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朱樉儘管已經隱約猜到了戰爭的結局。
但還是忍不住問道:“先生,後世大明對建奴,是勝多還是敗多?”
林澈甩給了朱樉一個明知故問的眼神。
用滿是嘲諷的語氣道:“那些自詡眾正盈朝的文臣們,連上戰場之後,都沒忘了搞黨爭。”
“許多隻需要集結大軍平推過去,亦或是及時支援,就能反敗為勝的戰鬥。”
“領軍的文臣們,都能因為麾下的將領,與他們不是一派的,而做出命令率軍送死,和玩一手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嘩啦。
朱樉儘管已經有了心理準備。
可在聽到這些文臣,臉上戰場都不忘鬥來鬥去的。
他再也壓製不住憤怒的情緒。
直接將前麵裝著美味佳肴的胖子和碗,全數掃到地上。
呯!
隔壁的朱元璋,聽完林澈描繪後世大明,在與建奴的戰爭之後。
也忍不住一拳狠狠砸在牆上。
他咬牙切齒的罵道:“這些混賬安敢如此,在戰場上還不忘黨爭。”
“難道他們不怕全軍覆沒,葬送自己的性命嗎?”
“還是說他們覺得大明國祚太長,迫不及待的想當新朝的臣子?”
朱元璋打了這麼多年仗。
見過前元軍隊人數雖多,然而軍心不齊,最後被他率領的大軍各個擊破。
可是前元再爛,至少也沒在戰場上,主動陷害自己的同僚。
而根據林澈所言,這種坑害友軍的行為。
在大明與建奴的戰場上,已然是屢見不鮮的行為了。
劉三吾同樣沒想到,後世大明朝的文臣,居然已經爛到了這種地步。
……
另一邊。
林澈等到朱樉發完脾氣,繼續講起了遼東戰場的事。
“正因為文官互相拖後腿,每次還未與建奴交戰,就已經敗了三分。”
“再加上這些文臣所謂的知兵,最多隻是粗略的看過一些基本兵書。”
“所以他們提出的戰略,看似花團錦簇,實則一團狗屁,每次都被建奴各個擊破。”
說到這裡,林澈不禁長歎一聲道:“但凡大明軍隊少當一次運輸大隊長,建奴就會餓死在遼東。”
“隻可惜,每回集結大軍征討建奴,最後總是大敗而歸,武器糧食都便宜了建奴。”
後世小冰河期肆虐的時候,糧食減產嚴重,建奴好幾次都沒過冬糧食。
以至於,建奴對自己治下的百姓,搞出了殺五穀人的殘暴屠殺。
然而每次建奴因為缺糧,而撐不過去的時候。
總會有文官想方設法的,跑到遼東給建奴送糧送人頭。
林澈做出了總結:“建奴坐大的次要原因,是李成梁養寇之策給玩脫了。”
“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則是因為文官在軍事上無能,以及時刻都不忘黨爭的抽風思維。”
朱樉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對這些到死都不忘黨爭的蠢貨,表達自己的憤怒。
安靜許久的朱柏,卻是忽然弱弱的開口道:“先生,大明後世的黨爭,為何如此厲害?”
以往的朝代不是沒有黨爭。
可黨爭的雙方,將戰場都限製在朝堂上。
哪怕是唐朝的牛李黨爭,也不過是雙方內訌。
縱觀古今,還未出現像林澈描述的,黨爭直接爭鬥到了戰場上,將大明的存續於不顧的情況。
“有句話,叫做一飲一啄,必有定數。”
林澈端起酒碗喝下一大口美酒,淡淡道:“我大明中後期的黨爭,其實如今已經埋下了隱患。”
“齊國楚浙黨之類的文臣同鄉會,在朝堂之上不斷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好戲。”
“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我大明黨爭的初次原因,等搞明白這一點,你們也就明白,後世黨爭的原因了。”
朱柏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反而額還多了個後續作業,隻得有氣無力的應了一聲。
或許是建奴奪了大明天下。
已經消耗了朱樉太多的怒氣值。
他因為文臣黨爭而升起的怒火,很快就平息了下來。
連連灌了自己兩碗酒。
朱樉趁著林澈剛布置的作業,還沒下逐客令之前。
提出了朱元璋讓他問的問題:“先生,我昨日看史書,發現每次生產工具革新,因此出現的糧食增產,就會改變社會的結構。”
“所以我就在想,若是大明百姓都能用上化肥,如今的社會結構,會不會隨著糧食產量暴增,出現更劇烈的變化?”
要不是,朱樉跟林澈學的東西夠多。
他還真編不出,如此天衣無縫,且不會引起林澈懷疑的假話。
“伱小子有長進啊,居然從糧食增加,想到社會的改變。”
林澈透出一口濁氣,將剛才談論建奴和黨爭的壞心情,全部呼了出去。
他讚許的拍了拍朱樉的肩膀,認真給出了答案。
“就像你在史書上看到的情況一樣,漢朝大規模推行冬麥種植,一年能收兩季麥子。”
“多出的糧食,使得大漢人口飆升至六千多萬,間接使世家的勢力急速膨脹。”
“而大唐已經遍布天下的牛耕,則是又將糧食產量,推上了一個台階,養一個脫產兵所需的數量就變少了。”
“這使得大唐的士卒的數量,以及兵員的質量,在很長時間裡,都保持著較高的水準。”
林澈略微講了下,漢唐時期糧食增產,對社會格局最大的改變。
隔壁房間偷聽的朱元璋屏息凝神。
已然打起了十二萬分的精神,唯恐聽漏什麼重要信息。
不過,林澈對此毫無察覺。
他站起身在房間走了半圈,稍微活動了下身體後。
接著剛才話題,說道:“至於,我大明百姓用上化肥之後,第一年應該能過個豐收年。”
“雖然糧食收多了,難免會出現穀賤傷農的情況,但至少不用擔心餓肚子了。”
“不過從第二年開始嘛,豪紳地主和縣衙稅吏,甚至是本族的族長,必然會加大對治下的百姓的盤剝。”
未經世事的朱柏,聽完林澈預測的糧食增產後,大明百姓將要麵對的境遇,不解問:
“先生,朝廷夭壽的賦稅,不是都定好的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