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您知道的,我們正在取勝!”溫特將軍說,但聲音略顯空洞。
從一開始,溫特將軍就做好從三個方向說服意大利加入協約國的準備:
一、意大利與奧匈帝國有利益衝突,比如奧匈帝國一直占著意大利的特倫蒂諾省。
二、協約國將承認意大利所有在戰鬥中拿下的德國或奧匈帝國的土地。
三、同盟國正在多線作戰,西線、東線、海上、還有加利波利,這使其狼狽不堪敗像微顯。
前兩點沒問題,桑理諾很大方的表示認同。
但第三點……
“我們對此還有疑慮,溫特將軍。”桑理諾毫不掩飾自己的擔憂:“同盟國的確多線作戰,但他們卻穩住了西線並在東線占上風,至於加利波利方向……”
桑理諾收住了嘴,他知道溫特將軍是加利波利戰役的前線指揮官,而它此時正陷入困境。
“一旦貴國參戰馬上就會改觀。”溫特將軍胸有成竹的說:“這幾個方向已經耗儘了同盟國的兵力,據我們的情報顯示,奧匈帝國在與貴國交界處隻布署了不到10萬的兵力,你們可以輕鬆擊潰他們進而使其崩潰。”
意大利至少能動員起上百萬軍隊,100萬打10萬,哪還有不勝的道理?
溫特將軍想,這將會是推倒同盟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但桑理諾依舊遲疑,這不是桑理諾對意大利軍隊沒有信心。
再沒信心,10倍的兵力優勢也不會有問題。
問題在於,如果意大利這邊贏了而加利波利或東線輸了,意大利就會因為加入協約國而遭到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瘋狂反撲,這可不是意大利所樂見的。
思慮再三,桑理諾回答:“我同意您說的,但我們需要考慮很多問題,將軍,我會儘力說服他們的。”
典型的外交辭令,溫特將軍心下一歎,這意味著依舊沒有實質性進展,他們依舊決定觀望。
……
回到“伊麗莎白女王”號後,溫特將軍將談判的經過如實向海軍大臣報告。
他忍不住在電報裡抱怨了聲:“我不明白他們在等什麼,參戰然後獲得勝利,如此簡單,可他們就是不願意。”
“恰恰是因為他們擔心無法獲得勝利,將軍。”海軍大臣回複:“他們想知道自己沒有站錯隊。”
海軍大臣很了解這種政治上利益關係。
“他們當然沒站錯隊。”溫特將軍回答:“這難道不明顯嗎?”
海軍大臣沒回答。
溫特將軍這話帶著主觀性,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看,此時勝負依舊是未知之數。
最後溫特將軍無奈的歎了一口氣,請示:“接下來我們該怎麼做?繼續與其談判?”
海軍大臣考慮了一會兒,回答:“不,談判不會有用,我們必須讓他們看到勝利的希望,隻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放棄搖擺下決心加入我們!”
“可是……”溫特將軍為難的說:“我們各個方向都處在僵持狀態。”
溫特將軍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加利波利戰場也是如此。
海軍大臣在腦海裡飛快的把所有戰線過了一遍:
指望俄羅斯打破僵局是不可能的,在達達尼爾海峽這個運輸通道打通前,他們能自保就不錯了。
加利波利一直在嘗試但收效甚微。
海上也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英國皇家海軍的戰略依舊是封堵,主動進攻很可能損失慘重。
那就隻有一條路:西線。
海軍大臣靈光一閃,馬上給溫特將軍回電:“我們需要夏爾,將軍,需要他打一場聲勢浩大令人矚目的勝利!”
溫特將軍瞬間明了,這勝利哪怕隻是短短的幾天,都有可能為協約國爭取到意大利。
……
柏林威廉大街,位於總參謀部的法金漢也收到了一些關於意大利的消息。
“他們的意圖很明顯。”莫裡茨上校手裡拿著文件,上麵記錄著暗中對意大利的調查:“他們秘密與協約**方人員接觸,還一再要求奧匈帝國歸還特倫蒂諾。”
法金漢冷冷的“嗯”了一聲。
雖然意大利沒有明說,但在這時候要求歸還特倫蒂諾,潛意思就是:如果你們不給我點好處,就彆怪我加入協約國了!
這是個棘手的問題。
如果特倫蒂諾在德國手裡,法金漢或許有可能選擇用它來穩住這個“假盟友”。
問題是它在奧匈帝國手裡而奧匈又不願意。
如果強行讓奧匈帝國交出,結果隻會是拉攏了意大利卻傷了奧匈帝國的感情,這無異於舍大取小。
“我們不能這麼做。”法金漢喃喃自語。
這個先例一開,意大利之後還會獅子大開口一次又一次索要領土,直到同盟國分崩離析。
然而,現在又能怎麼做?
雖然意大利沒有發揮作用,但至少沒有加入協約國!
考慮了一會兒,法金漢做出了判斷:“我們需要一場勝利,一場令人矚目的勝利。”
莫裡茨上校“唔”了一聲,他初時不明白勝利與這事有什麼關係。
但稍作考慮就明白了,意大利不會傻到加入正在失敗的協約國,這能穩住它。
“是的,將軍。”莫裡茨上校表示讚同,但隨後又為難的問:“可是我們,怎麼才能取得一次令人矚目的勝利?”
法金漢略一沉吟,問:“我們新戰機的訓練進行得怎樣?”
莫裡茨上校惶恐的回答:“飛行員隻進行兩周的訓練,可能還不足以參戰……”
“讓他們做好戰鬥準備。”法金漢打斷了他的話:“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等!”
這是政治和戰略方向的需求,戰術要無條件服從,哪怕很艱難。
“還有‘上西裡西亞’。”法金漢說。
“可是將軍,它還沒來得及做任何測試……”
“讓戰場對它進行測試吧!”法金漢再次打斷莫裡茨上校的話:“那才是它的歸宿!”
(上圖為德國一戰末期設計的輕坦“上西裡西亞”,可惜的是,史上的德國在坦克上走錯了方向,她執著於生產超重型坦克,因此直到戰爭結束該型坦克也未能走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