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篇主人公是秦穆公,《史記索隱》中“春秋五霸”中的第四位,雖然入選了春秋五霸,不過秦穆公並沒有入主中原,也沒有組織過大型的諸侯會盟,隻能算是一個西部的霸主。
先介紹一下秦國,秦國先祖是伯益,在大禹治水篇提到過,因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姓為嬴。說來也有趣,大禹治水時期的四大功臣,禹、子契、後稷、伯益,正好是夏、商、周、秦的祖先。伯益有兩個兒子,分彆叫大廉、若木。若木的子孫有的在夷狄,有的在中原。若木有個後代叫費昌,他所處的時期正是夏桀時期。
費昌後來離開了夏朝,投奔了商湯,專門為其駕車,並在商湯滅夏戰爭中立下功勞,成為商朝的功臣。到後來飛廉,飛廉之子惡來都是商紂時期的名將,是商朝鎮守西戎的重要力量。商朝覆滅後,到周孝王時期,惡來後人嬴非因養馬用功,周孝王封其至秦地(今甘肅省天水市),準許其建邑,號稱嬴秦,秦由此成為周朝在西域的附庸國。到後來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封其為諸侯,秦國正式成為諸侯國。
秦穆公的兩個哥哥秦宣公、秦成公都命短,後來國君由秦穆公繼任,當時東邊的晉國和秦國一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秦晉邊境衝突不斷。秦國地處西陲,不像晉國那麼有吸引力,人才資源較為匱乏。秦穆公最重要的幫手是百裡奚。百裡奚本來是在虞國做大夫的,後來虞國中了晉獻公假道伐虢之計,百裡奚被俘,秦穆公將其作為給穆姬陪嫁的奴仆,送至秦國。
百裡奚在路上逃跑,來到了楚國,楚成王讓他去養馬。秦穆公聽說百裡奚是個人才,正好秦國缺人,於是想派人花重金將其贖回,但是又擔心如果花重金,楚成王必然知道此人的重要性,不會輕易放人,於是派人拿了五張黑公羊皮去找楚成王說:“晉國陪嫁到秦國的奴仆跑到貴國,請允許我們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回。”楚國物產豐富,根本不在意這點東西,覺得百裡奚這麼一個七十幾的老頭子沒啥大不了的,就還給了秦國。
百裡奚一到秦國,秦穆公便向其求教強盛之路。百裡奚建議秦穆公先發展實力,向西擴張領土,再伺機入主中原,秦穆公聽後豁然開朗。之後,百裡奚又推薦了自己的老朋友蹇叔,百裡奚、蹇叔二人皆有雄才大略,他們建議秦穆公在國內實行“重施於民”的政策,並倡導文明教化,提高國家軟實力。外交方麵,秦穆公與晉國交好,從晉國取來穆姬,晉獻公的女兒。雖然晉惠公期間秦晉發生了些摩擦,但後來秦穆公幫助晉文公上台,兩國又重歸於好。
晉國是秦國的盟國,同時也是秦國東進中原的巨大屏障,秦穆公本身也是個老好人,晉文公在位時期,一是不願意與晉爭霸,二是秦國還不具備那麼強的實力。但等到晉文公逝世,秦穆公倒是有點蠢蠢欲動了。秦穆公同時代的大人物比較多,齊桓公、晉文公、楚成王、宋襄公,在他們在世的時候,他沒有去搞太大的動作,現在這些狠角色都死光了,他自己也有五十多歲了,覺得是時候向中原出擊,完成霸業了。
秦穆公對中原蠢蠢欲動的契機來源一個派往鄭國的使臣,杞子,他在鄭國做大使的同時,取得了鄭國都北門的鑰匙,並派人傳消息給秦穆公。秦穆公知道後大喜,準備派兵襲擊鄭國。一把老骨頭的蹇叔勸誡秦穆公:“鄭國山高路遠,長途奔襲軍隊容易疲憊,鄭國也會有所防備。”百裡奚同樣勸誡秦穆公不要出兵,雄心壯誌,不聽他們的諫言,仍然決定出兵,這是秦穆公一生中為數不多的一次失誤決策。
秦穆公讓百裡奚的兒子孟明(薑姓,百裡氏,名視,字孟明,PS:古代人名頭這麼多,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通俗來說,姓是家族的標誌,氏是姓的某一分支,姓和氏到秦朝之後慢慢合並,名大多在正式場合下使用,字一般等成年之後再取,供他人稱呼,古人覺得直呼其名不太禮貌,相互之間基本以字相互稱呼。)做統帥,蹇叔的兩個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做副將,他們帶著大約三萬人的軍隊,向鄭國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