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吾父耶和華 > 第42章 時代的進步

第42章 時代的進步(1 / 1)

推荐阅读:

火器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騎馬使用火器就更是如此了。

在當下13世紀初這個階段,除去耶路撒冷王國外,其他國家、如威尼斯或者埃及,基本上都停留在火門擊發的階段。

所謂火門擊發,便是直接用明火、引信點燃藥膛火藥。

對於手持火器來說,這必須是同時使用雙手才行。

落實在馬背上,則意味著他必須一手持握火門槍(手炮),一手使用點燃的火繩,去摁入藥膛,沒辦法再去抽取刀劍。

埃及的這些偵查部隊,倒是有考慮過怎麼辦。

說白了就是在完成射擊後,再將火門槍作為鈍器揮舞,照成殺傷。

考慮到現在的火門槍,其實就是一根棍子,前麵加個套個鐵槍管,這其實是可行的。

想的漂亮,訓練的時候也被驗證有可行性,但進入實戰後,很多事都不一樣。

敵人並非什麼一動不動的稻草人,會裝備足夠胸甲,能在被擊中的同時,揮劍反過來殺人。

不僅如此,在不抓住韁繩的情況下,在馬上快速移動,其實也意味著有落馬的風險,不得不花費更多的精力,使自己能穩坐在馬上。

相比之下,尤努斯他們,在中彈的同時,因為能夠通過韁繩施加力量,反倒是能及時調整自己坐姿,做到快速反應。

這裡麵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在於,埃及的火槍騎兵,裝填的是大量碎石,這樣一來雖然說節省了成本,但對於破甲的效果卻由顯不足,至於火藥裝填量,那就是另外一個細節問題了。

當然,從時代發展來說,出現火槍騎兵,其實也是曆史的必然,隻不過當下各國的技術還不足以落實,發展的思路還存在問題。

等到這麼一次小規模的戰報傳回去後,駐守在附近的王國南部埃及戰區,第三團的團長馬克,就同身旁的帕拉丁西格伯爾聊了起來。

“火器的許多事情,當初校長其實給我們上過課了,隻是,我也沒想到,埃及那邊會走的這麼快。”

一旁的西格伯爾也點了點頭,他們二人現如今年齡也就大約二十六七,年紀並不大,但作為團級的軍官,已經是王國裡排得上號的人物了。

之所以能夠有這麼高的地位,其實便是因為他們在蓋裡斯還在阿爾哈迪鎮學校任教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就讀學校了。

作為蓋裡斯最早一批的學生,他們的可靠性與忠誠,包括能力在內,都是王國裡頂尖的存在。

蓋裡斯在教書的時候,對軍事史是進行過展望的,對未來做出過許多預言。

其中一部分關於火槍騎兵的一點便是,在武器發展到一定水準前,馬上射擊並無足夠意義。

甚至不如槍騎兵、弓騎兵等好用。

但通過馬匹快速機動,讓士兵能下馬射擊,再快速移動離開,這是比較可行的操作。

除去火槍外,甚至於一些輕炮都可以如此使用,從而在多個角度攻擊敵人,使得敵人暈頭轉向,又或者快速補足本方的火力缺口,穩住陣線。

可一旦火器進化到單手可以持握並發射的時候,那麼曆史的革新就會再次改變戰場局勢。

西格伯爾說道:“我覺得校長他其實知道火器該怎麼發展到那一步。”

“事實上,我們都清楚,校長那可是知道太多事了。”

一想到蓋裡斯那高深莫測,很多時候說一半藏一半的狀態,馬克也有些頭疼。

對於他們這些蓋裡斯的學生來說,認為蓋裡斯是先知,其實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蓋裡斯不是先知,那麼該怎麼解釋,蓋裡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溯千年,後曉千年……

那些關於自然萬物的規律,蓋裡斯倒是不吝嗇賜教,對於已經發生的曆史,蓋裡斯也會去不斷的帶著學生回顧與解析,從而希望大家能從曆史上吸取教訓。

可一旦涉及到未來如何發展,蓋裡斯便總是會有所猶豫,除去做出一些模糊的預言外,就需要學生們自己去思考。

有關火槍騎兵的事,其實也如此。

但確實,埃及人的進步,再度證明了蓋裡斯的正確性與先見之明。

若非蓋裡斯力主武裝一部分的貝都因部族,他們也不會這麼快得到消息。

……

西奈半島呈三角形,北岸瀕臨地中海南部,西南和東南岸分彆瀕臨紅海的蘇伊士灣和亞喀巴灣。

蘇伊士地峽寬125公裡,是一條狹長的陸地。

同後世不同國家精準的國土邊境不同,對於這個時代的跟多國家而言,國界本身就是模糊不清,漸漸隱入無人地帶的。

恰好,西奈半島,在人口密度上,確實就和無人區相近,在這片6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土地上,按照耶路撒冷王國的估計,可能最多也隻生存了兩萬人。

這兩萬人,主要以貝都因人為主,逐水草而居,在一處處綠洲之間不斷轉移。

當然,此外還有西奈山修道院,這樣的宗教聖地,能夠吸引一些苦修士來此定居,對周圍的環境進行優先度的改造。

這些宜居地帶構成了,相對穩定的支點,能夠允許埃及方麵將軍隊在西奈半島這片荒漠與高原進行調度,並維係一定的物資補給。

拿現如今,埃及王國第四軍團的總部駐紮的地方來說,便是位於聲名顯著的聖凱瑟琳修道院。

聖凱瑟琳修道院,正式名稱為聖凱瑟琳西奈山聖凱瑟琳神聖自治皇家修道院。

是位於埃及西奈半島的一座基督教修道院。它位於西奈山腳下,建於 548年至 565年間,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

在亞伯拉罕神話體係中,據說先知摩西,就是在這裡見到的燃燒灌木叢。

【摩西牧他嶽父米甸祭司葉忒羅的羊群,一日領羊群往野外去,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裡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摩西觀看,不料,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

在亞伯拉罕神話中,燃燒灌木叢的意義,便近似黃帝告祭天地時,天上顯現大螾大螻做出回應一般。

是宣告了摩西得到與神交流,作為以色列人領袖的資格。

【神說:「我必定與你同在。你把子民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服事神——這就是給你的標記,表明是我派遣了你。」】

此外,有關這裡的聖經故事還有許多,就比如說摩西在這裡,還遇到了他未來的妻子——西比拉。

至於聖凱瑟琳,則是一位基督教聖徒和處女。

根據她的聖徒傳記,她既是一位公主,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大約14歲時皈依基督教,使數百人皈依基督教,並於18歲左右殉道。

據說,在修道院建成幾個世紀後,有人在附近的一個山洞中發現了聖凱瑟琳的遺體。

因此這個修道院的名字才被改名為聖凱瑟琳修道院。

但對於這個故事,某些憤世嫉俗的人,還是會抱有疑慮的。

恰好埃及第四軍團軍團長拉加爾德將軍,就是這麼一位。

他本人並沒有什麼濃厚的宗教情懷,事實上,若非這附近是為數不多可以駐紮軍團的地方,他甚至根本願意來此。

後世神學家,家費利克斯·法布裡,在訪問這座修道院時,留下了詳細的描述。

這裡有“高大的果樹、沙拉香草、青草和穀物”以及“三千多棵橄欖樹、許多無花果樹和石榴樹,以及大量的杏仁和其他水果”。橄欖被用來提煉油,用於點燈,並作為廚房的佐料。

相對周邊地區的荒涼,這裡已經是相當宜居了。

但拉加爾德將軍,其實還是感到不滿,對於他來說,這裡太小了,不能集結所有的軍隊,還要將軍隊分散開來,這無疑是一件非常有風險的事。

現如今的埃及軍團,在經過改製後,以及同曾經的西歐封建軍隊不再相同。

埃及的的部隊,是以當初第三次十字軍殘留部隊為基礎所組建出來的。

這一支十字軍在重組的過程中,依舊保留著大量封建時代的特征,但卻在重組過程中卻不再是按照原本的封建依附關係確立上下級,而是仿照耶路撒冷王國軍隊的體係,還有古羅馬職業軍團的情況,重新編組。

封建依附關係下的軍隊,即高階的領主天然就是軍隊領袖,尋常的小領主便在軍隊裡充當指揮官,而那些非領主的騎士們要麼被集中起來使用,要麼則擔任中下層的指揮官。

可以說在一個標準的西歐封建社會裡,封建依附關係即軍事上下級關係。

當然這種製度的天然缺陷性問題太多了,依靠血脈所能傳遞的東西,實在是有限。

而一名不合格的戰場指揮官,所能帶來的災難,足以葬送千軍。

更何況就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附庸這種說法,一旦落實進軍隊變成我部下的部下不是我部下……

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打起仗來,就靠騎士決死衝鋒,再加上步兵跟上,至於自己手底下有多少士兵那不知道,自己部隊斬敵多少更不知道,打贏了那就是上帝眷顧,打輸了那就被上帝拋棄。

講直白點,那即是打個仗和搖骰子一樣是玄學,而且軍備後勤之類的更是直接麻爪,若是在家門口打仗其實還好說,無非是逃兵多點,但終歸可以找到民夫替自己運糧。

而如十字軍這樣的相隔幾千公裡的遠征,如果不去明確好一個尚可的體係製度,那麼就是如第一次十字軍那樣的災難,還未出歐羅巴的土地,就能死上幾萬人。

而在第二次十字軍裡,哪怕是有著法王來作為軍隊的統帥,也吃了這種標準封建軍隊的折磨,在進入小亞細亞半島後,軍隊險些潰散。

在那麼一種處境下,法王將自己的部隊重新整編,任命聖殿騎士團的騎士來作為部隊的小隊指揮官,依靠著聖殿騎士團那邏輯相對清晰的上下級體製,來高效的傳達命令。

宗教騎士相較於世俗騎士更加強調服從與紀律,依托著宗教騎士團的架構,法王才儘可能完整的將自己部隊帶到了提爾。

當然在經曆過那麼多的軍事紛爭後,現如今的歐洲軍事體係要比之當初進步了許多,最起碼無論是巴巴羅薩的德意誌十字軍,還是獅心麾下的英法十字軍,都沒有再去重演第一次十字軍時的那種苦難行軍。

現如今埃及的十字軍,差不多就經曆過一次第二次法王重新編組軍隊的的事件。

明確了真正意義上的軍官階級的存在。

雖然沒有什麼過於先進的思想理論進行指導,但一個清晰的軍紀獎懲製度,加上一個明確的上下級指揮鏈條,也足以讓埃及王國麾下的十字軍脫胎換骨了。

近代的各種軍事改革,便是將軍隊打造成一個任務明確的執行機器,每個環節的每個人都要清晰自己的職責,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此方能推動軍隊這頭怪獸機械向前進。

話題扯遠了,總之經過軍改的埃及十字軍,已經具備了近代軍隊的各種鮮明特征。

不再是如原先封建時期軍隊那樣的盲目癡愚。

最典型的例子,其實就是加拉爾德能夠派出大批量的偵察兵,向西奈半島其他地區偵查,並將這些信息彙總,從而在位於修道院的軍團總部,修建出一份沙盤,用於標明敵我位置。

根據偵查部隊的彙報,他們在北方大約4裡格的為止,遭遇了隸屬於耶路撒冷王國的貝都因騎兵,對方裝備精良,本方初戰失利,無法再向北方進行偵查。

考慮到這個時代各個部隊的偵查半徑,不太可能超過半日路程。

那麼意味著耶路撒冷方麵的部隊,大致上也就在附近10裡格範圍了。

這意味著,如果繼續加大偵查力度,極有可能會同對方部隊撞上,從而爆發一次遭遇戰。

在這種既有可能爆發會戰的處境下,加拉爾德也不由得慎重起來。

畢竟,他無法確定敵人的規模,無從判斷雙方力量對比。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