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簡烜安排了各個主力師去乾活,控製順天府城內的趨勢,驅趕押送城內居民出城。
自己也回到了南海子的行宮,再次考慮和評估當前的局勢。
現在中原地區已經全部收複,繼續收複山西和陝西地區,應該也隻是時間問題了。
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首先是深入整合和控製自己收複的“大明故土”,也就是傳統的的北方農業區。
按照神洲曆史上的經驗,要完成這個非常典型的傳統任務,有兩條可以照抄的標準答案。
第一條是打掉原有的中上層大地主,奪取他們曾經擁有的大量土地,讓君主和朝廷直接掌控足夠多的土地。
再將土地分地給無地的農民,鼓勵農民自行開荒,創造足夠多的自耕農。
自耕農是農業時代最穩定的群體,也是最容易管理的群體,是傳統神州帝國的社會基礎。
第二條是通過科舉考試,招納剩餘的中低層地主做官,將他們吸納進統治集團。
避免他們對抗朝廷,同時獲得協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人手。
但是,以前剛剛建立起來的王朝,通常經曆了大規模的長期戰爭,消耗掉了大量的中原人口,土地出現了大規模拋荒。
自耕農能夠獲得相對較多的土地,也就有了相對較高的抗風險能力,不容易再次失去土地。
現在的情況是,吳國強殺了強盛狀態下的清國。
還是速戰速決的打法,中原的戰鬥隻持續了半年左右,中原人口基本沒有損失。
前幾年的天災稍微消耗掉了一部分人口,但是整個中原地區的總人口仍然非常多,也沒有出現大規模拋荒現象。
這種情況下,想要創造自耕農,相當於在盛世均田。
每個自耕農獲得的土地很少,抵禦風險的能力也會非常低,很容易再次失去土地。
不過自己作為澳洲的國王、美利堅的國王、荷蘭的國王、東非和北非諸邦的統治者,擁有大量待開發的海外土地。
與此同時,大明已經開始進入工業時代,吳國更是非常純粹的工業國。
現在納入自己統治範圍的北方,未來必須要麵對工業社會的直接衝擊,也不可能繼續保持農業社會的狀態。
所以曾經的那些傳統標準答案已經不適合現在了。
必須考慮工業時代的環境,考慮資本主義時代的情況,考慮海外殖民開荒的情況。
朱簡烜不準備分地,不準備大規模創造自耕農,反而準備繼續推動土地集中。
北方大平原的旱田非常適合建設大規模農場,遠比南方零碎的水田更適合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化的農場。
而將有足夠規模的土地集中耕種,又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
以前因為中原人口的太過密集,關鍵是沒有工業來吸納多餘的勞動人口,隻能在農業上搞精耕細作,儘可能的提高單產量。
現在有了海外的待開墾荒地,加上後續工業化持續吸納人口,可以開始嘗試搞大農場了。
首先,對於從清國八旗貴族和高級官員手中奪取的土地,現在已經全部列為“王有”,未來也禁止對外出售和交易。
未來將持續招募一定數量的佃農,組建屯田衛所,集中耕種這些王有土地。
屯田衛所的兩成收益上交給朝廷,三成收益分給衛所的所有居民。
五成收益用於衛所日常開銷,包括發放衛所管理人員俸祿、修建糧倉和水渠、購買公用工器具、組建食堂和學校。
衛所在農忙時免費集中供應一日三餐,農閒時集中免費教導衛所孩童讀書識字,組織衛所居民集中修建房屋。
衛所居民分到的三成收益看著不多,但他們隻需要應付農閒時的吃穿用,不需要購置農具、種子、耕牛、房屋。
所以衛所居民本人實際可以使用的收入,實際上很可能會比普通自耕農和佃戶更高。
同時成立一個“北方農業公司”,管理和監督中原地區的民間土地交易。
未來中原地區的所有土地交易,都必須在北方農業公司的監控下進行。
所有土地的交易契約上,都必須有北方農業公司的印章,否則朝廷不認可也不保護。
北方農業公司作為朝廷機構,擁有所有土地的優先購買權。
所有民間土地交易協議簽署之前,都要書麵詢問北方農業公司是否有意收購。
北方農業公司明確拒絕後,才能繼續交易給其他人。
北方農業公司的作用,是利用其朝廷機構的特權,主動乾涉北方民間的土地兼並。
通過相對溫和的手段,將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使用,同時避免土地在民間過度集中,進而影響朝廷的權威和穩定。
北方農業公司集中起來的土地,將采用資本主義農場的形式經營。
雇傭自由農民來農場乾活,提供農具和上工時的午飯,農民的其他情況一概不管。
農場的三成收益上交朝廷,三成收益用於農場管理,四成收益發給來乾活的農民。
相比普通佃農,農場的農民不需要操心農具和種子問題,實際可支配收入應該也不會比普通佃農低。
再成立一個吳國移民公司,負責吳國自身管轄範圍內的官方移民行動。
組建山東、遼東、海參崴、廟街、蝦夷等地,走北太平洋前往北美西海岸的固定蒸汽帆船航線。
組織前往澳洲、東非、北非等地的固定航線,往返一趟應該都能控製在三個月以內。
將中原地區的多餘的人口,主要是失業的無地農民,送到北美、澳洲、東非等地區去開荒。
吳國在深入整合和控製北方農業區的同時,另一個大問題是對原清國所屬的其他地區的接收和管理。
遼東地區、北美地區應該也都能夠和平接收。
安排駐軍鎮守、組建衛所殖民後,就能比較穩固的控製了。
當地本來就有大量的漢人移民,乾隆的命令在當地的效果也比較好。
乾隆投降的降表送到,絕大部分滿漢官員應該都會認命,不會再跟大明拚命了。
就算是少部分不願意服從的,麵對吳國主力師和數萬其他衛所的輔兵,也很快就會被打散的。
遼東屬於大明的傳統疆域,收複遼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需要專門的理由。
特彆是南部地區的農耕區,收複就能直接產生收益,能直接使用中原傳統製度來管理。
清國美洲大營所在的地方,就是後世的西雅圖到溫哥華這片地區,也都是適合農業開發的地方。
清國這些年已經開發的很不錯了,直接占領下來也會有類似的效果。
但是剩下的地方想要控製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像北方的草原地帶,草原以北的林海地區,遼東北部和東部的山林沼澤地區,還有前世的東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這些地方。
要求當地的首領投降應該比較簡單,但是朝廷想要直接控製會非常的困難。
對於大明人而言,草原上已經是苦寒之地了,草原以北的林海雪原,根本就不是人類生活的地方。
讓大明人去這種地方當官,他們很可能會直接辭職不乾。
如果隻看財政的話,除非完全放任不管,或者隻要名義上的臣服,才不至於直接虧錢。
就算是用羈縻統治的方式,想要控製的稍微牢固一點,就需要貼錢。
想要安排流官管轄的話,那更要持續性的純虧錢。
不隻是大明會賠錢,清朝統治草原、西北、雪域等地方的時候,也基本上都是賠錢的。
哪怕清朝並沒有在這些地方設置流官。
曆史上的大清朝,派兵去這些地方打仗的時候,基本都是要自帶乾糧的。
當地統治者基本供應不了什麼東西,還等著皇帝的賞賜。
曆史上的清朝,是用江南的充沛賦稅,強行維持著對這些地方的統治。
清朝的統治集團是八旗,與江南的士紳集團是相互獨立的,八旗可以通過武力壓製江南,強行實現這種財政補貼。
即便如此,到了清朝後期,八旗朝廷內部,也不太支持搞這種補貼了。
在原有的曆史上,外東北、外西北的很多地方,實際上已經被清廷自己放棄,被俄國事實上占領了。
後來的條約其實是讓清廷正式承認這些地方歸俄國所有。
俄國倒是能夠在這些地方獲得利潤,俄國有持續開拓和控製這些地方的動力。
在工業時代以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毛皮貿易收入,曾經占到沙俄總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以上。
這對於沙俄而言是一筆很難放棄的收益。
這個世界的清國沒有江南,也搞起了毛皮貿易,才有動力爬到北美。
但是毛皮貿易的收益,對於大明而言就是九牛一毛了,根本就不足以彌平直轄的成本。
曆史上的大明朝中後期,統治集團就是中原和江南的士紳集團,他們本來就不可能允許朝廷補貼草原。
但是如果不控製這些地方,他們窮瘋了的情況下,又會用自己的爛命南下搶錢。
這屬於長遠未來的風險,很難被當時的士紳集團理解。
就算是現在的大明朝也很難辦。
江南的大明工商群體,雖然整天喊的是北伐中原,喊著要收複故土舊都。
他們的目的也就是他們說出來的這些。
就是南直隸、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這幾個地方,最多再加上遼東地區。
至於草原和漠北,以及遼東以北的山林沼澤,他們也都沒有什麼興趣,他們也不會出錢支持征服這些地方。
不過,他們畢竟是工商業群體了,不再是純粹耕讀傳家的士紳集團了。
當地隻要有利可圖,他們也會支持去占領。
比如說某地發現了礦藏。
雖然他們的態度與朱簡烜的關係不大。
吳國目前基本上是計劃經濟狀態,基本不受民間工商業群體的影響。
以自己在吳國的權威,也可以強行要求吳國軍隊服從自己的命令,無條件的去占領任何地方。
但是這種強製政令執行之後,如果未來不能獲得切實的好處,就有可能損害自己的威信,可能會被人私下抨擊。
塑造權力的關鍵邏輯,是讓屬下發自內心的相信,遵從自己的命令,能夠抵禦風險或者得到好處。
自己下令占領一個地方的時候,最好是短期內就能從這個地方得到收益。
最起碼要能夠讓人相信,這些地方在未來有潛在的收益。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尋找礦產。
讓自己的臣民都理所當然的相信,所有的不毛之地下麵,都可能蘊藏著未知的礦產。
其實這也就自己希望直接掌控更多土地的原因。
自己可以根據前世的經驗,迅速開發一些不毛之地的礦藏,讓大明人形成“土地就是礦產就是財富”的認知。
比如鄂爾多斯和河套地區的大煤礦,還有內外蒙古交界處的大型含金銅礦。
與此同時,吳國自身的發展,也需要考慮投資收益。
朱簡烜也要積累儘可能多的社會資產,儘可能的提高自己對國家的控製力,提高自己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力。
繼續提升自己在整個社會上的威望。
所以朱簡烜對這些地區的管理思路也就出來了。
暫時隻要求這些地方向自己稱臣,允許這些地方保持高度自治狀態。
在這些地方選擇和勘探適合開礦的地方,在己方的核心地區大力發展鋼鐵工業。
從核心地區和港口開始修建鐵路,與內陸的選定的礦場連接起來,然後開始開發這些礦場。
在鐵路沿線位置合適的地方修建堡壘,以鐵路和堡壘為基礎控製周圍的蠻荒之地。
以點控線,以線控麵。
以內陸資源作為驅動力,逐步將這些化外之地納入府、縣管轄。
有了栓動步槍和後裝線膛炮,再有鐵路作為後勤補給線,這些化外之地的蠻族就算想要拚命,那也隻能送命了。
朱簡烜準備設立一個“北方工業公司”,負責北方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工業建設。
想要儘快完成工業化,還是要搞計劃經濟,靠市場經濟太慢了。
首先開發北直隸東部的開平、灤州地區的煤礦,遷安地區的鐵礦,在永平府盧龍縣附近建設鋼鐵工業中心。
開發鞍山、本溪、撫順等地的煤炭和鋼鐵,在沈陽或者鞍山地區建設鋼鐵工業中心。
用鐵路將兩個鋼鐵工業中心連接起來,同時也將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從陸地上連接起來,加強對遼東的控製。
再以這條鐵路為向南繼續延伸,連接應天府到蚌埠集的現有鐵路。
修建連接西安、洛陽、開封、徐州、海州的鐵路,修建連接旅順口、鞍山、沈陽、鶴崗、廟街、海參崴的鐵路。
在旅順口、天津、灤州等沿海地區選擇合適地方建設大型造船廠。
修建通往綏遠(呼和浩特)與河套地區地區的鐵路,並在這裡從南向北穿過內外蒙古,順便連接北海,也就是貝加爾湖。
開發這條鐵路沿線的鄂爾多斯的煤礦、包頭的鐵礦和稀土礦、外蒙古地區的奧尤陶勒蓋金銅礦及以北的多個銅礦和金銀礦、最後是外蒙以北的赤塔地區的金礦。
外蒙古地區的煤礦可以說是是隨處可見,而且絕大部分都是露天礦場,這條鐵路線的周圍也有很多。
但是神洲北方地區並不缺煤炭,外蒙古內陸的煤炭短期內沒有運出來的價值,簡單采掘一兩處供給駐守人員使用就足夠了。
能夠驅動大明或者吳國立刻向北國開拓的,就是金、銀、銅這些高價值礦產,也都是神洲本土缺乏的礦產。
有了這條鐵路,沿途修建一批堡壘,就能將整個草原整體分為東西兩部分,也能基本控製草原北方的雪原地帶了。
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將鐵路向西延伸到西域乃至中亞,就可以開始西征了。
傳統觀念上的西域和雪域必須全部收回。
與此同時,順國必須公開正式承認其大明順王的身份,順國君主不得再在其國內繼續使用皇帝字號,不能再單純在與大明交流時口頭稱順王。
順國必須對大明開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