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我在一戰當財閥:開局拯救法蘭西 > 大家好,關於“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解釋”

大家好,關於“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解釋”(1 / 1)

推荐阅读:

在說這個問題前,先解釋另一個小問題。

有書友質疑戰時配給製度的合理性,這是曆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我手上有一本書,美國作家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

資本家囤積物資賺錢也是真的。

一戰時英、法、德,都有詳細的記載戰時配給製度,二戰英、德也有戰時配給製度,尤其被德國潛艇封鎖的英國。

我想補充的是,戰時特殊時期所有人都處於恐慌狀態,這時市場自我調節功能已經失效,許多事隻能依靠國家強製執行並分配才能保證秩序。

就像口罩時期一樣,戰爭時期也不會例外。

我們當然不能因為古時某次變法失敗就徹底否定“配給製”並斷言它不合理,事實是戰時配給製幫助許多國家渡過了難關。

……

言歸正傳,說回“脫穿”。

首先是製作“脫穿”這種箭形長杆彈的工藝問題。

許多書友斷言一戰時無法造出“脫穿”。

然而事實卻是,一戰暴發前就有成熟的鎢合金炮彈,隻不過當時是用在海軍上的,大口徑鎢合金穿甲彈用來擊穿敵人戰列艦。

等到一戰陸地上出現坦克時,陸軍馬上就普及了鎢合金穿甲彈,因為有成熟的技術,隻需移植就行。

因此,一戰是鎢合金穿甲彈大規模普及的時期。

而“脫穿”恰恰就是用鎢合金製作的(絕大多數國家),隻有美國是選擇廉價但有輻射的貧鈾彈,那會對坦克炮造成不可逆的輻射傷害,但我們都知道,資本家才不會在乎這個。

因此,一戰時期製作“脫穿”不存在工藝和技術不足的問題,純粹是沒想到,相當長一段時間坦克炮都在使用線膛炮。

……

接著是重點,有些書友認為一戰時期無法造出發射“脫穿”的滑膛炮。

抱著這種想法的書友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現代滑膛炮是高科技的表現,全球隻是35個國家擁有相關技術。

中、俄、德。

還有半個國家是美國,他獲得德國的授權掌握相關技術能生產自己的坦克炮。

其它所有國家都無法生產,歐洲包括日、韓在內用的都是德國授權的滑膛炮或直接購買。

常理而言,到了現代隻有35個國家掌握相關技術,能美國都要學習,一戰時怎麼可能發展出能發射“脫穿”的滑膛炮?

這就要說說現代難倒一大片國家的兩項關鍵技術了:電渣重熔和單壁自緊。

以下括號內的內容不看也可以,是介紹這兩項技術的作用,不影響判斷。但小作者建議書友們看,因為中國早已成為世界頂尖,而網絡上卻有許多公知叫囂“中國坦克炮不行”。

(電渣重熔。

簡單的說就是用高壓電將炮鋼重新熔解一遍,讓它整體更均勻。

坦克炮要承受很高的膛壓,如果鋼質密度不均勻,密度大的部分就相當一塊“雜質”,劇烈震動後會以“雜質”為中心在周圍產生細小的裂紋。

隨著一次又一次開火,這裂紋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最後炸膛。

單壁自緊。

火炮炮管是有厚度的,在承受膛壓以及受熱膨脹時,內圈受熱更多膨脹更大,外圈受熱慢而少,膨脹小。

另外還有角度的因素:即便是同樣受熱,內層炮管隻擴張一點點,外層炮管也需要擴張更多才能與其適應。

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可以這樣想,相同的角度對應的內圓和外圓的弧長是不一樣的,內圓隻要膨脹一點點,就會將外圓撐開撐裂。

單壁自緊技術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它讓炮管內外密度不一樣,使它由外往內自緊。

於是,當開火及炮管受熱膨脹時,就會與“自緊”抵消掉一部分擴張力,使炮管不易炸膛增加其壽命。

這兩項技術說起來簡單,真正做到的全球隻有35家,鬼子多次希望能自研但最終都以炸膛告終。

但為什麼這種滑膛炮一戰時就能有?

綜上所述,這兩項技術是為了減少炸膛提升壽命用的,與能不能打沒有關係。

更何況……

坦克炮和坦克裝甲是一“矛”一“盾”。

當“盾”更厚時,“矛”的力量才需要更大。

現代的坦克等效裝甲厚度動不動幾百甚至上千毫米。

要“戳穿”這麼厚的“盾”,就必須加強“矛”的力量。

而要加強“矛”的力量,就必須增加發射藥,炮管就會承受更大的膛壓,就更容易炸膛,壽命就更短。

於是……

“脫穿”是在二戰時期發明的,1941年英國首先研發並使用,當時的“脫穿”和滑膛炮談不上任何工藝和先進的科技。

(上圖左2為1941年英國發明的“脫穿”)

(上圖為1941年發射“脫穿”的17磅炮,發射“脫穿”時,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187裝甲,1000米距離可以擊穿170裝甲,哪怕到了2000米距離,穿深依舊有135)

最後做個總結:

現代需要擊穿上千毫米裝甲的“脫穿”,才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撐,才需要“電渣重熔”、“單壁自緊”。

二戰時對付的隻是“虎式”或“虎王”,使用普通滑膛炮+鎢合金脫穿就足夠了。

一戰時對付十幾、幾十毫米的裝甲……還需要擔心工藝不夠生產不出來?

對付更弱的“盾”,需要的“矛”當然也不會有那麼高的要求!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