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中玉闌兩地關係頗為複雜,在漫長的曆史河流中分分合合,有過平級,也有過玉闌行署統管兩地,甚至玉闌地區本身都分過兩個專區,東部光州西部申州,雖然條塊不同,但按時興的話說,能排到一起是有原因的,那個原因就是一樣的窮。
兩家搭夥過日子時,還勉強收支平衡,分開之後到現在,彼此發展都嚴重依賴財政補貼,以至於後來流行“豫東南塌陷區”的說法。
成功的原因是相似的,失敗則各有各的困難,距離省城太遠經濟發展輻射不到,地區內缺乏有利條件,隻能土裡刨食等等,可不管怎麼說,想要摘掉貧困的帽子,還是得想辦法,比如說外出打工,改種些經濟作物之類的。
人窮誌短,馬瘦毛長,出走的人多了,難免素質良莠不齊,做些難堪的事,以至於流行許多順口溜,一整個否定,叫人不得不感慨,都是縮影,地區是省的縮影,省是國的縮影。
吳金明屬於比較敢想辦法的那種,他心眼很活,前幾年青雲食品委托賴紹收購天中農產品,給他抓住機會,挑著擔子走入窮鄉僻壤,把散戶的農產聚到縣裡賣給賴紹,他本人能說會道,做事又勤懇,隻要跟賴紹的員工定好收購量,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隨著賴紹收購農產成為一個經年累月的招牌,每到水果豐收或者特產成熟,農戶往往三五成群自己去詢價運輸,沒有形成收購網絡和忠實客戶群的吳金明利潤大減,漸漸不太樂意跟後來者爭搶。
這種事本來就沒有技術含量,無非是靠著信息差和掌握的渠道,現在信息公開,賴紹農產跟收購站似的,有固定聯絡人和地址,舉凡腦子靈活的去縣裡打聽打聽都知道底細,他這橫插一杠子的活計,注定做不長久。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稍微攢了些本錢。
吳金明原本想種果樹,蔡酥梨、珍珠紅石榴、白雲仙桃、雷寨西瓜……天中的名牌水果不少,連青雲食品做果汁罐頭都喜歡來買,可見受歡迎程度,憑他跟賴紹農產負責人處的關係,不愁銷不出去。
但問題是果樹見效太慢,三五年掛果都是很尋常的事,技術難度還高,各種病蟲害和水肥管理不是莊稼人就一定懂的,即便賴紹農產給他介紹青雲農業,說是提供果苗、提供技術服務,都無法打消疑慮。
本錢少、風險低、利潤持續……青農職工大概也能分析出客戶畫像,事實上這並不稀奇,許多農戶都是一樣的風格,若說招麥客,一天多少錢帶頓午飯,來的都是五大三粗割麥好手,若是購買竹編草編,原材料不值錢,他們也樂意學一學試著乾一乾。
時間和精力不是視作成本的要素,需要花錢的工具才是。
於是,青農便推薦吳金明種菜,自然不能是純粹種菜,那樣經濟效益太低,跟同行拉不開差距,不符合青農樹立合作標杆的要求,最基礎也得是溫室大棚,即便吳金不舍得鋼管,也可以用竹木土坯,搭建較為古典的溫室,以供應冬春新鮮綠葉菜打出招牌。
可以說是一炮而紅,吳金明第一年就大賺一筆,許多人記住他,留他的聯係方式,叫他明年還來賣菜。
青雲農業不騙人,費用公道,種子優良,技術紮實等等印象給吳金明留下深刻好感,因此他率先用了田黃麥種,作為一種回報,而青雲投桃報李,以溢出市場的價格收購麥子,雙方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就結果而言,似有皆大歡喜之意,可論過程,格外艱難。
傳統農耕喜歡自己留種,主糧也好,經濟作物也罷,甚至菜園的蔬菜,都不舍得去購買種子,打破陳規陋習,讓吳金明這樣的人認識到,科技農業帶來的強力效果足夠抹平成本,增大效益,絕非易事。
很多農戶沒有耐心缺乏膽魄,一看到不好就容易退縮,青雲不僅要讓利,還得展現強有力的靠山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