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吾父耶和華 > 第6章 敕令騎士團的作戰方針

第6章 敕令騎士團的作戰方針(1 / 1)

推荐阅读:

中世紀的戰爭,其烈度、效率、頻次……都難以與後世相提並論。

對於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而言,戰場之外的博弈同樣重要。

在薩拉丁失去阿卡之後,外約旦方向的軍隊,乘勢北上,在11月這個不適合大兵團作戰的季節裡,布置下渡口陣地,威脅耶路撒冷,從而迫使薩拉丁不得不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抽調軍隊鞏固後方的防守。

在這一過程中,薩拉丁被迫放棄了大約一千五百平方千米的土地,讓出了肥沃的阿卡平原。

而為了避免十字軍,乘虛而入形成血本之勢直取耶路撒冷。

大馬士革方麵的穆斯林軍隊,也乘勢而動,做出了要對提爾、托倫領地進攻的態勢。

這樣的行動,牽製住了十字軍的主力兵團,在對方不打算進行一次會戰的情況下。奪下了阿卡的十字軍主力兵團,難以大舉南下。

當然11月、12月,這個寒冷的冬雨時節,也確實不適合進行會戰。

如此一來,收取薩拉丁出讓失地的重任,也就交到了一支新成立的部隊手中。

也就是敕令騎士團。

敕令騎士團的整體規模確實不大,其下轄3個大隊,總計12個中隊。

每大隊編製320人,加上騎士團直屬的機關部門,總計也一千人左右

但這一千人,某種意義上來說,卻是整個十字軍中,裝備情況最為優越的一千人。

是純純用錢砸出來的效果。

為了追求機動性,騎士團人人騎馬,就連純後勤保障人員,都是騎馬行動。

為了追求火力攻堅,騎士團僅一千人便配備了12門火炮。

為了追求騎兵衝擊,整個騎士團120名騎士,都是武裝到牙齒的重裝騎兵。

為了偵察追擊,除去重裝騎兵外,則還配備了120名稍輕裝的侍從。

為了有穩固的陣地,則又有480名騎馬步兵。

甚至於還有專職的240名扈從,用於保養軍械、飼養馬匹、提供補給……

這麼一支騎士團,在先前的阿卡攻城戰中,並無什麼亮眼的表現。

當然組建敕令騎士團,其實也不是為了阿卡攻城所預備的。

而是要等到現在這個階段,才進行利刃出鞘。

就如薩拉丁對巴勒斯坦11月的評價一樣,在冬雨裡,士兵貴精不貴多。

戰爭的形式,也從萬人規模大兵團的你來我往,轉變成千人規模的局部戰場博弈。

主力部隊被大馬士革方向敵軍牽製住的情況下,能南下收複失地的,也就隻能是敕令騎士團了。

而為了確保這次行動能夠成功,從而真正意義上幫助第二王國取得戰略上的緩衝區域,也即是徹底收複加利利公國。

蓋裡斯甚至親自加入了騎士團,指揮這次的行動。

而這次行動的目的地,便是拿撒勒,那座降生了耶穌的小城。

【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撒勒。】

——《路加福音》1:26

拿撒勒位於阿卡東南方向三十公裡,這是一座丘陵裡的小城,在薩拉丁於約旦河之戰中擊潰居伊的主力軍團後,他的部隊快速席卷了耶路撒冷王國的大片土地,拿撒勒這座小城,在稍作抵抗後也迅速的投降了。

在戰後,這座小城與其他的被占領地區一樣,由一支突厥遊牧部族管理。

雖然目前薩拉丁從北方抽調了大量的軍隊,使得北方目前是一個較為空虛的狀態,不過這並不代表蓋裡斯就能暢通無阻。

畢竟還有相當多不長眼的家夥,在這片土地上吃了個滿嘴流油,有些舍不得滾蛋。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從蓋裡斯嘴裡說出,就很恰當的指明那支占據了拿撒勒的突厥部族所做出的選擇。

傳統突厥部族的軍隊是由大量的輕騎兵所組成的,他們以標槍和彎刀還有弓箭作為武器。

這些輕騎兵非常善於運用各種伏擊和詭計,在會戰裡,突厥人並不會組成密集隊形向前推進,而是分成大量的分隊,環繞在正麵和側翼,不斷發射箭矢,隻有在看到不錯的機會時才會發動小規模衝鋒。

眼下蓋裡斯所麵臨的處境卻就是這樣,他在從阿卡前往拿撒勒的道路上,遭遇到了一支遊牧部族的襲擊。

有點棘手,卻談不上麻煩,雖然他身邊的部隊其實就隻有一個敕令騎士大隊。

基督徒與突厥這一係列遊牧部族的戰鬥持續了數百年,對於善於總結經驗,從前人書本裡學習知識的人來說,該如何抉擇是一個極其簡單的事。

蓋裡斯並沒有選擇直接運用自己的武力破局,甚至沒有親自去接過指揮權。

基於測試騎士團戰鬥力的想法,仍由莫諾進行指揮。

莫諾在1187年中,被巴利安冊封為騎士,並在這之後的這兩年時間裡,一直都在支持著巴利安。

因此,也成為敕令騎士團中的一員大隊長。

敕令騎士團與這年代其他的騎士團,其實頗有區彆。

因為敕令騎士團是赤裸裸的純軍事化組織,其後勤補給、火藥供養,全部由軍務部負責。

出任大隊長一職,對於莫諾而言,並沒有什麼太多所要煩惱的事。

他所需要考慮的,便隻有訓練部隊,以及如何打敗敵人。

按照既往的經驗,莫諾下達了一個有些違背尋常騎士直覺的命令。

除去騎士與武裝侍從之外的所有人,全體下馬,其中的騎馬步兵群體,結合炮車組建一個相對鬆散的扇麵陣線。

而那些代步馬則被侍從們牽到陣線後方。

騎馬步兵在訓練不足的情況下,也隻是步兵,騎馬對於他們而言是是便於機動,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懂得如何在馬上使用武器。

事實上,中世紀的一名騎兵訓練時間,短則三年,多則十年,這是難以取代與簡化的。

在這一百六十名騎馬步兵構建出基礎的陣線時,大隊裡的騎士還有武裝侍從們被分為了兩個分隊,用於護住側翼。

在陣線構建完畢後,每個中隊所屬的火炮,被莫諾集中起來,推到前排開始裝填。

《戰術論》裡利奧建議與突厥人交戰的拜占庭將領們應儘快抓住會,與對方進行白刃戰鬥。

而蓋裡斯則建議自己麾下那些有火炮的部隊,在與突厥人的戰鬥中記得往火炮裡裝填霰彈。

馬弓或者說騎弓的殺傷力其實是相當有限,這個問題在21世紀被很多人給刻意模糊了。

拿蓋裡斯上輩子的記憶來說,貌似有過一個節目叫《古代兵器大揭秘》,其為了論證蒙古騎兵的戰鬥力,特地找來一個“胸板甲”套在豬肉上去射。

在節目中,騎弓很輕鬆的射穿了那套“胸板甲”。

但蓋裡斯並沒有就此覺得蒙古騎兵天下無雙,反倒是質疑起那個節目的真實性,以及寫節目劇本的兄弟是不是腦子缺了根筋。

因為就側麵來說,那套所謂的“胸板甲”,厚度可能和午餐肉罐頭的殼無異……

而在百度百科中,也有兩句話是讓人非常繃不住的。

【輕騎兵使用的蒙古弓拉力大約166磅(基本是最大),有效射程320米,與當時的英國長弓差不多英國長弓最大為80公斤。】

【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這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

蒙古弓166磅拉力?

暫且不提,這166的拉力相當於要舉起一個成年壯漢,平地拉弓尚且難以做到,何況騎馬拉弓。

單純從【蒙古騎兵】這一百度百科詞條的前後不一致來說,就已經自相矛盾了。上麵還說這是最大166磅,下麵就變成至少需要166磅。

馬上開弓的難度有多大,蓋裡斯在與這個時代的輕騎兵接觸過,還是清楚的。

騎弓的力道能達到60磅都是個不得了的數字。

蒙古弓、土耳其弓、匈奴弓等遊牧民族的弓,拉力通常在 3070磅範圍內。

可以分輕型弓或重型弓,其中輕型的基本上3040磅拉力,適用於快速騎射和長時間作戰。

重型弓基本上是在5070磅左右,當然也有更高的,往往用於近距離穿甲,遠遠達不到所謂的166磅層次……

就射擊距離來說,騎弓的有效射程一般不會超過六十步,而如果是為了有效的殺傷力,那麼甚至不會超過三十步。

當然這個有效的殺傷力並非是說能什麼高效破甲,

拿滿清舉例,其能做到穿甲的清弓,實則也是步弓的一類,而非騎弓。

步弓可以有著更大的體型,拉弓的時候使出多的力,也意味著步弓能夠射的更遠殺傷更大。

加上射人先射馬這一條,輕騎兵挨步兵射的時候就非常的吃虧。

但在那些來襲的突厥人眼裡,蓋裡斯身旁的這隻部隊就有點不上不下。

看起來騎兵少步兵多,可步兵雖多,但裝備弓弩的也很少。

似乎一時間,突厥人無不僅能在騎兵數量上能壓住法蘭克人,也能在弓弩上壓製住法蘭克人步兵。

至於火炮?

對於這些沒有直接參與過薩拉丁大軍的突厥人而言,還是相對陌生,一時間沒有認出來。

他們還停留在一個舊時代。

……

戰鬥爆發時,正是正午,陽光炙烤著大地,空氣中夾雜著乾燥的塵土味和汗水的酸澀。

敕令騎士團第一大隊,在一處低窪的山穀中靜候,他們身披重甲,麵罩下的眼神冷峻。

遠處,突厥輕騎兵正試探性地推進,手中的馬弓已然拉開,弦上箭矢閃爍著寒光。

“穩住,不許開火!”大隊長莫諾騎在馬上,手持長劍,聲音冷靜而威嚴。

他抬手示意,士兵如雕像般紋絲不動。

敵人的哨探開始靠近,幾名突厥騎兵策馬加速,企圖試探陣型的反應。

突然,第一聲火炮的轟鳴撕裂了空氣,濃烈的火藥味隨即彌漫開來。

霰彈四散,發出尖銳的破空聲。

瞬間,幾匹戰馬嘶鳴著倒下,騎手被拋飛,敵人的陣型頓時一片混亂。

對於未經訓練的突厥戰馬而言,這突如其來的巨響猶如雷霆。

驚慌失措的馬匹四處亂竄,隊伍開始失控

一名突厥騎兵試圖拉住韁繩,卻被從身後飛來的霰彈擊中,慘叫著翻落馬背。

而敕令騎士這邊的戰馬卻穩如磐石。

為了讓這些戰馬適應炮聲,騎士們經曆了無數次的實彈訓練,馬匹早已將巨響視為司空見慣之事。

現在,這些高大的戰馬如同一堵鐵牆,等待著衝鋒的命令。

又是一門炮擊,金屬彈丸像死亡的雨點般傾瀉而出,突厥輕騎兵的前排應聲倒下。

血霧在陽光下彌漫開來,慘烈的場景令敵軍更加混亂。

幾名突厥人慌不擇路,衝進步兵陣中,在步兵們的槍矛交錯間,鮮血飛濺。

“de vult!”

見時機合適,莫諾高舉長劍,帶頭策馬衝入敵陣。

他身後的騎士們如同一道鋼鐵洪流,伴隨著戰馬的嘶鳴聲和鎧甲的撞擊聲,直直地撞進了敵人的殘陣。

突厥人尚未從炮火的震驚中恢複,麵對這迎麵而來的重騎兵衝擊,更是毫無招架之力。

長矛刺穿胸膛,戰刀劈開頸骨,敵軍陣型徹底崩潰。

然而,莫諾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策馬駐足望向在敵軍潰逃的方向,冷靜地舉手示意停下追擊。

眼下的他們是在陌生地域行軍,並不確定周圍是否有更多的敵人,而如果貿然追擊的話,著裝較重的敕令騎士並不具備優勢。

這一幕幕,都被蓋裡斯看在眼中。

可以說,在這兩年裡,許多人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開始愈發成熟起來。

這兩年跟隨著巴利安的莫諾就理解了一件事,敕令騎士團在戰場上的核心其實既不是騎士也不是步兵,而是火炮。

敕令騎士團一千人規模,整整12門火炮,這個比例已經是相當高的了,而敕令騎士團的作戰方式除非是有高機動需求的時候,否則都是圍繞這些火炮來的。

5月份的時候,那時巴巴羅薩剛剛身死,蓋裡斯與巴利安就敕令騎士團進行過詳儘的討論。

那是在一間書房裡。

“蓋裡斯,你說,麵對撒拉遜人的時候,我們還有多少勝算?”巴利安的聲音低沉,帶著疲憊,眼神卻堅定。

他雙手撐在長桌邊緣,俯身凝視手中攤開的羊皮地圖,那上麵密密麻麻的標注是,過去數十年裡與撒拉遜人爆發過戰爭的地點。

蓋裡斯站在桌邊,身影籠罩在燭光和陰影之間,指了指自己的腦袋。

“勝算……從不在於蠻力,而在於智慧。”

他的手指滑過地圖上蜿蜒的河流。

“與突厥人作戰,需要的是穩紮穩打。側翼與後方,必須堅如磐石。如果可以,最好背靠河流。他們騎射如風,正麵交鋒是愚蠢的,但他們的弱點在於無法突破穩定的防線。”

巴利安當時點了點頭,明白這都是經驗。

蓋裡斯接著說道:

“東羅馬人會用步弓去與突厥人對射,或者依靠他們的騎兵果斷發起衝擊。但我們不需要。”

“我們的戰術更加簡化——騎兵隻護側翼,步兵隻護火炮。無論敵人如何挑釁,隻要防線穩固,他們最終的進攻都會如水擊石。”

巴利安默默點頭。

然而,蓋裡斯沒有停下,他的聲音低沉,接著說道:“但與重步兵陣線交戰,是另一回事。”

“重步兵的陣列密集,騎士的衝鋒根本撼動不了。他們堅如城牆,但實心彈可以撕裂這種堅固的堡壘。”

“炮擊會讓他們的士氣崩潰,陣型瓦解。而那時,才是騎士們衝鋒的時候。”

“敕令騎士團的力量,不在於武藝,而在於服從。高度的服從!任何不聽號令的衝鋒行為,都是對整體的背叛,戰場需要秩序。”

巴利安沉默片刻,長歎了一口氣。

“這些話,你知道在某些騎士耳中有多刺耳嗎?但你說得對。”

蓋裡斯在改變時代,舊的騎士時代在逝去,而新的騎士、某種意義上來說,卻隻是棋子與更加昂貴的消耗品。

作為耶路撒冷王國騎士的典範,他對此無力阻止,也不會去阻止。

1512年西班牙軍隊和教皇國軍隊進攻拉文納,而法軍將領也就是年僅22歲的加斯東,因為缺乏補給無法與敵軍相持,選擇了速戰。

這次戰鬥中法軍約有兩萬人和50門火炮,而聯軍方麵是一萬六千人和30門火炮,雖然人數較少但卻修建了一座半圓形工事。

在那次戰鬥中,雙方爆發了持續兩個小時的炮戰,僅聯軍一方的火炮就對法國步兵造成了2000規模的傷亡,以至於需要國土傭仆拿長槍逼著加斯科涅步兵才能勉強穩住陣型。

而火炮處於數量劣勢一方的聯軍,則更加淒慘,西班牙騎兵在無法忍受敵軍火炮後,擅自出擊企圖摧毀法軍的火炮陣地。

而這種缺乏秩序與組織的衝擊,對於法軍敕令騎士而言卻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西班牙騎兵被輕易擊潰,而法軍步兵也發起了衝鋒,在戰事陷入肉搏膠著之時,敕令騎士們再度發起了兩次衝擊,瞬間擊潰了聯軍。

這次戰鬥裡法軍陣亡達到了三千到四千五,而聯軍的陣亡則高達九千。

時代的確是變了,但之所以會變,那並非是單純的多了火炮,單純的有了火炮也不意味著能贏。

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有著優勢的青銅金屬炮,但還是被瑞士山民給衝翻了三次。

因而,在敕令騎士團有著如此優勢裝備的情況下,他依舊跟著過來,審視著莫諾的調兵遣將,確保他們不會陷入“唯武器論”的錯誤認知中。

這次遭遇戰,是蓋裡斯前往拿撒勒途中的一點小插曲,但這個小插曲所帶來的影響,卻是是深遠的。

在這次戰鬥之後,蓋裡斯花費了不少時間重新收攏部隊,安排人手對傷兵進行治療。

那些死於火炮和騎士衝鋒的突厥人,則就地掩埋。

至於突厥人俘虜或者說是運氣好沒死的傷兵,蓋裡斯也沒去苛刻的對待,而是按照戰俘條例,安排了人對其看管。

戰功的計算、傷員的救治、乃至於對屍體的掩埋,這些一係列的事忙活了好久,當這些進行的差不多之時,天色其實也到快傍晚了,不適合繼續行軍。

敕令騎士團一大隊,直接就地安營紮寨,並安排起士兵的夜間執勤名單。

次日中午,在拿撒勒城門處,四十名武裝侍從在前開道,然後是押解著突厥人戰俘的侍從們,緊接其後的是炮兵與騎馬步兵,而在這條行軍隊列的最後方是被四十名騎士簇擁著的蓋裡斯。

關於耶路撒冷王國擊敗了突厥人部族的消息,從昨天起就在拿撒勒瘋傳,敕令騎士們的英勇善戰,也在民眾裡傳唱了起來。

那些突厥人在確定了敵我力量之後,就帶著他們過去一年裡搜刮的財富連夜而逃,留下了一座無人駐防的空城。

簡單的入城儀式之後,蓋裡斯代表著王國,接受了拿撒勒本地人的效忠。

當場承諾拿撒勒將會如耶路撒冷王國其他城市一樣免除掉人頭稅,並且告訴市民們過幾個月,等原先的加利利公國的人口清查完畢之後。

會組織王國君臨議會下議院議員的補選。

加利利公國是的黎波裡伯爵雷蒙德在耶路撒冷王國裡的領地,通過聯姻取得。

蓋裡斯作為雷蒙德的遺囑繼承人,從他手中接過冠冕的存在,自然也在法理上繼承了加利利公國。

對於耶路撒冷王國而言,這其實意味著蓋裡斯勢力的再度擴張,而且他人難以質疑。

就如之前安排的那樣,加利利公國將會被轉為王室直轄的領地,切割成郡還有選區。

無論是免去人頭稅,還是承諾議員選舉,都是在安定人心,而這些政策也有效的加強了當地人對王國的歸屬感。

畢竟與“仁慈慷慨”的蓋裡斯相比,那些“邪惡”的異教徒簡直就是世間種種不義的化身。

在將戰俘收押之後,蓋裡斯安排莫諾去與拿撒勒本地人的代表繼續接洽。

而他自己則在當地神父的帶領下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聖母領報堂。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