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
劉韜瞪著大大的眼睛。
他沒有想到,自己要參加的會議,竟然會是京九鐵路!
早在1960年,鐵道部就開始醞釀修建一條南北新乾線,其周向威京城經衡水、商丘、九江到汕頭,即京汕鐵路。
後因國民經濟調整而停滯。
後來,在1974年,鐵道部又計劃修建京城至九江鐵路,並為此進行過初測。隻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納入‘六五’計劃。
此次鐵道部再次提出想修建一條南北大動脈,這一次則是線路有所改變,整條鐵路北起京城西客站,途經省會中心城市南昌站,南至香江九龍站,途經京、津、冀、魯、豫、皖、鄂、贛、粵省市和香江共十個省市,全長2536公裡。該線北部線路經過地區地勢平緩,南部則隧道密集。
整個京九鐵路,將會是我國鐵路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裡程最長的鐵路大乾線。這條鐵路建成後,對於完善全國路網布局,緩解南北運輸緊張狀況,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加快中部地區的改革開放和沿線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維護港澳地區穩定繁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全線有橋梁549座,隧道126座,橋隧總長190公裡,其工程之浩大,是鐵路建設史上空前的。
“亂彈琴,300多億的概算投資,國家哪裡來那麼多錢投資這個項目?”一個領導拍著桌子,很是不滿意:“幾年前就沒有納入‘六五計劃’,都說了緩一緩,怎麼又想建了!?”
“300多億,財政部的倉庫都快要餓死老鼠了,哪裡來那麼多錢建?”這個領導有些生氣。
京九鐵路自然是很有必要建,也很重要。
可是問題國家沒錢啊!
一分錢難倒一個好漢。
現在國家改革開放,方方麵麵都要錢,要一次性投資300多億,太難了!
再怎麼擠,也擠不出這麼多錢來。
不少領導都認為,不適合在這個時候上馬京九鐵路項目。
當然也有一些領導認為,應該咬咬牙上馬這個項目,因為京廣鐵路是現在京城到粵省最重要的乾線,現在有些時段出現了繁忙的現象,以後要是再發展下去,京廣鐵路將承擔不起南北運輸的重任。
“劉韜同誌,說看看你的看法。”老人抽了根煙,沒有立馬發表意見,而是看向劉韜。
劉韜略微沉吟了一下,才說道:“京九鐵路建設是勢在必行,現在京九鐵路的狀況大家都知道,頂多再有三四年時間,京九鐵路就會出現很擁擠,影響南北大運輸。”
“我建議京九鐵路上馬,而且對於京九鐵路現在的方案進行調整,這個方案太保守了,恐怕用不了多久,那些單線段都會出現運輸‘瓶頸’,我建議整個京九鐵路都采用雙線建設,而且複線也進行建設,再多預留複線。”劉韜說道。
京九鐵路的重大意義,毋庸置疑。
這將會是巨大的南北大動脈。
像這次的‘京九鐵路’方案,並不是嚴格的雙線標準,而是雙線、單線相結合,預留複線用地。
劉韜說道:“鐵路按照160公裡設計,太保守了,我建議將標準提高到250公裡時速設計,采用電氣化。”
最為反對的領導聽到劉韜這麼說,氣急而笑:“劉韜同誌,按照你所說的,那就是要投資至少700億人民幣,300多億人民幣現在國家都拿不出來,如何拿得出700億人民幣。”
“而且160公裡時速,我們都沒有這個技術,得從外麵引進,這技術引進需要花多少錢可還都不知道。”領導嚴肅地說道。
“技術方麵,我們盤山集團可以協助。錢的話,我們盤山集團出資70。”劉韜說道。
技術方麵,最是不用擔心,他可以解決。
至於投資方麵,他也可以解決。
現在‘京九鐵路’一公裡造價是600萬人民幣,這還是包括沿線鐵路站點的改造,以及大量的橋梁、隧道。
要是等到以後再修建,一公裡造價起碼得上千萬。要是等到新世紀以後,鐵路造價更是會飆升到一個億。
可以說,他提出這個建議,在二三十年時間起碼可以為國家節省超過4000億人民幣,而且還能提前促進經濟發展。
這種屬於基礎民生的大工程,對於社會經濟的巨大拉動能力,是巨大的。
至於他提出電氣化,是因為這方麵可以使得整體運能提升至少30。
所有人都震驚地看向劉韜。
負責解決技術難題,還解決70的資金,70的資金可就是差不多500億資金。
老人緩緩地說道:“既然劉韜同誌都有這麼大的決心和魄力,難道我們連拿200億資金進行建設的魄力都沒有?”
“沈海高速項目,在劉韜同誌的力推下,目前都進展很順利,我看啊,這個項目可以做。如果可以的話,1987年我們坐著新式火車從京城出發,前往香江!”老人說話帶著濃濃的川蜀腔調,聲音不大,但是堅定有力:“我還記得幾年前去日本,他們新乾線火車時速210公裡,讓我很震撼,要是我們這京九鐵路可以達到250公裡時速,那將超越他們,對於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將有著無比重要意義。”
幾年前的那種巨大震撼,至今依舊深深地影響著。
要知道,那時候日本新乾線時速210公裡,而我們的鐵路還處於低水平的發展階段,鐵路平均運行時速僅有55公裡。
客車裝備整體水平以及製造工藝,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劉韜心中暗自震動,沒想到老人會做出這個決定。
1987年,距離現在已經不足4年時間了!
不過既然如此,那麼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
既然一錘定音要建設‘京九鐵路’,那麼接下來就不是討論建不建的問題,而是討論如何組織建設的問題,需要沿線各省各市進行協調,配合著項目建設的問題。
可以說,這是一個世紀工程!
鋼鐵、機電等等,都需要相配套,不然的話哪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項目的時間節點都會出現問題,開工建設不下去。
而這裡麵,就會體現華夏體製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整個社會就如同一台精密儀器,會有效的運轉起來。
各個省、各個市隻不過是這台儀器的某個零件,都得服從整個大局。
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