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大明:從科舉開始宰執天下 > 第二百二十八章 罵名我來擔!(明天三更)

第二百二十八章 罵名我來擔!(明天三更)(1 / 1)

推荐阅读:

最新網址:田府外。

一道身影被月光拉的很長。

田靖站在府中,目送著夏之白走遠。

等夏之白的身影徹底不在眼前,他才悵然若失的回過神,他看向屋外恭敬候著的管家,輕聲道:“管家,你說我這麼做,究竟是對還是錯?”

管家一臉茫然,但還是笑著道:“家長自有心思,小的不敢妄估。”

田靖深深的看了管家幾眼,也是點了點頭,自言自語道:“一輩子謹小慎微,雖性格有些急躁,也從不想跟人爭執,隻想著明哲保身,在官場混跡一番,不枉苦學此生,可惜到頭來,還是不免為人刀俎。”

“夏之白想讓我做他的刀!”

管家一愣。

他麵露異色,不解道:“家長,那夏之白也就五品官,何德何能讓家長你為刀?再則,家長不是跟右副都禦史有交情嗎?而且家長跟鹽運司其他官員同樣關係不錯,怎麼就變成他夏之白的刀了?”

“小的不明白。”

管家茫然的搖搖頭。

他根本想不明白這是為何。

田靖歎息一聲,負身而立,任由熱風拂麵,喃喃道:“真有交情嗎?”

“隻是被這些人當成棋子罷了。”

“我這官位來的快,去的同樣也很快。”

“如果隻是在苟延喘喘,我本是不甘被人這麼擺布,但到頭來,依舊沒有任何改變。”

“你去給我備點熱水。”

“我準備休息了。”

管家連忙點頭,快步跑去準備熱水了。

街巷上。

夏之白跟春雉、呂滄走在回家的路上。

他的心情是相對愉悅的,因為南方鹽政這麼久,一直都很磕磕絆絆,而這麼久下來,自己終於還是說服了田靖,田靖是一個心思很重的人,隻是在如今的強權社會,他的心思注定是蒼白的。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田靖從一路上來,根本就擺脫不了。

他某種意義上是幫了田靖,至少給了田靖一條活路,至於最終田靖能不能活,就要看他自己的表現了,但就目前而言,田靖應當會比正常狀況活得會久一點。

夏之白抬頭,望著皎潔的星空。

“雖不知最終結果如何,至少也算是發出了聲音。”

他搖搖頭,信步朝鹽鋪走去。

翌日,天剛放亮。

奉天殿內百官齊至,君臣已商議一陣政事了。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將百官稟告的事,一一做出了應對,也是準備散朝了,而就在這時,田靖主動站了出來。

田靖高聲道:“啟稟陛下,臣有事要奏。”

一語落下,舉殿皆驚。

魏衡等鹽運司官員麵麵相覷,不知田靖為什麼自己站了出來?他們之前分明說好了,聯名上書,將一些事稟告給陛下,借此為自己攬一些功勞,但田靖這一番站出來,豈不是在獨自邀功?

一時間。

魏衡、齊泉目光有些冷。

李善長、梅思祖幾人目光微異,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微不可察的撇了眼上麵的皇帝,又很快將目光收了回來,裝作渾然不知田靖突然出列所謂何事。

湯和麵色微凝。

他隱隱感覺情況有些不對。

朱元璋嘿笑一聲,雙目不冷不淡的看向田靖,冷聲道:“哦,是田靖啊,你有什麼事要給咱說啊,咱之前怎麼沒看到你給咱上的奏疏?”

田靖恭敬的作揖,畢恭畢敬道:“啟稟陛下,微臣本不願此時開口,隻是南方情況緊急,不得不說。”

朱元璋目光微闔,眼中閃過一抹冷色。

“南方發生什麼事了?”朱元璋一副吃驚的模樣。

田靖道:“回陛下,因蒸汽機的出現,南方鹽政出現了一定混亂,而南方各布政司,應付不及,已造成南方數個布政司發生了一定的動亂,而且情況還在不斷惡化之中。”

“前幾日,臣等鹽運司官員,收到了南方書信,心中震恐萬分。”

“臣跟魏鹽運使本想,立即將南方發生的事,稟告給陛下,隻是臣作為鹽運司官員,對於南方出現的動蕩,有著抹不開的關係,因而臣等鹽運司官員,這幾日一直在思索解決之法。”

“如今已想到了。”

“臣這次便是想稟告給陛下。”

舉殿安靜。

朱元璋目光一冷,寒聲道:“南方發生了這麼惡劣的事,為什麼不早點告訴咱,要是南方真的出了什麼事,咱非要將你們的腦袋一個個全擰下來,說。”

“把你知道的一五一十的都說出來!”

田靖麵色一白。

他深吸口氣,目光微微掃向了前排,隨即開口道:“回殿下,在一年半之前,臣感念蒸汽機的先進,因而便自作主張,將蒸汽機圖紙送到了南方,想便利南方發達的鹽市,效果的確達到了。”

“但臣等同樣到了忽略了一件事。”

“便是灶戶生計。”

“大明在鹽政上施行的灶戶製。”

“目前天下有灶戶,數十萬,其中絕大多數在南方,而蒸汽機產鹽效率極高,對於人力需求很少,南方一些商賈、地主趨利之下,在南方各地廣建鹽廠,僅僅一年上下,南方就多出了一兩百座鹽廠。”

“這也導致了,原本以製鹽謀生的灶戶,一下失去了生計,如今還有不到兩月就入冬了,沒有餘糧,灶戶難以生存。”

“因而走投無路的灶戶,不得已開始攻擊各地鹽廠,試圖摧毀這些製鹽蒸汽機,讓南方的鹽政恢複過往情況,而且這般事態在一個月的發酵下,已愈演愈烈,情況也越來越危機,臣惶恐。”

“臣深知是臣等考慮不周,釀成了今日之大患。”

“因而數日來,未曾睡過一個好覺,一直在思考如何平息這次紛爭,而在昨夜,臣等終於想好了應付之策,如今天下,方從戰亂中走出,人口凋零嚴重,因而釋放一部分人力出來,是勢在必行的。”

“故在臣看來,蒸汽機不能被廢,應當繼續保持。”

“隻是對灶戶,當另做安排!”

聞言。

朱元璋目光微異。

連在一旁站著的朱標也麵色古怪。

南方灶戶的事,他跟陛下其實早就聽聞了,隻是陛下一直壓著,沒有將事情聲張。

因為沒有想好怎麼處置,一方麵父皇是很惱怒的,但就像是田靖說的,民生穩定為大,一切以大局為重,另一方麵,父皇也是在故意等著,想看看南方究竟能鬨出什麼幺蛾子,前麵田靖出列,他都以為田靖是來借此試探父皇的。

沒曾想。

田靖是真想提出建議。

相較於朱元璋父子的異樣,李善長等人卻是麵麵相覷。

他們狐疑的打量了田靖幾眼,眼中透露出不可明說的意味,隻是田靖目光如炬,根本不假顏色,始終一副憂國憂民,為陛下分憂解難的模樣。

魏衡麵色微冷。

他神色不善的瞪了田靖一眼。

這一番風頭本該他出的,結果現在讓田靖搶先了。

朱元璋平靜的掃過殿內百官,將百官的神態儘收眼底,冷笑道:“那咱倒想聽聽,你想出了什麼辦法。”

“說吧。”

田靖點頭,道:“在臣看來,南方混亂的源頭,便在於鹽政混亂,在蒸汽機的強力影響下,原本靠製鹽為生的灶戶,已逐漸喪失謀生的手段,而且日後還會越來越窘迫,而束縛他們謀生的很大一個因素,便在於戶籍。”

“臣鬥膽建議,廢除灶戶籍。”

“將天下的灶戶,全部歸為‘工農’這一籠統籍貫。”

“讓灶戶今後能自由的選擇,是務農,還是繼續去做工,而朝廷也能就此,甩到供養數十萬灶戶的包袱,為大明的財政減輕極大的負擔。”

一語落下,四周反對聲四起。

“陛下不可。”工部尚書徐本站了出來,冷聲道:“田運副此言差矣,難道就因為灶戶生亂,就能隨意的將灶戶的戶籍改了,這豈不是視大明的戶籍為兒戲?想改就改?那日後其他人對自己戶籍不滿,是不是鬨一下,官府也要改?”

“那天下豈不是亂套了!”

“戶籍不可改。”

“現在南方的土地,大多已有主,根本沒有多餘土地,去供應給這些灶戶,唯有讓他們自己去開墾,而今年秋收已過,就算讓他們改了戶籍,他們也難以儲存到過冬的糧食,如今為灶戶籍,朝廷或許還能幫扶一二。”

“你說的話太不負責任了。”

“你這是視幾十萬百姓的生命如兒戲。”

李善長也道:“改戶籍不可取。”

“廢戶籍更不可取。”

“你們鹽運司出了問題,不想著解決問題,主動承擔責任,反而隻想著將這些灶戶拋棄掉,把問題轉嫁給他人,這豈不是太過不負責任了?而且廢戶籍的話,實在荒唐。”

“臣同樣不敢苟同。”

田靖一臉冷峻,隻感覺壓力很大。

他深吸口氣,繼續道:“下官話還沒有說完。”

“廢戶籍是必須的。”

“因為灶戶製已成了各方的阻礙。”

“朝廷用不到這麼多人製鹽,卻要供養這麼多人,這豈不是白白浪費朝廷錢糧?而且南方很多鹽廠,打著朝廷的旗號,在那裡招攬灶戶,結果根本不自己掏錢,全都指望著地方官府去養。”

“這豈不荒唐?”

“而且灶戶為何難以謀生?”

“便是因為大明的戶籍,嚴格規定了,灶戶隻能製鹽,他們不能從事其他行業,頂多做一些臨時短工,但這種短工,當真能養活一家老小?而且隨著蒸汽機的不斷推廣,鹽廠用人隻會越來越少。”

“這多出來的幾十萬灶戶怎辦?”

“還是朝廷養?”

“矯枉就要過正。”

“不然朝廷豈不是一直要被‘灶戶’拖著?與其深受其繞,那不如就乾脆一點,一步到位,將灶戶籍直接廢了,如果諸位大人不願承擔這個罵名,那我田靖來擔。”

“我不怕!”

“作為大明的臣子,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我有何懼哉?!”

田靖冷冷的掃過殿內眾人。

梅思祖冷笑一聲:“你來擔,你擔的起嗎?”

“幾十萬人的口糧,你怎麼擔?而且南方這些灶戶,想要改變戶籍嗎?你問過他們嗎?他們祖祖輩輩都靠製鹽謀生,你輕飄飄的一句話,就把他們祖輩的手藝,全給抹殺了,其心可誅啊。”

“再說了。”

“改了又能如何?”

“這幾十萬人就能被安排好?”

“最終不還是靠朝廷來解決,既然都是靠朝廷來解決,那改不改這個灶戶籍,又有什麼區彆?至少目前還能讓人心安一點,不然這幾十萬人口,湧入到農田、做工,豈不是要造成更大的動蕩?”

“田大人,在朝為官,不能考慮的這麼片麵,要顧全大局!”

田靖冷哼一聲,淡淡道:“下官既然敢誇下這個海口,自然是想將南方暴動徹底解決,諸位大臣說的沒錯,隻改一個戶籍,解決不了什麼實質問題,該鬨的還得鬨,朝廷目前很大的問題,就是給不了妥善的安置。”

“但準確來說,是南方給不了。”

“你這是什麼話?”梅思祖眉頭一皺,眸間帶著幾分不善。

田靖朝朱元璋拱手道:“臣請旨,將參與暴動的灶戶,全部遷移到北方,用以充實北方人口,將這些灶戶徹底給遷走後,那自然不會再影響到南方分毫了。”

“北方是能將這些人口吃下的。”

“無論是分田,還是去那些剛開始修建的鹽廠,都可以妥善的過度,朝廷或許是要為此操心費神一段時間,但隻要等到開春,糧種種下,一切問題就都陸續解決了。”

“朝廷甩掉了數十萬灶戶的負擔,還為北方大大充實了人口,更徹底解決了南方的灶戶之亂。”

“一勞永逸,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我相信北方各地布政司,還有夏大學士建立的鹽廠,都能將這些人口吸納完。”

聽到田靖的建議,殿內眾人目瞪口呆。

全都被驚得說不出話來。

他們隻是不喜田靖提出的辦法,結果田靖更狠,直接來了個釜底抽薪,既然是灶戶暴動,那好,那就集朝廷之力,把這些灶戶給弄走,人都不在了,自然不可能再引起動亂了。

但這豈是梅思祖等人想見到的?

他們可沒想當大善人。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