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衙庭院內,糜竺以一種熾熱的目光看著劉備,心底急切想等他的回答。
並且在快速斟酌言辭如何說服劉使君接管徐州,揭過陶公先前的種種不愉快行為。
劉備不清楚糜竺心中所思,但被熱忱直視望得略有坐蠟。
早年他也用熱切目光望著彆人,沒想風水輪流轉,又享受了這份待遇。
原以為陶謙不會再以徐州相托給他,不曾想故友太過熱情,說服了陶恭祖請他入主徐州。
心意不錯,可惜打斷了他的發展步驟。
在荀彧與荀攸的預設下,涉足徐州應當在兗州穩固之後,能用平原和東郡擋住袁紹的攻勢,再奪徐州相鄰的幾郡作為良田耕地,更好廣積糧草為滅袁本初而做準備。
待剿滅了袁紹,順勢平定幽州紛亂,再攜大軍南下掃除盤踞在徐、豫的袁術,徹底誅滅汝南袁氏。
如果提前介入徐州就等於和袁術交惡,南北兩麵陷進袁氏的夾擊之中。
屆時屯兵來回疲於奔波,就算僥幸擊敗袁氏也必定兩敗俱傷,容易使荊州、揚州,甚至幽州的公孫瓚撿了便宜。
劉備不禁想起荀攸的勸誡,先奪河北再圖中原。
以眼下情形去強占徐州,可能真會將青州血放乾。
首先兗州未定,袁紹還未被他重創,再加徐州靠近豫州,必要和袁術交鋒,如今孫堅舊部應該已交還給孫策,袁公路麾下也頗有戰力,且徐州士族豪族態度不明,須調重兵前往鎮守。
劉備沉思一番,現今去吞徐州隻會把自己給噎死,他目前處境比原先曹孟德要難多了。
以曹操和袁紹的交情能確保北邊不會大舉南攻,可以騰出手去收拾袁術,還有揚州刺史劉繇與袁術交戰能減輕壓力。
如換做是他涉足徐州,劉繇乃是兗州刺史劉岱之弟,和他的恩怨也不小。
雖說可能性不大,但先預則立,萬一串聯袁術來齊攻他那便麻煩了。
不知劉繇有無赴任揚州,還是去了他處。
此刻的徐州如同一塊燙手山芋……
劉備心裡歎息道:“陶恭祖你如果能晚死兩年,那該多好啊。”
幫他撐住南邊諸侯兩年,讓他能重創袁紹奪冀州四郡與鄴城將其趕去常山高邑,就可揮師取徐州五郡了。
“子仲,陶恭祖近來身體狀況如何,還常臥病在床嗎?”
劉備先沒有回複,反而問了陶謙的身體情況。
糜竺麵露詫異,說句不好聽的話,陶公身體抱恙不應該對劉使君更有利嗎?
怎麼還來關心陶公的狀況,且看得出使君關懷備至的神情,不像是故作模樣,是真出自內心在擔憂的問。
“劉使君果然意豁如常,寬仁愛人胸懷大度。”糜竺暗地裡感歎。
如果這不算高祖遺風,那怎樣才算高祖遺風。
由於信息不對稱,使兩人之間產生了一個美妙誤會。
糜竺施禮回道:“陶公近來身體消瘦,越發食少已瘦骨嶙峋。”
聽罷,劉備心中一怔,彆是撐不住了吧。
忙遂複道:“口齒是否還能言語,精神是否頹靡?”
“陶公雖少氣無力,有時還能強打起精神,使君無需擔憂,待接手徐州之事後,陶公還能修養或許能早日康複。”糜竺笑著說道。
劉備沉吟半晌道:“子仲,你一路從平原而來定知曉袁紹在強攻平原與東郡,以阻撓我取濟陰和陳留,此刻青州兵微將寡糧草不濟,進駐徐州時機未到啊。”
劉備也眼饞徐州,可如今真調不出人手去接管徐州數郡,再將自己牽扯到南方諸侯那堆破事裡去。
“使君,這……”糜竺沒想到自己先前說的慷慨激揚,也沒打動劉使君。
這種舉州相托百年難得一遇,陶公若改變主意那就真錯過了。
人生如白駒過隙,能遇幾次如此良機,天與弗取,反受其咎啊!
劉備擺手解釋道:“子仲,你的心意我了解,若明後兩年間公孫伯圭還能再擊袁紹,待取了兗州驅趕了劉岱,陶恭祖還有意托付,我必率軍南下徐州。”
前日劉備也收到了钜野李曼成傳來的密函,兗州刺史劉岱正征調山陽郡和東平郡國的郡兵,以及依附他的豪族部曲,打開武庫發放甲胄和兵器,欲親率軍來定陶縣與他舍命決戰。
原文在六9書吧看!
讓劉備不禁欣喜,劉岱終於硬氣一回拿出來打黃巾時的勇氣,看來不把人逼到絕路就不會搏命廝殺。
此役若擊破濟陰剩餘的郡兵和劉岱率來的援軍,到今歲年底東平、山陽、濟陰三郡皆會落入他的手中。
兗州隻剩餘陳留郡與泰山郡還懸而未決,明年再讓益德和子經領部聯手取泰山十二縣,然後招降張氏兄弟,便可將防守的邊界推進到徐、豫、河內、河南。
屆時形勢將有所改變。
劉備默默道:“伯圭就看你能不能明後兩年擊破烏桓人和鮮卑人,趁著袁本初將兵卒調離北麵,再度率軍直撲袁紹,再彰白馬之威。”
南北諸侯不少,但沒人能夠替他牽製住二袁之一,除了公孫伯圭會去打袁紹,幽州牧劉虞可不會站在他這邊。
假使袁本初能夠被牽製,完全可以騰出手占據徐州、豫州。反過來也一樣,袁公路要能被壓製不讓他掌握徐州、揚州,便能集中兵力先滅袁紹。
總之絕不兩麵迎敵。
糜竺想了想,說道:“上表天子也需時日,如今朝廷遭受涼州賊子把持,來回或許也需一年半載,使君可先應允讓竺返回徐州對陶公有個交代。”
劉備含笑問道:“空口答應又有何用,不如等一兩年後再說。”
說完卻沒想到,糜竺客氣地揖禮道:“隻要玄德公允諾一事,陶公必將不再尋找他人托付徐州,麾下丹楊兵卒萬餘人皆贈與使君。”
“丹楊兵卒……”
劉備麵色不由古怪,在陶謙死後出了名的反戈相向之兵。
很快劉備將注意力挪開,丹楊卒不過添頭罷了重點不在這,他遂笑道:“陶恭祖要備應諾何事,竟舉州相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