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大明:從科舉開始宰執天下 > 第三百七十章 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

第三百七十章 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1 / 1)

推荐阅读:

“百姓願意?”李景隆一愣。

他似笑非笑的看著呂滄,帶著幾分輕蔑跟嗤笑,道:“百姓願意有什麼用?他們能做什麼?真敢違抗朝廷的命令?就地方那些百姓,彆說朝廷出手了,就是一個胥吏,都能整的那些人服服帖帖,不敢說半個不字,你們竟然還想指望這些人?”

李景隆不住搖頭。

他對這個說法是嗤之以鼻的。

對於底層百姓,他根本就沒放在心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朝廷讓他們往東,他們絕不敢往西。

呂滄麵露不悅,不滿道:“你這口氣什麼意思?”

“百姓怎麼了?”

“百姓怎麼就不能成事了?”

“就拿前不久南方灶戶鬨事來說,不就是你眼中看不起的百姓起來鬨得嗎?最終還鬨得沸沸揚揚,朝廷都不得不下場,而結果呢,還不是朝廷向這些百姓妥協了。”

“既然朝廷能向灶戶妥協,那未必就不能向其他百姓妥協。”

“道理是一樣的。”

李景隆再度搖頭,一臉嚴肅的看著呂滄,準備給呂滄好好說一番道理。

他開口道:“非也,伱這就是倒果為因了,朝廷的確派了夏之白學士南下,但根源並不是灶戶,而是想解決蒸汽機在南方泛濫的問題,再則,這是官員引起的,灶戶隻是被官員擠壓的活不下去罷了。”

“陛下寬仁。”

“願意給這些人一條生路。”

“不然就南方鬨事的灶戶,朝廷大軍一到,早就做鳥獸散了。”

呂滄不以為然,道:“我不這麼認為。”

“夏大哥說過,世人趨利,隻要有利可圖,就會有人趨之若鶩,蒸汽機製鹽能謀利的事,自京都鹽鋪三個月扭虧為盈後,就已經進入到大眾視野,必然遭至肉食者爭搶。”

“若是真如你所說,朝廷該處置的不該是灶戶,而該是動了貪心的官員。”

“正是因為他們動了貪心,偷盜了鹽鋪的圖紙,在地方打造了蒸汽機,而後擠壓了灶戶的生存空間,迫使地方生出了動蕩,而朝廷對此卻無可奈何,既沒有摧毀這些蒸汽機,也沒有問罪地方官員,隻是高舉輕放。”

“本質上何嘗不是朝廷向地方妥協了?”

“而拋開灶戶,製鹽技術的提升,天下絕大多數百姓是受益的,他們能吃得起鹽,吃得起比過往更好的鹽,而且絕大多數鹽價格還比往常要低,百姓何樂而不為?”

“倒是朝廷。”

“因為製鹽技術的革新,很難如過去一樣收稅了。”

“也很難對工廠進行切實的監督。”

“更難如過去一般,動輒幾個小吏過去,就能頤氣指使,對著灶戶吆五喝六,就我知曉的,這些革新,明顯是對朝廷不利的,朝廷本該極力阻攔,最終卻放任了,這就是暗流下的民心。”

“隻不過跟大人你想的不同。”

“在我看來,或者是夏大哥的描述下,官員、商賈同樣也是百姓。”

“他們的趨利之心同樣是民心的一部分!”

“而在官員、商賈私心的驅動下,若是他們能‘說服’更多的百姓,那大勢既成,挾百姓而脅迫朝廷讓步,依我看也不算什麼了,因為朝廷反而成了小眾。”

李景隆上下打量了呂滄幾眼。

他倒是沒想到,夏之白的跟班,竟有如此見識跟口才,已不輸尋常有家世的子弟了。

而且想法還頗為獨特。

不過這些說法,在他看來,都是詭辯。

官是官,民是民。

兩者豈能混淆?又豈能等同?

隻是他倒也認可了呂滄的一些話,在南方的事情上,朝廷的確做了一些退讓,不過並非是因為不能,而是不願,蒸汽機製鹽明顯對天下是有好處的,朝廷自然樂於順水推舟。

隨即。

他猛地看向呂滄。

他一下明白呂滄前麵話的意思了。

他肅然道:“你的意思是,若是天下絕大多數百姓都認可的事,最終朝廷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默許這些事已經發生?!”

“是的。”呂滄咧嘴一笑,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

“夏大哥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者亡。”

“古往今來很多大人物,都以為是自己偉力加身,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了天下,殊不知,他隻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出現在了正確的位置,替百姓做出了百姓想要的選擇。”

“這些大勢不是大人物造就的。”

“是百姓!”

“這些大人物隻是做了順應大勢的舉動。”

“我在夏大哥的幫助下,有幸讀過一些書,曆史上秦朝可謂兵強馬壯,但短短數年,就二世而亡。”

“還有被士人推崇之極的漢代,同樣是為文人盛讚,除此之外,還有唐代、宋代,尤其是宋代,文人一說,便是什麼仁宗盛治,各種推崇慷慨赴死的英勇跟氣節。”

呂滄一臉鄙夷,道:“用夏大哥的話,這些朝代,沒一個值得推崇。”

“這些朝代的滅亡也是理所應當。”

“因為失了民心。”

“所有的可歌可泣、死而不僵,都是士人的粉墨,當時的朝廷跟官員,但凡真為百姓著想一些,為百姓多考慮一些,又何來劉邦入關中,百姓盛情以待?神州上下一心,那還有什麼神州陸沉?”

“絕大多數都是百姓選擇了視而不見,袖手旁觀,望著這些朝代去死,甚至主動引狼入室。”

“因為‘苛政猛於虎’也!”

“守大節,卻失大義,就這般,還為天下人推崇。”

呂滄搖頭,滿眼輕蔑。

曆朝曆代都亡在民心儘喪,隻不過士人不會承認,隻會各種找理由、找借口,不然豈不是要麵對如何‘維持民心’上,而這又豈是士大夫階層想看到的?

相較去維持民心,他們更願意去不斷試探民意,借此為自己攬取更多暴利。

畢竟

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

當誰家的臣子不是當?

筆杆子、話語權在他們手中,到時洋洋灑灑一番,又是可歌可泣的士人精神,實事是一件不做,名士遺留下的氣節名聲是一個不落,還能換來一場富貴。

這種買賣誰都願意做。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