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三國:我不是曹睿 > 第58章 誓師出征

第58章 誓師出征(1 / 1)

推荐阅读:

“大魏皇帝告六軍將士!”

曹睿知曉士卒們並不會聽到此篇檄文,但他們的將軍、他們的首領可以聽到,大魏的臣子們可以聽到,上天可以聽到,史書可以聽到。

徐庶朗聲誦讀道:“朕聞天道昭昭,逆順有常。公孫淵者,遼東梟獍也。昔其祖度,趁漢室陵遲,竊據邊陲;其父康,偽受印綬,陰蓄豺心。至淵豎子,囚叔奪位,屠戮臣民,此禽獸弗為之事,竟敢施於華夏!”

“朕觀遼東輿圖,漢四郡故地也。漢武置玄菟以鎮東夷,設樂浪而撫邊民,使之久為華夏之地。今公孫氏據之三世,使冠帶之地淪為腥膻,詩書之民墮作囚隸。每念及此,朕心如沸鼎。”

“昔武皇帝旌麾北指,柳城授首;文皇帝黃鉞東指,襄平震怖。今朕承累世之威,秉昊天之意,親率虎賁六萬,討賊平逆。”

“朕與六軍約定:斬將搴旗者,賞不逾刻;逡巡畏戰者,誅不過辰。當使天下知曉:魏甲所向,冰河開塞;大纛所指,峻山移位。”

“各礪戈矛,共討逆賊!”

徐庶誦讀之時,天空中不知為何出現了幾隻大鷹,竟繞著高台上的黑紅色的大魏旗幟盤旋了數圈。

曹睿全身著金甲,迎著朝陽拔出腰間長劍,斜斜指向東麵遼東的方向。日光仿佛一層薄幕籠在了曹睿身上,奪目之狀讓人不敢直視。

徐庶誦罷轉身向北,朝著皇帝的方向拜倒。其餘司馬懿、滿寵之下眾臣,以及此處原野上五萬六千軍卒,悉數站在原地口稱萬歲。

聲音響徹曠野,將高台上盤旋的大鷹悉數驚走。

誓師過後,大軍即刻兵分兩路,劉曄統轄北路八千輕騎出盧龍塞向北,曹睿親領餘下四萬八千大軍向東而行。

四月底和五月的遼西並不多雨,大軍東行的準備也已充足,以每日五十裡的速度勻速東行,十一日後到達碣石。

此時已是五月三日下午了。

碣石古已有名,但卻非一處固定所指之處。

《尚書·禹貢》記載‘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秦始皇三十二年之時,曾東巡碣石並刻石銘記。後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碣石為“特立之石”,並說“東海有碣石”。

而曹操昔日所登之碣石,遠在孤竹城以東兩百裡的地方。大魏軍中自有記載,因而曹睿也輕易尋到了這個‘故地’。

夙來喜文的皇帝到了此處,自然是要尋訪古跡談論詩文的。

司馬懿、滿寵、三名侍中、三名散騎、軍中幾名重將,以及鮮卑的軻比能、步度根和匈奴左部帥劉豹,悉數被喚到了此地一同訪古。

軻比能等人當然知曉漢人文士的習慣。雖然自己不甚懂得詩文,但已經行軍走了這麼遠,自己又沒親眼見過大海,亦是欣然應下。

當然,也不由得他不應。

碣石本是海邊一處矮山頂部平坦的大石,近二十人站在上麵倒也不顯得擁擠。

海天在視野儘頭熔成一片鉛灰,浪脊上浮動著細碎的銀鱗,漸漸西下的日頭在雲層夾縫間漏下光斑,斜斜照在眾人臉上。

浪頭不斷撞擊海邊的岩壁與礁石,迸濺起丈許高的水霧,不斷的發出拍打與破碎的聲音。碣石山臨海一麵的峭壁如巨斧劈就,岩體遍布突起與孔洞。鹹濕的海風穿過其間,發出如怨如慕的低沉嗚咽。

曹睿感慨道:“文以載道、詩以言誌。朕今日到了此處觀臨盛景,方才知曉武帝當年心中豪邁之情。”

“諸卿,”曹睿側臉看向左右隨著的一眾臣子:“建安十二年武帝征烏桓而過此地,作《觀滄海》一詩永為銘念。”

曹睿臉上笑意盈盈:“誰能為朕誦讀此詩?朕以十匹絹來賞賜。”

區區十匹絹,對大魏重臣們來說並不算什麼,誰的家中也不會差這點東西。但今日皇帝心情不錯,征程之中也難得有這些調劑,是以眾人紛紛舉手響應。

太和元年年底,崇文觀在發布《武帝文集》之前,就已經編好了《武帝詩選》。

武帝曹操的詩嘛,這是大魏最大的政治正確,洛陽官員人手一冊,誰又能真不會背呢?《觀滄海》作為武帝氣勢雄渾的名篇代表,更是眾人皆知。

曹睿卻看到了一個意外的人影。“劉豹是吧?”曹睿嘴角揚起指著這位四旬左右的匈奴左部帥:“你竟會背誦此詩?”

劉豹本來站在眾人之後,見皇帝點到了他的名字,身前遮擋著的眾人紛紛讓開,滿寵更是扯著劉豹的袖子,將他帶到了眾人前列。

“稟陛下,”劉豹恭敬施了一禮:“臣家在太原郡,從並州秦使君處得了《武帝詩選》,日日朗讀背誦,因而可以背出。”

曹睿輕輕頷首,劉豹既然自誇,那就當然是能背出來的,總不會搞出欺君這種大動作出來。

“軻比能、步度根,你們二人會背麼?”

軻比能慚愧拱手稱歉,步度根也是連連搖頭。

曹睿語氣故作感慨:“你們看看人家劉豹,以劉為姓還如此有文才,屬實與你們不同。”

“你們二人多學著些,回軍之後,朕也給你們部族中多派幾名教學的儒生。”

兩人拱手謝恩,一時真有些困惑住了。皇帝真當自己是尋常臣子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劉豹高聲誦完了這首《觀滄海》,曹睿也不食言,令滿寵稍後賞賜絹帛,碣石之上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

曹睿看向遠方海天的交界線,輕歎一聲:“此番出征,雍丘王未能隨行,真乃朕一大憾事也!若他二十年後再來此地,說不得還能寫出一二名篇來。”

皇帝話裡有話,這種風雅論文的場合,司馬懿也樂得做個捧著皇帝的‘佞臣’:“莫非陛下思及雍丘王的哪篇文章了嗎?”

“朕想起了兩篇。”曹睿微笑點頭:“一是雍丘王的《白馬篇》,另一則是先帝的《燕歌行》。”

司馬懿心思流轉,卻仍不知皇帝是單純談論文章,還是有什麼其他的政治隱喻,因而隻得拱手言道:“陛下所說兩篇皆是好文。”

“的確好文。”曹睿道:“諸卿可知這兩篇都是何時所作?”

司馬懿腦子轉了幾下:“先帝《燕歌行》作於建安十二年,彼時先帝正在鄴城留守。”

曹睿又問:“武帝《觀滄海》呢?”

司馬懿愣了一愣:“也是建安十二年,作於北征烏桓回軍途中。”

曹睿淡淡問道:“雍丘王《白馬篇》呢?”

司馬懿對於曹操與曹丕的研究精深,對於曹植的詩作卻並不特彆熟稔。

但此處終是有知曉之人。

一旁站著的盧毓輕聲說道:“建安十二年雍丘王從武帝征烏桓,亦是作於同一年。”

司馬懿微不可查的倒吸了一口氣。

大魏立國不過十年,曹操、曹丕是在場幾乎所有人曾效力過的君王,而非什麼遠在天邊的曆史人物。

任何關於這三個人的言語,隻要是出於皇帝口中,都是要認真對待的。

皇帝提及二人與雍丘王,三首詩篇還都是作於建安十二年。就在這一年,武帝曹操征烏桓凱旋而還。

如今陛下亦是在征遼東途中……

三首詩篇都是在建安十二年所做,再傻之人也不會以為皇帝是在單純談論文章了。本章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