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大家做好準備,倭寇就在前麵。”
周德興小聲下令,手握刀劍,邁步接近敵人。
戰鬥一觸即發,周德興帶領的先鋒軍與倭寇展開激烈的搏鬥,雙方拚儘全力,殺的天昏地暗。
周德興猶如戰神降臨,一劍一劍的紮煞著倭寇,他的身影迅速閃動,隻留下一道閃爍的劍光。
經過幾個小時的苦戰,周德興和他的先鋒軍終於擊敗了倭寇,倭寇的首領也被周德興親手所殺,勝利的喜悅充斥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當先鋒軍勝利返回應天。
全城的老百姓都來圍觀。
朱元璋帶著眾位大臣早早等在城門外。
看到周德興和他的先鋒軍戰士,朱元璋激動迎上去:“周愛卿,你們辛苦了。”
周德興躬身行禮:“陛下,我們隻是儘了自己的職責而已,沒什麼的。”
……
就在朱元璋迎接周德興的同時。
朱樉又來到了夫子廟府邸。
並將周德興他們取得的戰果告訴林澈。
林澈微微點頭:“倭國想對我大明侵略,我大明決不能心慈手軟,這次隻是我們對倭國的一次警告。”
“如果他們不尊重我們的使者,我們就向他們展示我們的實力。”
朱樉說道:“先生,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們直接動用大炮,可能會引來更大的麻煩。”
“我想大明應該先派使者去倭國,警告他們如果不立即致歉,並向大明表示忠誠,我們將采取進一步行動。”
林澈聽完朱樉的話,皺起了眉頭,他知道派使者是一種妥協,而且也可能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
但作為這小子的老師,他也沒來國家大事需要慎重考慮,不可盲目行動。
他長歎一聲,說道:“既然要派使者,我們應該派遣最為可靠的人前去,確保他們能夠明白我們的決心。”
朱樉點頭表示同意。
回去後朱樉將林澈的意思轉達給了朱元璋,朱元璋認可了他的提議,立即召見了頗為信任的大臣禮部尚書錢用,吩咐準備一支龐大的使者團隊,包括文武官員和翻譯,以確保與倭國之間的交流順利。
同時,他還明令在團隊中選拔一名優秀的使者,這個人要膽識過人,善於表達大明的意誌。
錢用恭敬接受了朱元璋的命令,答應竭儘全力完成任務。
另一方麵,朱元璋有命令馮勝攻打倭國,三管齊下。
在皇宮中朱元璋和馮勝詳細分析了倭國的防禦措施,並製定了周密的進攻計劃。
翌日。
大明軍隊戰鼓震天,踏上了征戰的征程。
他們利用戰艦迅速穿過海峽,成功登陸倭國的海岸上,儘管倭國士兵奮力抵抗,然而大明軍隊憑借著強大的實力和出色的策略逐漸占據了優勢。
在城池外,血腥的戰鬥進行的如火如荼,馮勝身先士卒,率領精銳部隊衝鋒陷陣,給予敵方子民的一擊。
他用兵如神,勇猛無畏,贏得將士們的崇敬和敬仰。
終於,在數日激戰後,大明軍隊破城而入,奪取了倭國這座重要港口城市,城池的奪取意味著大明成功切斷了倭國與外界的聯係,讓倭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大明軍隊立即對距離城池不遠的銀礦進行開采,並擺出使者向大明彙報勝利的消息。
作為隨軍督戰的朱樉欣喜若狂,他親自前往戰場,鼓舞戰士們。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明逐漸鞏固了對倭國的控製,銀礦的開采效果也超出了預期。
大明的財政有了巨大的改善,任命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朱樉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然而,隨軍出征的;林澈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意識到,大明帝國必須穩固的掌握住這一勝利果實,才能保證國家的長久繁榮。
於是他起草了一份關於加強對倭國的統治和保護的策略。
他建議修築更完善的海防設施,增強海軍的力量,以便隨時應對倭國的反撲。
朱樉對林澈的建議非常讚同,他也認為這是確保大明帝國安全的關鍵,他下令立即動工修建海防設施,並加大對海軍的投入。
大明帝國的國力因此不斷增強,倭國再也沒有機會來搗亂。
自從上次倭國殺了大明出使的使臣,倭國再也沒有來大明搗亂。
至此以後,大明朝臣紛紛慶祝大明成功將倭國拿下,終於解除了長期以來對倭國的威脅。
朝廷上迎來了一片歡騰之聲,朱元璋得知這個好消息,心中也是大大鬆了一口氣。
他知道,這來之不易的勝利凝聚著整個大明國家努力的成果,同時也感受到了自己的重任。
就在這時。
朱元璋決定派朱樉親自出使倭國,以表達大明的善意和友好。
當這個決定拿到朝堂上討論的時候。
朝臣們一時間議論紛紛,有人對這個決定持支持的態度,希望通過外交手段鞏固大明與倭國的關係促進兩國交往。
也有人表示擔憂,畢竟倭國曾經對大明使者行凶。
朱樉站了出來堅定的表示:“信任是建立在友好的基礎之上的,我們要相信,我們的努力會換來倭國的認同和尊重。”
臨行前,朱元璋和朱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商議,商定了詳細的議程。
最終,出使倭國的日子到了,朱樉身著五爪蟒袍,頭戴八寶玉冠,,帶著龐大的隨從隊伍,乘船前往倭國。
經過多日的行走,朱樉終於抵達倭國。
倭國國王在都城熱情的接待了朱樉,並舉行盛大的歡迎宴會。
隨後朱樉與倭國國王舉行了友好會談。
在這次出使倭國的過程中,朱樉深深感受到了倭國民間的熱情和友善,他們向朱樉和他的隨從隊伍獻上了禮物和祝福,對大明表示了極大的尊重。
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和訪問,朱樉滿懷成就的返回了大明。
這次出使倭國的經曆使得朱樉更加堅信外交的重要性,他決定以後會更加積極的推動大明和其他國家多進行交流和對話,為大明的繁榮做出更多的貢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