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康王在戰略上的運用比楚共王要好一些,在麵對晉國聯吳製楚的險惡環境中,楚康王意識自己也需要結交盟友,那找誰來當盟友呢?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於是楚康王將目標瞄準在秦國和齊國身上。
秦國自秦穆公之後,一直被晉國壓著打,沒有機會滲透進中原地帶,心裡很是憋屈。楚康王剛上台那年,晉國又組織了聯合國聯軍教訓了秦國一頓。借此機會,楚國向秦國示好:“我們常年受到晉國人的欺負,讓我們結為兄弟,齊心協力對抗晉國”,雙方一拍即合。
東邊的齊國由於羽翼漸豐,意欲脫離晉國聯盟,被晉國出兵教訓了,楚國找準時機,趁晉國攻打齊國的時候,出兵攻打晉國的小弟鄭國,促使晉國撤軍,齊國因此對楚國有所感激,結為聯盟。
搞定了兩個大國盟友後,楚康王又花費了很大經曆,先後在對許、蔡、陳等小國的外交策略中取得成效,使得這幾個小弟安心下來,不再天天想著投入晉國的懷抱。不得不說楚康王很會把握機會,穩定了外部局勢,這讓晉國壓力倍增,晉國如果要和楚國作戰,不得不兼顧西邊的秦國和東邊的齊國,結盟策略有效地破解了楚國疲於應付的局麵,讓楚國可以將重心放在中原戰場上。
楚康王三年時,和晉國打過一次架(湛阪之戰),輸了,不過這次並沒有損傷到楚軍的主力。後來因為鄭國子孔的策略,北上伐鄭,無功而返,倒是被冷空氣害慘了。楚康王十一年時,晉國為了報複齊靈公幫助欒盈作亂,準備叫上小弟教訓齊國,齊國向楚國求救,於是楚康王出兵攻打鄭國,迫使晉國放棄攻打齊國。楚康王十三年時,楚國又聯合秦國攻打吳國,等聯軍到了吳國,發現他們防守工作做的很好,覺得占不到便宜,就調轉方向北上攻打鄭國,取得了勝利。
晉楚爭當老大爭了一百多年,還是沒徹底分出高下,但是雙方國家因為內憂外患,其實都在走下坡路。大哥打架,小弟們的日子也不好過,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火,使得各國人民對和平非常渴望。其實早在三十多年前,宋國大夫華元曾經組織過晉楚開展過和平談判,雙方當時簽署了和平協議,可是沒多久後雙方又爆發了鄢陵之戰,談判白談了。如今國際形勢又有所變化,大家對和平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宋國大夫向戌又計劃開展弭兵運動了。
為什麼是宋國人來組織和平運動呢,因為宋國是殷商後裔,他們自認為是諸侯國中高貴的存在,就是現在說的“普信男”差不多,國家實力不怎麼樣,但自我感覺良好。因此在晉楚爭霸中,基本上是保持中立態度,不甘於給他們做小弟。
向戌和時任晉國二把手趙武、楚國二把手屈建關係都還可以,便想通過二人做做工作。公元前546年,向戌先後到晉、楚宣傳了自己的和平建議,常年征戰,晉、楚實則也不堪重負,如今國家內部又暗潮洶湧,於是雙方都同意向戌的建議。
同年,晉、楚、齊、魯、衛、陳、蔡、鄭、曹等多國領導,應向戌的邀請,到宋國的商丘參加和平大會。大會上,與會各國共同商議和平方案,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看兩位大哥的態度,向戌說:“索性這樣吧,晉國、楚國兩個一起當老大,彼此的小弟要同時尊雙方為老大,大家之間停止爭鬥。”大家都接受了這個方案,不過由於秦國和齊國也是兩個大國,所以特意規定了秦國、齊國不用做兩家的小弟。
此次弭兵運動是春秋曆史中重要的轉折點,晉楚相爭的局麵基本結束,中原地區四十年內基本處於和平狀態,直到後來晉破楚方城之戰爆發,這裡時間還很久,我們先看看其他各國的內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