上台發言,但是由於他剛剛登上了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時代周刊》封麵,花旗方麵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強烈希望能由林浩本人親自登台亮相,麵對如此懇切的請求,林浩實在難以推辭,最終隻得硬著頭皮走上講台。
儘管浩瀚資本近年來發展態勢良好,但與那些久負盛名的老牌機構相比,如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富國銀行、黑石集團、美林證券以及曾經輝煌一時的雷曼兄弟公司等,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發言順序上,這些業界巨頭理所當然地被安排在了前麵。
林浩要一直到第2天才上台,整個峰會持續5天的時間,各項流程非常的多,每天上台發言的人數都是有限定的,除了除了上台發言,還有討論會,交流會等等。
第一天林浩隻是聽彆人的發言,觀點,基本沒有發聲,也參加了不少的交流會,討論會,還彆說真的學到不少的東西,不少人肚子裡麵還是有乾貨的。
第二天,輪到林浩上台發言,看著台上的林浩全球的金融機構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林浩這一年來實在是太耀眼了,去年浩瀚資本憑借伊拉克戰場在全球斬獲頗豐,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大部分機構都了解到了一定的內情,最少獲利500億美金。
還有去年下半年大舉進入房地產金融也獲利不少,這些都在金融圈裡麵傳開了,20歲就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讓無數人都對林浩非常的感興趣,想要聽聽這位天才對於全球經濟有什麼樣的觀點。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距離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7年時間,2000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已經過去4年,隨著這幾年的經濟複蘇,全球的經濟開始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拿美國房地產舉例。
從 2001 年 1 月到 2003 年 6 月將聯邦基金利率從 5.5% 逐步降至 1%,走低的利率直接導致抵押貸款利率大幅下降,借款成本隨之降低,使得更多人能夠負擔得起購房,無論是首次購房者,還是希望改善居住條件或進行投資的購房者,大量資金因此湧入房地產市場。
2002 年,次級貸款的發放額不到 2000 億美元,占所有抵押貸款的 7.4%,但到 20064年,次級貸款發放額激增至 4000 億美元,占抵押貸款總量的 23.5%。
這期間房地產市場資金規模應該是不斷擴大的。從經濟增長數據來看,2001 年美國的實際 gdp 增速僅為 1.0%,經濟增長疲軟且市場活力不足,到 2004 年,美國經濟開始展現出顯著的複蘇跡象,實際 gdp 增速躍升至 3.8%。強勁的經濟複蘇恢複了消費者信心,也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進而吸引更多資金投入房地產領域。
2004 年美國平均房價較 2003 年上漲 12.5%,2000 年到 2004年,美國一二手房交易量增長 38%,交易額增長 102%,名義房價指數累計上漲 66%,年均增速高達 10.6%。
美國的房地產現在空前繁榮,隻要有錢或者有房,進入房地產穩賺不賠,這完全體現了美國經濟的強勢增長,華爾街各大機構都推出了關於房地產的各種金融產品,但是在這空前繁榮的背後,恰恰孕育著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