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夢石打開穿越號機器人手機的穿越功能,沈聰明編輯、李任惠科普作家、於張喜文史作家、齊紅霞特警、沈琳特警,紅學家範想林、考古學家張洪德、神話學者夏青、劉媛媛編輯、程萍編輯、林燕子舞蹈家等,紛紛打開魔衣與魔幻背心的穿越功能,他們穿越來到了南海夢想科考艇上。
文史作家於張喜說:“《藝文類聚》 載 ,西周成王時 ,‘於越獻舟 ’。 越人,在古漢語裡就是一個涉水的代名詞,‘水行而山處 ,以船為車,以楫為馬 ,往如飄風,去則難從 ’。可見, 以舟為貢品,獻與成王 ,那 時越人的船就已造得比較好了。 還有,‘獻舟一路 ,取道東海,渡黃 海,泛渤海,入黃河,逆流而上進入渭水,終達周都鎬京 ’,可見當時船的實用性能及航海技術都已不差。”
劉媛媛編輯說:“春秋戰國時 ,大國爭霸 ,造船業及航海業迅速發展。《越絕書》 稱 ,越遷都由會稽至琅琊,以水兵 2800 人‘伐鬆柏以為桴 ’,沿海北上,氣勢已然磅礴 。至秦 ,徐福及童男女各 3000 人,乘樓船入海,尋找不老之藥。”
張洪德教授說:“那樓船之巨 ,也已不難想象 。有了船,從西漢中期前後,開始從古合浦始發 ,可通往印度、斯裡蘭卡, 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條真正的海上國際貿易航線 。三國時期,吳黃龍二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 ’,夷洲,今之台灣 ,澶洲,就是日本島嶼。”恩格斯說:“火和石斧通常 已經使人能夠製造獨木舟。”
科學博士說,1973~1977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期遺址,遺存物中有六支用整塊木板製成的木槳,和一具夾炭黑陶質的獨木舟模型,經測定是 7000 年前的遺物,這證明, 中國沿海先民當時已經掌握原始的造船技術。
考古學家張洪德說,我知道,2023年10月,浙江寧波餘姚新發現了一處史前時期古稻田遺址,初步判斷為河姆渡文化晚期階段,年代距今53005500年左右2。該遺址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上錢村以東,北邊15公裡即是田螺山遺址。此次發掘探明了古稻田分布的東、南邊界範圍,清理出田埂3條,溝渠1條,道路1條,台地1處,坑9個。這些發現為我們了解史前人類的經濟活動、生產力發展水平及環境變遷提供了新的證據與參考。
河姆渡遺址位於寧波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是中國南方新石器時代(約7000年至5000年前)遺址。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等珍貴文物,為史學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據,證明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之一。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於1993年5月落成開放,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四明山北麓,占地麵積60畝,由文物陳列館和遺址現場展示區兩大部分組成。博物館內設三個基本陳列廳和一個臨時展廳,共展出文物400餘件。這些展品不僅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豐富內涵,也為公眾提供了了解和學習古代文明的機會。
綜上所述,浙江餘姚河姆渡的新石器時期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這些遺址不僅揭示了史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也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突然,沈聰明說:“這個藏寶圖是不是莫須有,鄭和下西洋與寶藏是不是有關係。”於張喜說:“沈聰明,你是不是想錢想瘋了,虧你還是個資深編輯,對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沒有讀懂。”
劉夢石說:“我倒有點同意沈聰明的意見,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有的船遇到台風,遇到海島,難免有沉船,而船上的瓷器不就是寶藏嗎。”
考古學家張洪德說,雖然在曆史記載中,很多跟隨鄭和的寶藏並未明確落腳於何處,但梁莊王墓中的寶物卻為這一傳統觀點提供了有力證據。考古學家指出,許多出土的奢侈品可能與鄭和的航行密切相關,反映出當時中國與外國的密切往來,展示了一個開放而強盛的明朝。
鄭和的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他的船隊在航行過程中,不僅進行了海上貿易活動,還發揮了外交使節的作用,將中國的禮物和貢品送達目的地,向當地國王和王侯展示中國的文化魅力和國力,並與之結盟。這些活動可能在某些地區留下了未被發現的海底寶藏。
高敏所長說,我認為,鄭和是中國明朝時期的著名航海家,以其七次下西洋的壯舉聞名於世。他的航海活動不僅開創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阿拉伯以及東非沿海地區的直接貿易渠道,還彰顯了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的高超水平,對推動中國成為世界海洋強國產生了重要影響。鄭和船隊由多種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組成,其中鄭和寶船是船隊中最大的海船,也是鄭和船隊中的旗艦。鄭和寶船的具體形製結構及尺度大小一直存在爭議,但現代對其的研究及仿製較多。
張洪德教授說,鄭和的航海活動不僅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壯舉,也可能與海底寶藏的存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儘管目前尚未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具體的海底寶藏位置,但通過對鄭和航海路線和曆史文獻的研究,未來或許能在某些海域發現與鄭和相關的海底寶藏。
高敏說:“《明史》 《鄭和傳》 記載 ,鄭和的航海寶船,長 150 米 ,寬 60 米 ,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船分 4 層 ,船上 9 桅,可掛 12 張帆,錨重有幾千斤 ,要動用 200 人才能啟航 ,一艘船可容納千人以上。近代 , 中國造船業發展遲緩。1865 ~1866 年 ,清政府相繼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 ,建造了“保民 ”“建威 ”“平海” 等軍艦和“ 江新 ”“江華”等長江客貨船。”
文史作家於張喜說,鄭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雲南昆陽人。公元 1371 年出生,為家中第二個兒子。1381 年,明軍進攻雲南,當時名為馬和的鄭和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去並閹割,帶到南京後送入燕王府侍奉朱棣。1403 年,鄭和被姚道衍和尚收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靖難之變中,鄭和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1404 年(永樂二年),朱棣親筆禦書“鄭”字賜給鄭和為姓,自此他改名為鄭和。此後,鄭和因聰明機靈被封為內官監太監,官職四品,僅比司禮監太監地位稍低。他機智、勇敢、有勇有謀,深受朱棣賞識與信任,從而肩負起出使外國的艱巨任務。
劉夢石教授說,朱棣皇帝對鄭和的人品、才能、知識有充分了解,更重要的是鄭和本人具備適合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的素質和條件。具體如下:軍事指揮才能: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並長大,後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因此朱棣授予他“欽差總兵太監”軍銜,讓他指揮二萬餘名官兵。
劉媛媛編輯說,鄭和知識豐富,熟悉西洋各國的曆史、地理、文化、宗教,能夠憑借菩薩戒之善巧方便,在不同信仰風俗的國家和地方出色完成遠航任務。航海與造船知識。鄭和從小從父親那裡獲得航海知識,熟悉海洋且向往航海。擔任內宮監太監時,有營造宮殿、監造船舶的經驗。下西洋前還進行過兩次較遠距離的海上航行,積累了航海經驗。特殊身份與習俗了解:鄭和熟悉回教地區習俗,這有利於他在途經相關地區時開展活動。
程萍編輯說,鄭和在 1405 年到 1433 年的二十八年中,七次下西洋,以下是各次下西洋的詳細情況:出使暹羅國:永樂元年(1402 年),太監鄭和等奉差出使暹羅國。經廣州大星洋時遇風濤,鄭和祈天妃保佑後風平浪靜。出使過程中船隊舟師沿途校正針路等並畫成圖樣。鄭和歸來後,奉命整理天妃廟。同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
出使日本:永樂二年(1404 年),倭寇騷亂直隸、浙江,明成祖派遣鄭和往日本,奉敕討賊,由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1405 年日本王源道義遣使獻上所俘獲的倭寇,鄭和統督水師 10 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令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足利義滿受明朝封賞,派遣使節獻上抓獲的倭寇,與明朝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雙方簽訂《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海洋專家高敏說,鄭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航海曆史上的一次壯舉。他率領船隊訪問了 30 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了解。他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其航海活動展示了明朝的強大國力,加強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外友好關係的發展。