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二姐的誥命之路》轉載請注明來源:思兔閱讀sto.ist
“公子,您瞧,這救濟院若有什麼不滿意的我即刻去改。”管事立馬補救道。
“你不是覺得這救濟院在你的帶領之下萬無一失嗎?”趙和冷哼一聲道,“而且我當初說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救濟,結果到你這兒就是直接變成隻要男子,甚至連孩童都不放過。”
“是我的錯,公子可以不要讓我走人嗎?我一家老小都指著我靠這個掙錢。”管事賣慘道。
“失去的婦人不會再回來,你也在其中掙得不少,也夠了,就這樣吧,我等會會安排一個新的人來頂替你。”趙和看著破破舊舊的救濟院,轉身離去。
管事頹敗地看著趙和的背影,知道一旦主子做出了決定,就不可能再改變了。
……
趙和漫無目的地走在路上,不知道到底應不應該回到京城中。
走的時間久了,趙和有些詫異,按理來說,北方的流民到了綏寧城內,這街上應該是有很多的流民,可是這走了這麼久,路上的流民竟然沒有幾個。
若是在往日,按照綏寧城的能力,流民定不可能很快就得到安置,街上會有不少的流民亂串,甚至會看到不少的婦孺被青樓或者大戶人家買走,也有一小部分的男子會主動賣身當苦力。
當初建造救濟院的時候,也是受到莫姑姑的影響,她常常在自己耳邊提起婦人在這世道上有多難,是以救濟院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救濟,這般婦人便可得到較好的保障了。
趙和想得正出神,走到了靠近城門的地方,城門外正是流民的臨時安置場所。
“各位百姓家中若是有婦人和孩童的,可以了解一下慈幼院。”一位婦人的聲音在城外的臨時安置所響起,傳到了趙和的耳中。
“你們慈幼院隻收婦人和孩童?一個男子都不收嗎?”
婦人又道:“咱們這慈幼院也開了好幾日了,你們大家應該都知道,咱們慈幼院卻是隻收小孩和婦人,婦人也都是順帶的,因為小孩總是需要人去照顧的,所以才收小孩。”
一位流民不屑道:“說是慈幼院,但是又要婦人,誰知道你們的慈幼院是不是真的和明麵上說的一樣,說不定和那個青樓有什麼區彆,指不定你們慈幼院收小孩隻是為了掩人口目。”
“就是啊!而且她們還會給我們些銀子,說要我們五年不能聯係妻兒,這和青樓有什麼差彆,說是五年,五年後我們還認不認識都還不知道呢!”
“就是,就是,這綏寧城還有一個救濟院,那裡是隻收男子和孩童,我們去那裡也不錯啊,總比求著去這醃臢地要強。”
“若說是青樓,不收我們也說得通了。”
眾男子紛紛起哄,期間也有不少的婦人附和。
趙和被這鬨劇吸引著走了過去,走到方才最開始說話的那位婦人一旁,
婦人聽到這些傳聞,臉色十分沉悶,怒目盯著眼前的這些流民,胸脯上上下下地起伏著,待平靜之後扭頭朝一旁的小姑娘道:“我還沒有想到,我們已經按小姐吩咐的說法去收養孩童和婦人,還能被這些流民潑臟水。”
“而且,咱們這慈幼院明麵上說的是慈幼院,其實主要是想救助那些被迫賣身為妓的女子,孩童也隻是順帶一起救濟罷了,畢竟這麼小的孩子交給那些不靠譜的男子,著實令人擔憂。”
趙和聽到這兒,有些詫異,便插話道:“聽聞你們這慈幼院救濟的大都是女子?”
婦人扭頭看向趙和,見是如此貴氣的公子,而非流民,語氣中少了些怒氣道:“是,這是咱們慈幼院的主子的英明決策。”
“我可以去瞧瞧嗎?”
婦人仔仔細細地打量一番趙和,問道:“你不會做壞事吧?”
說罷,又自問自答道:“想來也是不會的,如此貴氣的公子怎麼會去破壞一個小小的慈幼院呢。你等著,我晚些時候就把你帶過去。”
說罷,又朝流民處走去,不斷地宣傳著自己的慈幼院,良久,婦人帶著幾個婦孺走了過來。
“公子,咱們的慈幼院就在這不遠處,還勞煩你多走幾步路。”
說著就轉身往城門內走去,婦孺怯生生地跟著那婦人,趙和也跟在後頭。
一位小女娃一直盯著趙和看,似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氣後,問道:“哥哥,你也是去慈幼院的嗎?”
趙和聽到這話愣了愣,低下頭看那隻到他膝蓋的小女娃,臉上臟臟的,眼角好似還有淚痕,溫聲道:“我是去慈幼院,但不是住在那裡,隻是去看看這是什麼樣的。”
“哦~”小女娃奶聲奶氣道,“哥哥你長得真好看,和我們都不一樣。”
趙和笑了笑,道:“你是為什麼會來到這慈幼院?”
“我是跟著娘親來的,我們這一路上都沒有吃飽,娘親說去到慈幼院就可以吃飽了,為此還和爹爹吵了一架,爹爹還打了娘親,但是娘堅持要帶我們走。”
一旁的婦人聽到小女娃說出這些話,立馬捂住小女娃的嘴巴,道:“不許再說了,不好意思,公子,讓家醜擾了你的耳。”
“無礙,我想知道這綏寧城雖然不能立刻為你們安排住所,但是最基本的吃食應該是能夠吃飽的吧?怎麼方才她說的是吃不飽呢?”
婦人看了看四周,見沒有什麼官衙的人之後才道:“綏寧城的那位知州自然是好的,說是要給我們吃飽,但是啊,這大官自然是事務繁多,哪有空管咱們啊。”
“那都是底下的小哈嘍管我們,那他們也想從中撈一筆啊,就每次煮粥的時候隻給我們一些粥水,剩下的厚粥都自己帶回家,還威脅我們不能說出去,否則以後有我們好看的。”
“那你們不會反抗嗎?”趙和問道。
話音剛落,他們就走到了慈幼院的門口。
慈幼院不同於趙和的救濟院,木門雖然能看出有些年份,但是仍舊是十分完好,推開門,裡麵的物品擺放得十分整齊,先行進去的婦孺在勞作,走進去一看,學習技術的地方竟是在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