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吾父耶和華 > 第12章 康拉德:鍋從天降

第12章 康拉德:鍋從天降(1 / 1)

推荐阅读:

同子嗣困難的耶路撒冷曆代王室不同,呂西尼昂家族有一個其他家族難以比擬的優勢——多子多孫。

居伊本人就有四個女兒,而居伊的兄弟加起來足有六位之多。

而且這七兄弟,還都是同一個母親生育,僅一位沒有活到成年。

放在中世紀的衛生狀況下,這已經堪稱奇跡了。

在如此眾多親兄弟的幫襯下,不論是在法國還是在耶路撒冷,都可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既然已經樹立目標,無論如何也要保住耶路撒冷的王位,那麼就需要製定出周密的計劃,從而攥奪勝利果實。

在原先的曆史上,呂西尼昂家族便一步又一步的走向了成功,建立起了呂西尼昂王朝。

從居伊加冕於1186年開始算起,前後兩次呂西尼昂王朝,綿延至1472年(eu時代都開始了),其積累的頭銜之廣,不隻是在法國與耶路撒冷、還取得了塞浦路斯、亞美尼亞乃至於安條克……

當然,這一切本該發生的事,或許再也不會出現了。

“所以,除去巴利安和蓋裡斯外,康拉德也值得注意?”

“是的。”

呂西尼昂幾兄弟,在商議開始後就取出了筆和紙,記錄起耶路撒冷王國中所有需要注意的人。

其中巴利安一派重要的人物,需要清理的對象,都被整理出來。

除去伊莎貝拉與蓋裡斯之外,就赫然還有著康拉德。

相比起居伊,傑弗裡的密謀能力要強上許多,在經過仔細梳理後,就發現有些問題。

耶路撒冷王國的體製,有些過於完善了,不像是一個經曆了戰爭的殘破王國。

甚至於比之法國,都更加的整齊、更加的清晰、更加的集權。

這一整套的議會體係,加上王國中央部門的各司其職,就有著一種不合乎封建體製的美。

而在歐洲,能夠做到這種程度的,使用官僚群體進行治國的,其實隻有少數幾個國家。

教宗國毋庸置疑是一個,東羅馬帝國也算是一個,威尼斯共和國其實也算一個。

至於神聖羅馬帝國,雖然在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影響下,雖然已經誕生帝國議會,可以討論法律、外交和軍事事務,但與那三個比起來還是差上許多。

這年頭的神羅帝國議會,本質上還是貴族領主與教會主教們的協商機構。

蓋裡斯是什麼人?一個出生在黎凡特的土包子罷了,有著一手裝神弄鬼的技術就罷了,哪裡見識過大場麵。

如此一來,在巴利安的派係中,出生自北意大利與威尼斯有密切聯係,與教宗結盟曾擊敗巴巴羅薩遠征,又在東帝國平定過貴族叛亂,乃至於取得了凱撒頭銜的康拉德,就格外顯眼了起來。

意大利人、與威尼斯熟悉、曾經充當過教宗的盟友,還是東帝國的“凱撒”。

這可是一下子,就和歐洲三個官僚體製最為健全的國家全部牽扯上了。

相比起蓋裡斯的履曆,康拉德的生平就明朗許多,而且更加的耀眼。

如果說巴利安派係中,誰最可能引導著耶路撒冷王國進行改革,那麼就必然是“凱撒”康拉德!

改革這件事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改革的力量在顯著的增強巴利安派係,等到巴利安離世之後,伊莎貝拉他們繼續把持著官僚群體,那該怎麼辦?

初來乍到的傑弗裡其實並不清楚,第二王國的官僚體係究竟是怎麼誕生的,也不清楚在官僚之後還有著教團。

他隻是一味的認為是康拉德使得提爾這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因此該如何解決康拉德,就需要提上議程了。

……

康拉德並不清楚自己被盯上了,這哪能想到呢?

他隻是充當意大利人的代表,在耶路撒冷王國這邊混日子,便鍋從天降,莫名其妙成了傑弗裡眼中的耶路撒冷改革者。

當然,這其實嚴格來說,也不算有錯。

隻是他的地位和重要性,並沒有傑弗裡想的那麼關鍵。

康拉德與他的父親威廉五世,確實很深入的參與進了第二王國的變革之中。

威廉五世本人,以74歲之高齡擔任了君臨議會的上議院議長,且不多提。

康拉德本人由於其見多識廣,以及對商業的熟悉程度,也親自參與進了某些事業的興辦。

蓋裡斯試著通過康拉德,推進更高效的造紙,然後希望對方能夠,通過自己的人脈協助王國建立一套在歐洲的分銷體係,尤其是分銷即將開始印刷的《聖經》。

造紙這件事,不論什麼地區國家民族,基本上都是公認源自天朝。

其中在8世紀時期,造紙術傳到了伊斯蘭世界,巴格達的工匠們對造紙工藝進行了一定的改進,使得中東地區也能夠大批量的生產紙張。

這為阿拉伯文化邁向輝煌時代,墊下基石。

但印刷術的曆史,卻要一波三折,在更晚些日子,才西傳成功。

確切說直到蒙古西征,才使得印刷術傳向西方,但也並未快速普及,反倒是要到古騰堡活字印刷開始,才有了大規模出現的跡象。

也就是說,對於這個年代的第二王國而言,紙的問題相對好解決,印刷術的問題,才是需要投入人力研發,需要培養新的技工,來構建全新的行業。

而且,這個行業的前景,其實相當的不明朗。

並不是說這個時代的書籍不夠昂貴之類,恰恰相反,實質是這個時代的歐洲,既缺乏買書的需求,也缺乏能買起書的人口。

拿基督教的經典《聖經》來說,在古騰堡印刷機開工前,聖經通常用上等的羊皮紙製作。

一部完整的聖經需要300600張羊皮紙,相當於50100隻羊的皮。

抄寫聖經的抄經士,平均下來一年起步才能完成一部完整的聖經。

這樣一份聖經,再加上精美的皮革封麵、鍍金飾品和複雜的圖像,價格在300金第納爾左右,甚至更高。

尋常的教堂都難以負擔起全套的聖經,僅有主教、乃至於大貴族家庭才會擁有。

但除去貴族和教士群體,就整個歐洲而言,也隻有意大利地區還有君士坦丁堡,可能稍微富裕,有著相對更多的富裕商人群體,嘗試來購買。

至於更下層的人,買聖經乾嘛?

能拿來吃嗎?有什麼用嗎?能改變貧苦的生活嗎?

就算識字了又如何?難不成識字就能改變階層嗎?

就算印刷術,能將高昂的書籍價格打壓下去,對於一貧如洗的歐洲窮人而言,那也沒有什麼意義。

更何況,哪怕是歐洲的古騰堡印刷機開工後,一套相對精良的《聖經》其實也價值30金佛羅林。

真正的赤貧者,是無法負擔起任何知識價格的。

但反過來說,意大利地區、威尼斯人、君士坦丁堡,又或者現如今開始富裕起來的第二王國。

確確實實,開始誕生一批擁有能力花錢追求精神享受的人群了。

哪怕不多,其實也是可以試一試的。

蓋裡斯在提爾的時候,就曾與巴利安提過這方麵的事,希望對方能夠找到一些值得信賴的能工巧匠,攻關這方麵技術。

並且可能要在相當長時間裡,對印刷機的製造工藝采取保密的姿態,從而為蓋裡斯宗爭取到時間。

從宗教角度來說,大批量印刷《聖經》,其實是宗教改革的必要前置條件。

一方麵在於,隻有當《聖經》的數量多到足以讓中間階層群體接觸到,中間階層的教士或市民才能夠提出【唯獨聖經】這條改革綱領,並且將之落實。

否則的話,從未接觸過《聖經》的群體,根本無從談起利用《聖經》權威反駁羅馬教廷這件事。

隻會是那些實質上擁有聖經的主教群體,借助對《聖經》的壟斷,愈發權威而腐朽並我行我素。

這也是為何15世紀胡斯派教義,雖然有宗教改革意願,但卻並未大規模泛濫,也並未明確提出【唯獨聖經】的原因之一。

而且,按照蓋裡斯某些未曾明確透露的意思來說,大規模印刷《聖經》亦或《古蘭經》,實質上也是一次摻私貨的機會。

當應刷機技術成熟的時候,實質上也是又一次彙編聖經的時機。

隻要蓋裡斯版的《聖經》亦或《古蘭經》數量,能鋪貨到比其他教派更多,那麼誰才是正統呢?

這個時機的把控,就需要有所準備。

前期的技術儲備可以由教團獨自進行,但後續的商品分銷,卻離不開地中海上的那些商貿城邦。

自然也需要康拉德來作為中間人。

經過這麼一年的試驗與製作,提爾的活字印刷技術,差不多算是成熟了。

同天朝不同,印刷術在蒙古西征中傳入西方後,並沒有顯著的鋪開。

對於雕版印刷技術,無論是中東阿拉伯文明又或者基督教文明,都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僅在相對狹小的範圍裡采用。

直到活字印刷技術被古騰堡采納並且改進之後,才爆發出難以想象的火花。

這其中的原因,其實也很直白:漢字太多,字母足夠少。

因此,蓋裡斯給教團的建議便在於跳過雕版印刷,直接采用金屬活字印刷。

這項技術說複雜,實則也是一點都不簡單。

對於教團下屬的鐵匠們來說,這都花了近一年的功夫,才算是按照蓋裡斯留下的方案摸索出來一個勉強能用的版本。

螺旋壓印機,倒沒什麼複雜的,就是采用了葡萄酒榨汁的螺旋壓機原理,是現成的技術。

可油墨配方,還有活字的製造過程,才是費儘心思。

後世的古騰堡開發了一種適合印刷的油基油墨,主要由植物油、鬆香和碳黑混合而成。這種油墨比傳統的水基墨更黏稠,能均勻地附著在金屬活字表麵。

蓋裡斯並不了解這種油墨到底是怎麼回事,雖然知道大概的成分,但顯然他自己是沒空去進行還原的。

而活字方麵,更是如此。

15世紀歐洲印刷機,相較於天朝的活字印刷技術,所出現一個革新是在材料學上的。

古騰堡熟悉金屬知識,曾經生產過大量的金屬鏡,也是第一個采用鉛、錫和銻的合金製造活字的專業工匠。

這種合金稱為活字金屬、印刷鉛或印刷金屬,對於製作耐用的活字塊和生產高質量印刷書籍至關重要,證明比東亞使用的膠泥、木製或青銅製活字更適合印刷。

材料學的進步,這就懂的都懂了,在某意義上就是純純的看臉抽卡……

事實上,提爾的教團,直到現在,也隻是做到了一個相對看得過去的水準,沒有真正的複刻古騰堡活字。

雖然也有一些更加簡易化生產的方式,但考慮到蓋裡斯所麵對顧客群體,基本上非富即貴,至少也是商人家庭或者騎士。

那麼還是不能太糊弄人的,說不準還會反過來影響蓋裡斯宗的聲譽。

在提爾新城區一個工坊中,一名接受過金屬技藝培訓的帕拉丁,正全神貫注的進行工作。

他的手中是一個鋼製的金屬衝頭,上麵的陽刻字母印,比之小拇指指甲蓋還要略小一些。

在他一旁,類似的金屬衝頭,已經準備了許多。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將這些鋼製的金屬衝頭,錘入較軟的紫銅條,使之形成類似陰刻的字模鑄具。

等到這步工序完成後,將其放入手持模具中,用熔融的字模金屬填充模具,鑄造出成品字模。

這樣的工序,要重複難以計數次,直到這個工坊能夠正式開始印刷為止。

而在這間工坊的隔壁,十二使徒中的整整三位,都聚集在這裡。

沃特、普爾多克、卡菲……

這些在這個時代尚且聲名不顯,卻注定要名留青史的人,在這個狹小的房間裡彼此對視,氣氛格外的凝重。

“所以,確定了?”有著打鐵經驗的沃特,看向普爾多克還有卡菲。

“我們真的要這樣印嗎?”普爾多克麵容頗為糾結。

“這是先知的意思。”卡菲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擺在他們三人麵前的,其實是一份蓋裡斯留下的手稿,這份手稿也可以說是蓋裡斯對於各教經書印刷的指導意見。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