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韜覺得‘銀河’超級計算機不算什麼,他用的電腦,性能遠遠超越了‘銀河’超級計算機。
但是對於朱淋而言,沒有接觸過機密的,卻是為此感到振奮人心。
這個時代,改革開放,國門再次打開,大家睜眼看世界,發現與歐美、蘇聯的巨大差距,那種落差感是十分巨大的,普遍是不自信的,總是期盼能夠獲得榮譽,得到肯定。
國家女排克服重重困難,奪得世界冠軍,這是華夏首個大球項目奪得世界冠軍,所以極大的振奮國人的心。
國家女排甚至成為了英雄!
每次有什麼軍事裝備或者科技成果,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或者世界領先水平,總是能夠激發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心。
‘銀河’超級計算機也不例外。
劉韜沒有告訴朱淋真實,因為那些都是機密。
對他而言,那些都不是機密,但是對於朱淋而言就是機密。
這種機密,朱淋隻是普通人,越是不了解,對朱淋越是一種保護。
這天,他們帶著孩子,一家子離開四合院,前往人民廣場。
這裡是很多人都會來的,因為這裡是神聖之地。
很多人會在這裡看一眼天安門,看一眼那鮮豔似火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
劉韜和朱淋一人推著一個嬰兒車,劉紅英等人看著孩子,免得走丟了。
此時人民廣場這裡有不少人,六點左右,天氣也沒有那麼熱了。
“華夏現在真是繁榮昌盛了,現在的華夏我已經不認得了,鹿希啊,你說華夏發展這麼迅速,過個三十年後還有人會記得我嗎?”一個男子感慨道。
隨著他的話,出現了斷斷續續的哭泣聲,他身旁的女子不斷抽噎的說道:“會的,一定會的,稼先你為祖國的貢獻祖國不會忘記的。”
劉韜隻是聽這個聲音,已然明白他們的身份。
望去,便看到了那一對夫婦,那男子已經顯得很虛弱了,顯然算是到了病入膏肓程度。
“彆說三十年,就是一百年、三百年,祖國都不會忘記你做的貢獻!”劉韜走過去,朗聲地說道。
劉韜充滿著肯定,非常地堅定,絲毫不懷疑。
因為事實證明,四十年後,祖國依舊記著他的貢獻,人民依舊記著他為祖國做出的貢獻。
鄧家先,華夏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華夏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在今年劉韜與領導一塊的時候,劉韜曾向領導建議,給予在‘兩彈一星’中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們頒發獎章。
就在不久前,這些人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了‘八一勳章’,以及‘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是全國總工會為獎勵在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職工而頒發的榮譽獎,是華夏工人階級最高獎項,今年是第一屆!
‘八一’勳章,這是1955年根據全國高官會決議,授予解放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的勳章。自從1955年頒發以後,後麵就沒有再頒發了,今年上麵重新恢複了這一勳章,這也成為了軍隊最高榮譽勳章。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也是國家專門設立的勳章,用於表彰在‘兩彈一星’中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可謂是科學最高榮譽,獎金高達500萬。
今年這三大榮譽,全部都授予了這23人!
他們的名字,以前很多都是高度保密的,隨著被授予榮譽,大名名傳全國,名傳世界,為無數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所熟知。
劉韜之所以向領導建議,便是因為覺得,應當儘可能地在他們都還活的時候頒發,而不是等到以後再追授,那會是一種巨大遺憾。
可哪怕是如此,趙九章、姚桐斌、郭永懷三位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也依舊未能在生前享受這一至高榮譽,他們都在1968年時便去世了,現在隻能追授他們榮譽。
而眼前的鄧家先,便是其中之一。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家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現在的狀況,卻是因為1980年在一次試驗中,身體受輻射影響。
但是哪怕如此,他仍堅持工作。
對於這位科學巨匠,劉韜保持著敬意。
想當年,鄧家先也是屬於頂尖人才,26歲便獲得了博士學位。這種人才,在美國可是能夠獲得優渥生活,拿美國國籍輕而易舉。但是在共和國建立的消息漂洋過海,鄧家先卻選擇放棄美國更好的科研條件、更好的生活條件,回到一窮二白、完全是一片廢墟的華夏,參與國家建設。
鄧家先循聲望去,看到了劉韜,鄧家先臉上露出了微笑,“劉韜委員,好巧。”
“鄧家先委員,要保重身體!”劉韜緊緊握住鄧家先的手。
兩人在1980年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便認識。
想起三年前初見時的場麵,再看看現在,僅僅三年時間,鄧家先的身體糟糕了非常多。
恐怕以現在的情況,都不一定能夠再堅持三年!
“劉韜委員,伱說我們祖國,是不是能像歐美那樣繁榮昌盛,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巔!?”鄧家先輕聲地問道。
劉韜重重地點頭:“會的,一定會的!我們一定會再次站在世界民族之巔,我們的祖國一定會繁榮昌盛!”
三四十年後的華夏,絕對鄧家先等人而言,絕對是屬於真正的繁榮昌盛。
而劉韜相信,這一世的華夏,一定會走得更順、發展得更快、也會變得更加強大。
鄧家先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那我想,我就是死了,也沒有任何遺憾了。”
他們這一代人,是華夏處於亡國滅種的懸崖邊,一個不慎,華夏便會亡國滅種。
救亡圖存,這是他們每一個都在做著。
所以哪怕在美國可以有著優渥生活,鄧家先等人都放棄了國外優渥生活,選擇了回國參與新中國的建設。
鄧家先他們那一批專家學者,足足有兩百多位。
而在共和國成立時,僑居國外的科學家人數大約5000餘人,但是到1956年底已經有2000名科學家回到了祖國大陸。
之後,又有一大批科學家陸續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事業。
正是因為這批海外科學家的歸來,才使新中國的科學事業群星璀璨。
哪怕是到了現在,這一批歸國科學家,依舊是華夏科學事業的中流砥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