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在華夏對鋼材的巨大需求,劉韜絲毫不懷疑,隻需要五六年時間甚至更短的時間,華夏鋼產量絕對很有可能破2億噸。
從1890年華夏第一家漢陽鋼鐵廠的創建,一直到到共和國成立,59年的時間華夏產鋼量共為760萬噸(包括機械廠的鋼產量在內),其中達到最高年產量的1943年也隻有923萬噸,而且絕大部分產量還分布在日本侵占的東北地區。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1949年全國鋼產量隻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
共和國成立後,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1957年鋼產量就達到5355萬噸。而到了現在,我國鋼產量已突破億噸大關,達到10124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真正實現‘趕英超美’。
共和國僅僅用了40年時間,鋼產量增長64076倍!
鋼產量突破億噸,這是幾代人夢寐以求的。
劉韜很有信心,全國鋼產量很快就會突破2億噸、3億噸、4億噸
至於為何有這份信心,就是他還記得,華夏那不計算瞞報在內的鋼產量曾經突破10億噸大關,成為全球第一個鋼鐵年產量達到10億噸的國家。
那時候曾經有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說法,那就是全球鋼鐵產量第一名華夏(除冀省),第二名華夏冀省(除唐汕),第三名華夏冀省唐汕市。
而這裡麵的鋼鐵產量瞞報,可是絕對不少。
不信的話,去看看馬科長的采訪視頻。
這幾年幾個鋼鐵廠發展速度都非常凶猛,而這些鋼鐵廠的發展又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就像冀省的發展速度很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鋼鐵廠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帶動了整個冀省的發展。
而且現在華夏鋼鐵工業的發展可不僅僅體現在產量的巨大變化,在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麵那可是也非常明顯,各種特種鋼材產量可不低。
華夏鋼鐵產量迅猛,水泥產量同樣也非常迅猛。
翌日早上,劉韜去了一趟京城理工大學,卻是他受邀開一個講座。
雖然劉韜頭上掛著京城理工大學教授頭銜,但是實際上他不需要給本科生講課,一年也就隻需要開一兩個講座即可。
劉韜帶的研究生,則是主要掛在京城理工大學以及西南聯大。
這是與他關係最為緊密的兩所大學。
也因為兵器工業係統發展狀況好,使得京城理工大學的發展也非常好,目前在全國僅次於清華、北大、西南聯大三所大學,穩穩占據全國第四位。
目前整個華夏,清華、北大、西南聯大是屬於獨一檔的,西南聯大雖然建校晚,但是起步非常高,師資力量雄厚,辦學經費多,所以在全國非常的強勢。
而且西南聯大還有自主招生的權力,每年提前通過自主招生,便吸引走了一部分優秀生源。
劉韜此次獲得‘圖靈獎’,京城理工大學便多次邀請他回校給學生們開個講座。
畢竟‘圖靈獎’乃是世界計算機界最高獎項,號稱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作為華夏首位獲得‘圖靈獎’,這不僅僅是劉韜的榮譽,也是讓作為母校的京城理工大學也沾光了。
京城理工大學大禮堂,此時已經人滿為患,座無虛位,但凡能夠站人的地方,都有人在。
幾乎每個學生,手中都拿著筆記簿和筆,他們小聲地議論著。
如果說哪位教授的講座最受歡迎,那麼毫無疑問是劉韜。
雖然每年劉韜在京城理工大學開的講座次數很少,但是每次開講座,都是最受歡迎,學生搶著座位。
甚至連周邊的大學的學生,也會搶著來聽講座。
“劉教授真是厲害,連國際上最高的計算機獎項都拿到了,真是我輩榜樣。”
“聽說獎金很多錢,大部分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
“我就期待著,什麼時候劉教授也能拿到諾貝爾獎。”
“我不關心劉教授拿什麼獎,我就關心今年盤山集團會在我們學校招幾個人,還有劉教授今年招不招研究生。”
“最好能夠進入盤山集團,聽說待遇超好,國內獨一檔,比進入部委要來得強。”
“我有小道消息,聽說盤山集團總共要從學生招聘200人,要學習成績優異的,品學兼優!”
“真的假的?還要招聘200人?去年不是也招了200人!?不會是騙人的吧?”
很多人聊著聊著,聊到了招聘的事。
在之前,大學生是包分配的。但是現在不一樣,現在已經不能稱之為包分配,或者說已經不完全包分配了,是雙向選擇,各種國企、研究所、機關單位等到學校來要人,有不少其實是定向地要人,供需情況各專業不等。
畢業分配,是指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大學或中專畢業生就業按國家下撥的計劃指標進行統一安排。畢業分配製度強調的是‘服從國家’,對個體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及就業要求等不太重視。
畢業分配在特定時期內,起到了推動人才流動和資源調配、協調不同行業和地區利益的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其弊端愈發顯現。
比如統得過死,包得過多,畢業生、學校與用人單位不能事先了解、互相選擇,容易造成人才配置與崗位的不適應,不利於調動三方積極性。
比如對用人單位來說,隻有接收的義務,沒有選擇的權利。不管是否需要,全部按計劃分配,容易在造成人才積壓浪費的同時,又難以得到急需人才的指標。
比如對學校來說,統一分配畢業生,隔斷了學校與社會的聯係,課程的設置和專業結構可以不考慮社會需求,教育效果難以得到實踐檢驗。而對學生來說,一進校門就捧上‘鐵飯碗’,成了當然的‘國家乾部’,畢業即就業,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分配時處在‘聽天由命’的被動地位,無法按自己的能力、特長和愛好選擇合適的工作。
所以,就有了雙向選擇的改革,從而去解決包分配的弊端,讓各方都有選擇。
甚至於也有學生選擇不去國企、研究所、機關單位等,而是選擇去民營企業,畢竟民營企業雖然不是鐵飯碗,但是往往工資會比較高,也比較自由。
甚至有的學生有野心,畢業後選擇創業,去社會闖蕩。
但是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能夠去好的單位自然是最好不過的選擇,而盤山集團毫無疑問是最好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