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隻是對付德國、英國或許用不上航母,畢竟與德國接壤,拉芒什海峽最窄處不過34公裡。
夏爾隻需要專注於增加戰鬥機和轟炸機的航程,並保證戰鬥機的先進性將製空權牢牢的抓在手裡就行了。
但此時夏爾的目標是世界第一強國,是“超級大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解決全球糾紛的“世界警察”,沒有航母肯定不行。
阿爾及利亞或埃及有點什麼事,法蘭西開著戰列艦去威懾?
戰列艦艦炮的射程不過幾十公裡,假想敵隻要避開這距離就在危險之外,最終還是需要步兵登陸進而引發一場戰爭才能將對方打服。
很明顯,這是高成本、高投入、高傷亡,效果卻極為有限。
航母就不一樣了,它隻要往對方附近海域一擺,艦載機航程幾百公裡基本能覆蓋全境,想打哪打哪想炸哪炸哪,不費一兵一卒就能給對方以強大的心理壓力。
(注:威懾力最強的其實是航母,即便到了有核武器的現代也不例外。航母有一個開到對方家門口再逐步提升戰備等級進行壓迫的過程,是最佳的威懾裝備,而核武器隻能在“發射”與“不發射”之間選擇且相當敏感,因此隻能作為最後一道手段。)
夏爾一度想讓法蘭西緊跟英美的步伐進入航母時代,但無奈條件不足:
布雷斯特造船廠在前海軍部長的“偏心”政策下基本被廢,直到夏爾給出了新的造艦計劃才得以重生。
剛到手的土倫造船廠雖然維持著造艦能力但同樣處於混亂和半停滯狀態。
(上圖為法國第一艘航母“貝阿恩”號,它是由一戰時期已開工但未完成的“諾曼底級”戰列艦改裝而來,該級戰列艦一共5艘,1920年全部被拆解出售,隻有最後一艘“貝阿恩”號被改裝成航母,1927年完成)
蓋普拉特中將給夏爾發來了土倫造船廠大致情況:
船廠工人被征召入伍,技術人員嚴重缺失,造艦人才被大量解雇而流失,戰列艦業已完成的艦炮被陸軍或其它軍艦征用,煤炭、鋼材因優先供給陸軍嚴重不足等等。
蓋普拉特中將給出悲觀的結論:“如果需要重新啟動5艘戰列艦的建造可能會有極大的困難,若要續建,整個工程都必須重新規劃,還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和資源投入。”
夏爾卻覺得這沒什麼問題。
艦炮被其它單位征用或許是好事,航母本身就不需要艦炮。
如果能把這5艘未完工的戰列艦都改成航母,再加上艦載機的發展,英國這世界第一強海軍的名號很可能將就此易主。
心裡是這麼想,表麵上卻裝作無所謂。
“這隻是一個備選方案,大臣閣下。”夏爾為難地說:“誰也不確定它是否可行,你打算用‘不確定’換取法蘭西的投入?我覺得我無法說服議會!”
議會是最好的擋箭牌,尤其是反對派。
“不,中將。”軍需大臣極儘誇大航母的作用,哪怕他還確定它們能實現:“想想吧,它相當於一個海上機場,而且是移動的,它可以帶著戰鬥機和轟炸機投入到任何一點作戰,隻要那裡有海洋。”
“問題是。”夏爾聳聳肩:“我為什麼不自行研發?”
軍需大臣一愣。
是的,夏爾是軍事天才,他研發的裝備多到數都數不過來了,每一樣都是驚世之作。
夏爾為什麼不自行研發?
他為什麼需要英國航母?
我需要一個理由……
“數據,中將。”軍需大臣手指在虛空中一點:
“我們研發過程中進行了大量試飛試驗並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數據。”
“這能給你的研發節省很多時間,甚至會走許多彎路!”
“還有與之相關的技術和經驗。”
夏爾看似心動了,他摸著下巴作思考狀。
夏爾需要的正是這些東西。
他知道今後航母的發展,知道航母最終會成什麼樣。
但航母的建造是一個係統工程涉及方方麵麵,絕不隻是表麵看起來的一個飛行平台這麼簡單。
木製飛機的結構能承受多大衝擊強度?
螺旋槳戰機的起降穩定性如何?
航母艦體的穩定性如何保證?
飛行甲板需要怎樣的工藝要求才能滿足飛機起降的衝擊和著艦載荷?
……
所有的問題都需要無數專家統籌、規劃、設計,連機庫的防火、防爆和調度都是個大工程。
隻要其中一點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在將來的戰鬥中出現混亂進而導致災難性後果。
夏爾在這些方麵幾乎一片空白,同時法蘭西造艦人才又流失嚴重極度匱乏。
反而是世界第一海軍英國更具優勢,她提供的數據有可能讓法蘭西節省幾年的摸索時間。
當然,夏爾不會讓軍需大臣知道這些。
“好吧。”夏爾皺著眉頭,語氣很勉強:
“現在似乎也隻能這樣了,誰讓我們是盟友呢?”
“不過說實話,大臣閣下,你說的這些沒有太大誘惑力。”
“我的意思是,就算我們獨立研發也用不了多長時間。”
軍需大臣沒有絲毫懷疑。
說這話的可是夏爾,研發出“回聲探測儀”和坦克的夏爾,像他這樣的軍事天才,怎麼可能會被這種普通技術難住?!
“當然,中將。”軍需大臣麵露喜色連連點頭:“這麼說,你是同意參與進攻了?”
夏爾輕輕點頭:“原則上是這樣,但是……”
夏爾盯著軍需大臣:“具體是否加入,還要看貴國提供的這些數據和技術有多少價值。”
“是的,當然。”軍需大臣一顆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保證不會讓你失望!”
貝克麵露喜色,不過他的笑容裡暗藏著一絲陰冷。
夏爾也不過如此,他想。
夏爾在受這些條件誘惑時就沒想過一點:
他已信誓旦旦地告訴所有人法蘭西將停戰,並對外立起了“和平使者”的人設。
有一天,當他再次投入針對德國的進攻時,他的形象將瞬間崩塌,即便他如人們期望的那樣再次獲勝。
這,才是美國真正想要的:在形象和輿論戰上打敗夏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