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百年大計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
此地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八百裡浩瀚煙波,名勝繁多,文人騷客途經此地,無不臨湖登樓,賦詩吟詠,留下許多不朽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那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時已是95年12月的最後一天了。
八百裡洞庭湖水的盛漲,雖然沒有八月的熱烈澎湃,但張雲起抵達這裡時,在紛飛的大雪中,看見的雄壯景象未必就比千年前的唐代大詩人孟浩然所描繪的差,汪洋浩闊,蒼茫無際,水天含混,融為一體,滋潤著廣遼的瀟湘大地。
他是上午九點到的。
第一站就是洞庭錢糧湖垸。
隊伍格外龐大,除了省裡麵和地方上的領導,還有湘南水利服務中心,農業銀行湘南分行以及工大、湘南農大等多位領導專家。
胡憲峋背著手走在前頭,一大堆專家學者圍著他打轉轉。
張雲起跟在後頭,除了劉民生和農分行行長王明輝,在場應該沒有認識他的,要不是胡憲峋偶爾會和他聊上兩句,大概率把他這麼一號小年輕歸類為保衛人員了。
說起來,張雲起記得上次來洞庭湖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這時的洞庭還有些許原汁原味的意境,千裡煙波浩渺,在大雪當中蒼茫無際,時有大浪湧起,仿佛在雲海間翻騰,隻是相較於眼前的詩情畫意,張雲起心裡想的是這幅景象背後意味著什麼,胡憲峋在95年的最後一天來這裡調研的深刻意味是什麼。
張雲起來之前是特地了解過的。
他知道,洞庭湖作為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是名副其實的長江之腎,生態濕地,也是湘南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糧油、水產和養殖基地。湘南地區能夠連續四十多年水稻產糧位列全國第一,洞庭湖居功至偉。
然而,長期以來,由於經濟發展中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致使長江中上遊、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湖區泥沙大量淤積,蓄洪和瀉洪能力減弱,湖床和水位不斷抬升,湖麵麵積急劇減少,一百七十年來,洞庭湖已經從1825年的6000平方公裡萎縮到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裡,截止至1995年的最後一天,洞庭湖的水麵麵積已經下降至2625公裡!
在79年的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財富的不斷密集,洞庭地區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開發也進去了加速階段,但也破壞了自然環境,水土流失嚴重,各類水患頻發,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大,初步估計,洞庭地區每年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超過了150億!這可是1995年150億,甚至遠遠超過了近年來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的江川這一個地級市的國民生產總值,極為誇張,嚴重影響了湘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
根治水患,推動農漁業集約化現代化,恢複濕地生態功能,實現洞庭湖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今年年中的時候,胡憲峋陪同朱副總考察洞庭時,副總就明確指出:“洞庭湖的發展要有一個長遠規劃,首先就是洞庭湖的水麵要恢複到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裡。其次要在沿湖以外的地方規劃幾個城市,把基礎設施逐步建設好,然後一年一年把人往裡搬。圍著湖的幾個大城市,將來就是旅遊城市。”
至此,洞庭湖項目規劃辦公室成立。
代號4350工程!
即通過移民建鎮產業規劃,移民新建城鎮規劃,洞庭湖區三大城市以及新建城鎮的生態規劃,交通規劃與防洪規劃等等,推動二十多個堤垸百萬之眾的農民老百姓分批次搬遷,退田還湖,平垸行洪,遷移建鎮,讓洞庭湖恢複至1949年前4350平方公裡以上的湖麵,從而再次成為全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這必然是一個需要舉全省之力,耗費數十年之功的浩瀚工程!
然而,這麼大的工程,錢從哪裡來?
這是張雲起跟著隊伍考察洞庭湖的一路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沒有專家們在水利和城鎮規劃等方麵的專業,獻言獻策,也沒有其他陪同人員能夠有幸參與這項百年大計的心潮澎湃,給胡憲峋吹耳邊風。
他隻是清楚的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問題都是錢的問題。胡憲峋能把他叫上,大概率就是希望他在這方麵能夠有不一樣的思路和辦法。和能跟著十全老人吃香喝辣那麼多年而屹立不倒,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千裡煙波的錢糧湖垸考察完後,一行人又去了共雙茶垸。
下午直接開會。
地點在嶽陽的福園賓館。
張雲起坐在下席,議程當中也沒有他發言的安排,這讓他輕鬆了許多,他才剛剛接觸這個項目,很多具體的事情還不太了解,拿著筆邊聽邊記,比高三上課的時候還認真。
工程這麼大,會議內容自然很多,也分了一大堆的項目規劃組,項目規劃組的負責人挨個向胡憲峋做彙報,包括洪澇區保障性安居工程、定製化綜合保險,以及財政支持與遷建補償標準、搬遷城鎮規劃、交通規劃、防洪工程與產業幫扶、就業保障、金融工具與土地資產資源開發利用等等。會議過了大半,張雲起已經學到很多理念和想法。
隻是這個時候胡憲峋忽然望向了他,旁邊的大秘劉民生很懂味,立馬開口請他發言。
張雲起怔了怔,反應很快,立時接話說道:“各位領導好,我是聯盛集團的創始人張雲起,非常榮幸參加這次的會議和參與4350工程,但是我對這個大型重點工程的了解還不夠透徹,隻能在這裡說幾點不成熟的意見供各位領導和專家參考。”
講道這裡的時候,張雲起攤開筆記本,他心裡對這個工程已經有了一個初步想法,當然這個工程太大了,他隻是針對他熟悉的那塊領域,直接說道:“剛才認真聽了各位領導和專家們的發言,我初步了解到4350工程一期蓄洪工程建設規劃的主要是錢糧湖垸等洪澇區居民遷建,需要安置44.75萬人,除掉堤垸處退田還湖的土地以外,洪澇安全區外還有耕地等土地資源約54萬畝,我認為這些資源是非常寶貴的,而目前這些土地資源屬於村集體土地,全部都是細碎化、分散化家庭作坊式農業經營模式,土地溢價不高,經營效率較低,基於此,如果我們相關單位能夠設立一家洞庭湖資管公司,通過清理複墾、流轉、運營以及金融賦能來盤活與高效利用54萬畝洪澇區土地資源,我認為一定可以籌措巨量資金,用於居民遷後安置和促進地方上的農業產業發展。”
張雲起的這番話引起了在場專家領導們的注意,不僅是張雲起,腦子稍微正常的人都知道這個項目最大的難題就是資金,如果純靠財政撥款那是絕不現實的,充分利用洞庭湖的資源稟賦籌措部分資金,這是專家領導們的共識,但具體怎麼盤活利用卻是擋在眼前的老大難問題,這時見張雲起說的如此篤定,不免有些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